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造词中名词性喻指成分属性义的义项设置与释义

2016-01-06 01:03许晓华
辞书研究 2015年5期

摘要 文章将比喻造词中名词性喻指成分凸显出来的意义称为“名词性喻指成分的属性义”。文中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670个比喻式复合词中的名词性喻指成分的属性义义项设置、释义方式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属性义的凸显度、类型及其语义特点是影响辞书喻指成分属性义义项设置的主要因素,而喻指成分的位置与属性义的类型会直接影响辞书属性义释义模式的选择。最后指出辞书在喻指成分属性义的义项设置与释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比喻式复合词 喻指成分 属性义 义项设置 释义

一、引 言

比喻造词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造词方式。比喻造词过程中充当喻指成分的语素往往会凸显出某种有别于其概念义的属性义。这种属性义隐含于喻指成分的概念义之中,往往对应于事物为人们感知、联想或赋予的某种性质,比喻造词使其得以凸显出来。比如“海”在“海碗、海量”中凸显的属性义是“大的”;“蜂”在“蜂起、蜂拥、蜂聚”中凸显的属性义是“成群地”。(许晓华 2012,2013)

识别比喻造词方式并理解喻指成分的属性义是比喻式复合词词义推求的关键。学习者往往会参照辞书的相应处理来理解和掌握比喻式复合词的词义。那么,辞书对于喻指成分属性义的义项设置与释义采用的是怎样的处理模式呢?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学界对比喻造词释义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比喻式复合词释义方面。孙云、王桂华(1982)将比喻分为全喻型(如:鳞爪、冰霜)、正喻型(如:灯伞、山脚)与偏喻型(如:火红、笔直)三种,认为全喻型与正喻型的词义为比喻义,而偏喻型词义不是比喻义,因此应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词语释义。周荐(1993)明确区分了比喻词语与词语的比喻义,并在此基础上谈及比喻词语的释义问题。应雨田(1993)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1700条比喻词语为研究对象进行释义分析,总结其中的释义规律。从总体上看,以往研究的着眼点一般仅限于比喻式复合词本身,对与比喻造词相关的喻指成分属性义的问题讨论不多,目前仅见杨润陆(2004)、肖模艳(2008)结合辞书释义对比喻造词中产生的语素义的形成条件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对辞书中喻指成分属性义的立项条件和释义模式进行的专题研究。因此,本文拟以《现汉》第6版为蓝本,对其中2670个名词性语素充当喻指成分的比喻式复合词[1]进行封闭考察,以探求辞书对喻指成分属性义的义项归纳与释义模式,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喻指成分属性义的一般处理方式及设立义项的主要依据

1.喻指成分属性义的一般处理方式

《现汉》对比喻式复合词喻指成分的属性义一般采用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单列义项,将喻指成分属性义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直接呈现出来。比如“饼”的第二个义项“形状像饼的东西”,即为其在“铁饼、煤饼、柿饼”等比喻式复合词中凸显的属性义义项。“池”的第二个义项“旁边高中间洼的地方”,即为其在“乐池、舞池”等比喻式复合词中凸显的属性义义项。另一种处理方式是不单列义项,即不将喻指成分属性义作为独立的意义进行处理。比如,词典中“波”列出三个义项(①波浪。②震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③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扉”列出一个义项(即“门扇”),而“波动、波荡”中“波”凸显的属性义“像波浪一样起伏地”,“扉画、扉页”中的“扉”凸显的属性义“位置在前面的”,皆未单列义项。这种情况下,词典一般会将喻指成分属性义的内容融入比喻式复合词的释义中。

