论长征胜利对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的意义

2016-01-06 12:41
军事历史 2016年6期
关键词: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

红军长征发生在中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前夜。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长征的胜利不但完成了红军从反“围剿”后期全局上的战略被动向战略主动的历史转折,而且为实现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正是长征使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广为传播,在全国以至国际上极大地扩大了中共和红军的政治影响。长征军事战略的胜利,为抗日救国政治战略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打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牢固基础。没有长征的胜利,就不会有尔后国内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一、长征胜利将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变为现实,加快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一切形式的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之一,见诸建党以来的各种决议、宣言、文告之中。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还是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后,中共领导的反帝斗争,在内容上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的租界、特权等,在形式上主要是反对代表帝国主义势力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以九一八事变为开端,日本为实现独占中国的野心,不断扩大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共与红军倾全力对付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重兵“围剿”的同时,始终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兵学生和一切劳苦群众团结起来,“同日本帝国主义举行民族的革命战争,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15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东北的中共党组织积极创建抗日武装,对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宣布对日战争,坚定表示要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637页。“民族革命战争”口号的提出表明,争取实现直接对日作战,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是中共总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由于受客观环境的限制,中共和红军暂时还不具备直接对日作战的条件。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其最初的目的地是转进湘西北,与红2、红6军团会合。一上路,就遭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湘江一役更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中共和红军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生存问题,战略方向和目的地的选择必须首先服从“保存自己”的要求。中央红军只能且战且走,不断变换前进方向,争取一切机会甩掉追敌,以便到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落下脚来,重新建立根据地。其他各路红军的情况亦大致如此。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前后,国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日本继侵占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后,把侵略触角伸向河北、察哈尔。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激起全国同胞的强烈愤慨,抗日救国运动掀起新的高潮。中共中央及时洞察“华北事变”引起的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动,决心主动接近抗日前线,担负起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责任,并开始自觉地把落脚点选择与抗日救国联系起来。在两河口会议上,中央决定今后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创造川陕甘苏区。沙窝会议决议进一步指出,日本占领华北造成中国政治上的严重形势,川陕甘苏区的开辟不但造成红军作战的后方,还将推动整个中国革命的前进与发展。这样,北上战略不再是单纯的寻找落脚地问题,而是与对日作战的战略意图结合起来。国民党的追兵已被远远抛在后面,两大主力会师后兵力多达10万人,使红军力量大为加强,经川西草原北上陕甘,除了草地已无大的山川河流阻隔,也为实施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提供了便利条件。

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基于对形势和敌我力量的悲观估计,先是主张退往西康、青海、甘肃地区,后又提出要南下川康藏边。其根源在于对“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积极侵略而引起的全中国人民反日的民族革命运动的高涨估计不足”,“丧失了在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部创造新苏区的信心”*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556页。。因张国焘百般阻挠,红一、红四方面军携手北上的计划错过时机,中共中央只得率红1、红3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胜利到达陕北苏区,率先结束长征。中共中央在1935年11月13日发表的宣言称:中国工农红军到达西北,巩固与扩大了陕甘苏区,在中国西北部创造了中国新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与领导的中心。红军这一伟大胜利,无疑即是抗日反蒋的胜利,开始了以红军为主力的民族革命战争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574页。随后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分析当时形势的特点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据此规定党在新形势下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确定了“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的总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413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红一方面军主力落脚陕北一年之后,红二、红四方面军抵达陕甘宁苏区。至此,中共领导的主力红军全部进入北上抗日的前进阵地,随时准备直接对日作战。这充分显示了遵义会议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善于掌控复杂局势、化被动为主动的高超能力。

二、长征胜利完成红军向抗日前线的战略集结,准备了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的基干力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共领导下的各主要红军长期处于国民党军的分割、包围之中,在几个被相互隔绝的苏区各自为战。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各苏区难以支持,主力红军分头开始长征。1934年8月,红6军团执行先遣探路的任务,离开湘赣苏区向湘西转移,揭开长征序幕。10月,在黔东印江的木黄与红3军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是年冬,红2、红6军团发动湘西攻势,开辟了湘鄂川黔苏区。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会师,后改称红一方面军。9月10日,中共中央率红1、红3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11月初,与红15军团会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途经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行程2.5万里。1934年11月,红25军从鄂豫皖苏区出发,经豫西向陕南进发,创建了鄂豫陕苏区。1935年7月,为策应红一、红四方面军北上,北渡渭水,经甘南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组成红15军团。红25军长征途经湖北、河南、陕西、甘肃4省,行程近1万里。1935年三四月间,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嘉陵江战役。随后放弃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上旬,分数路向岷江地区西进,占领茂县、威州、理县,随后与中央红军会师。中共中央先行北上后,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辗转作战。百丈关一役,部队伤亡惨重,张国焘的南下方针宣告失败。1936年2月向西北转移,经过雪山,到达甘孜一带。与红2、红6军团会师后,一道北上,于10月9日在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四川、西康、甘肃、青海4省,行程1万余里。1935年11月,红2、红6军团撤离湘鄂川黔苏区,向湘黔边进行战略转移。后经黔西进入乌蒙山区,与敌周旋。1935年4月初进入云南境内,渡过金沙江。7月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及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后通过草地,进入甘南,于10月22日在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青海、陕西8省,行程2万余里。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静宁将台堡会师。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广大红军官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革命斗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战胜数不清的艰难险阻,转战总行程约6.5万里,经历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歼灭击溃敌军数百个团。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乌蒙山回旋战、激战嘉陵江、血战独树镇等,成为战争史上的经典范例。英勇的红军也为此付出重大牺牲,但红军的骨干得以保存。经过长征的锻炼与考验,红军人数虽然减少了,质量却更高了,战斗力更强了。正如中共中央在庆祝三大方面军会师的通电中所指出的:我们在这一抗日前进阵地会合,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侵略是快要受到我们全民族最坚强的抗日先锋队的打击了,证明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证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全国同胞是有了团结御侮的核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1181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印发的《庆祝一、四方面军大会合讲话大纲》中也说:我们三只铁拳在一条火线上合起来作战,一定更有把握,打更大的胜仗,铲除一切抗日障碍,使抗日战争迅速发动,更顺利地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366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参加长征的各支红军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地域。各部决计北上的时间也先后不一,但各支红军最终凝聚成一股铁流,向着中国的西北前进、汇集。三大主力红军跋涉万水千山,齐聚西北,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完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集结、大汇合,成为日后挺进华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三、长征胜利使陕甘苏区得以巩固和扩大,创造了红军直接对日作战稳固可靠的战略后方

陕甘苏区是1934年到1935年间在国民党军反复“围剿”下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在甘肃哈达铺得到陕北有红军和苏区的确切消息,到榜罗镇正式作出了落脚陕北的决策。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之际,国民党军正大举进行第三次“围剿”,而苏区内部由于陕甘晋省委“肃反”扩大化出现重大危机。值此严峻时刻,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制止省委的“左”倾错误,解救了被囚禁的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大批陕北干部。1935年11月下旬,会师后的红1、红15军团发起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多师,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围剿”。毛泽东评价说,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巩固和发展陕北根据地,为党中央在西北建立广大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奠基礼。他还说,红军的任务是要同全国人民携起手来,用我们的枪炮与热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的国民党。*蒋凤波、曾庆洋编选:《回顾长征》,3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当时的陕甘苏区确实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如苏区面积狭小、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财力有限,南西北三面都有国民党军封锁,难以供养新到的大队红军。瓦窑堡会议提出要把国内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结合起来,决定了“以发展求巩固”的军事战略。根据新的军事战略,为巩固扩大现有苏区,打通抗日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6年2月20日始发起东征战役。红军突破晋绥军黄河防线,进入山西境内,然后分兵南下北上,转战30余县,消灭敌人7个团,扩红8千多人,筹款50万元。迫使“进剿”陕北的晋绥军4个旅撤回山西,减轻了对陕北苏区的压力。由于蒋介石调集中央军11个师进入山西,与晋绥军一道,对红军形成三面合围之势,红一方面军在山西失去了作战的顺利条件,而在陕西、甘肃产生了顺利条件,红一方面军遂于5月5日全部回师陕北。5月下旬到7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又兵分三路发起西征战役,给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部以沉重打击,开辟了纵横400多里的新苏区,与陕甘苏区连成一片,陕甘苏区扩大为陕甘宁苏区。西征战役还为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经中共中央反复说服劝导,加之朱德、刘伯承等和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与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的坚持,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与中央会合。红一方面军派部西出西兰大道迎接。三个方面军会师后,共同发起山城堡战役,歼灭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一个多旅。这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的第一次战斗。此役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气焰,稳定了陕甘宁苏区的局面。红一方面军主力初到陕北时,苏区范围西起甘边,东邻黄河,北到长城,南至甘泉、耀县。*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841页。到这时,已经发展到东西长1200里,南北长600里,地跨陕甘宁3省,拥有23个县、人口100多万的广大地域,红军也发展到8万人。这块雄踞陕北高原、北依长城大漠、东有黄河天险、背倚关中、俯瞰华北的苏区,不仅是红军开赴抗日战场的前进阵地,还将成为前线部队可靠的指挥中枢和坚固的战略后方。

四、长征胜利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推动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使中华民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日本又是一个经济、军事极其发达的现代化国家,非集聚全民族之力,争取国际援助,是无法战胜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中共很早就认识到,对付日本帝国主义,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共中央就提出,要尽量同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如与一部分革命学生、小商人,以至城市贫民成立反帝的统一战线。1933年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发表宣言,表示愿在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7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要求该军团“在全中国的民众面前证明共产党与中国苏维埃与红军是唯一的真正的民族解放斗争与民族革命战争的提倡者与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7、8页。。中央还发出秘密通知,指示各级党组织“应该大胆的与各种反动派别所领导的群众组织与一切狭隘的爱国主义的团体结成反日的民族的统一战线,以开展群众的反日运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377页。。但是,当时党内正是王明路线统治时期,执行的是一条“左”倾关门主义路线,不能不使统战的实际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各主力红军踏上长征征途后,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把战略转移变成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抗日动员。他们边走边打,一路开展群众工作。用贴标语、发传单、开大会、作演讲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中央红军进入湖南后张贴标语说:“红军在湖南来了,同红军一起抗日”。进入贵州,又劝导黔军士兵“不打抗日的红军,哗变拖枪打日本去”。在遵义时,向群众宣传“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红6军团开始长征时,广贴布告昭告民众:“我们工农红军,志在救国救民,实行抗日反蒋,消灭卖国巨憝。”*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45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红2、红6军团来到贵州,号召一切反日反蒋的武力,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成份,一律联合起来,组织抗日救国联军。红四方面军要求官兵沿途书写各种宣传品,组织各种救亡团体,广泛宣传中共主张。红军也注意开展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长征出发前夕,朱德在给陈济棠的信中说:“华北大好河山,已沦亡于日本,东南半壁亦岌岌可危。中国人民凡有血气者,莫不以抗日救国为当务之急。”*《朱德选集》,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了“福建事变”时没有对第19路军作军事上的直接配合,争取他们共同进行反日反蒋战争的错误。此后,朱德、刘伯承、萧克都曾致给川军和滇军高层,要他们认清形势,联合抗日,不要为蒋介石所利用。经各路红军的长征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广为传播,深得人心。

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中共中央也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调整和扩大,由社会下层到社会上层,由地方实力派到国民党中央,甚至把蒋介石纳入进来。1935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统一战线是抗日反蒋的总策略,强调“党要毫不犹豫的去与一切反日讨蒋的团体和个人进行联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565页。不久,林育英从莫斯科来到陕北,向中共中央通报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名义发表的《八一宣言》内容。此前,《八一宣言》已经过各种渠道传回国内,在国统区引起巨大反响。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东征期间,中央政治局召开晋西会议,决定以争取迅速对日作战为党与红军的重要任务,专门研究了同蒋介石、张学良谈判的方针和条件。在陕甘宁苏区周围,除少部分中央军,主要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17路军。两支部队均非蒋介石嫡系,蒋要他们率部在西北“剿共”,有借机削弱异己的用心。中共大力开展与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周恩来亲自到延安与张学良秘密会谈,双方达成互派代表、互不侵犯的协定。毛泽东亦曾致信杨虎城,劝其诚心合作。杨虎城表示愿与红军各守原防,密切联系。红军先后同东北军、西北军秘密达成停战协定,率先实现了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为了促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中共中央捐弃前嫌,于1936年6月20日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书,提议立即停止内战,联合起来保卫中国。8月25日,发表致国民党书,重申前议,表示随时准备同爱国的国民党人携手,组织坚固的民族统一战线,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强调目前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决定放弃“抗日反蒋”的口号,实行逼蒋抗日。10月26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等:“一切红军部队,停止对国民革命军之任何攻击行动”,“仅在被攻击时,允许采取必需之自卫手段。”在对日作战中,“红军愿服从全国统一的军事指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107、108页。。蒋介石迫于内外压力,派代表与中共秘密接触。“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以抗战大局为重,折冲樽俎,耐心斡旋,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不得不接受中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主张,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此建立。

人所共知,合作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只要共产党和红军本身是存在的,发展的,那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然也会是存在的,发展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1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可以设想,假如没有长征的胜利,没有红军的实力作支持,国共合作是不可能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也是不可能的。长征一结束,一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新局面随之到来。

猜你喜欢
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
天宫会师!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永和会师:红一方面军的创立
“长征路”上胜利会师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哪里成立?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弘扬会师精神 不忘初心使命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