从所设立义项的性质看,《现汉》对名词性喻指成分属性义的处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单列的义项标注词性,因为该意义既能在比喻造词中凸显出来,又能在句法结构中凸显出来,因此被视为独立的词义。词典中这类处理较少,只见于“井、鬼”等少数词条。第二种情况是虽将喻指成分属性义单列义项,但将其作为语素义处理,不标注词性,如“海”在“海量、海碗”中凸显的属性义“大的”;“马”在“马蜂、马勺”中凸显的属性义“大的”。总体而言,《现汉》为比喻造词中喻指成分的属性义单列义项时,较常将其处理为语素义。这表明该义项直接与比喻造词相关,该喻指成分只是比喻式复合词的构词成分,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我们对2670个比喻式复合词中涉及的468个喻指成分的共计685个属性义义项处理情况逐一进行考察。考察后发现,其中290个喻指成分存在属性义义项未单列的情况;395个喻指成分的属性义义项单列。其中有些喻指成分凸显的属性义不止一个,有的全部被单列义项,有的只有部分被单列义项。这样看来,虽然同为喻指成分的属性义,但辞书的处理方式却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辞书采用不同处理方式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哪些喻指成分属性义倾向于单列义项,哪些倾向于不单列义项呢?

2.喻指成分属性义义项设立的主要依据

杨润陆(2004)对比喻造词产生的语素义分布情况进行考察后指出:辞书为属性义单列义项,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构词频率较高;二是形成较强的专指义。我们对《现汉》中喻指成分属性义义项设立情况再次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与上述结论有一致之处,也有一些新的发现。总体而言,决定是否为喻指成分属性义单列义项,词典主要依据如下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属性义凸显度的高低;二是属性义自身的特点;三是属性义的类型。

(1)依据之一:喻指成分属性义凸显度的高低

喻指成分属性义的凸显度与喻指成分凸显某属性义时的构词频率相关,构词频率高则凸显度高。[2]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应以构词频率(或称生成能力)为标准对喻指成分属性义的性质进行判定。其中构词频率低的,只在个别复合词中凸显出来的,视为临时意义,其性质为比喻造词方式产生的结构义;构词频率较高、意义趋于固定的才能单列义项,其性质为喻指成分新的概念义。一般辞书的义项设置即以喻指成分凸显该属性义时的构词频率为重要指标。(谭景春 2000;苏宝荣 2010等)

考察中我们发现对于那些生成能力强、属性义凸显度高的喻指成分,《现汉》往往为其属性义单列义项。比如“林海、人海、血海、火海、云海”等很多词皆以“海”为喻指成分,这种造词方式极具类推性,连成一片的事物都可称为“×海”,汉语中大量存在的那些未被收录的“准复合词”,像“花海、菊海、车海、稻海”等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现汉》为“海”单列义项,释义为“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与之类似的还有“柿饼、锦鸡、烟枪、火球”中“饼、锦、枪、球”等,皆因充当喻指成分时属性义凸显度高而单列义项。这样看来,具有相同理据的比喻式复合词词群越大,该喻指成分属性义的凸显度越高,其意义也就越明确,该喻指成分的属性义也就越有可能得到认可,从而可能被辞书作为新的概念义单列义项。而对于那些喻指成分属性义凸显度低的,《现汉》则较少单列义项,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名素+动素”构成的状中式复合词(如“蚕食、辐射、龟缩、锤炼”等)。这类复合词中喻指成分凸显的往往是与其所指称事物的某种动态特征相关的属性义,凸显属性义时喻指成分大多只构成一个复合词,因此该属性义一般不单列义项。而少数单列义项的是因为喻指成分凸显该属性义时构成的复合词数量稍多,比如“蜂”条目下单列属性义义项“用于比喻,形容成群地”是因“蜂”参与构成“蜂聚、蜂拥、蜂起”等多个比喻式复合词。这一发现与前文提及的杨润陆(2004)提到的第一个条件是一致的。

(2)依据之二:喻指成分的属性义是否明确、稳定、容易概括

属性义的语义特点,即属性义是否较为明确、稳定、容易概括,也是属性义义项设立的主要依据之一。以“云”为例,在“云集、云散、云游”中“云”充当喻指成分,与“集、散、游”三个动词性成分构成状中式复合词,其中“云”凸显的是动态属性义。空中的云常常忽而从四方汇聚而来,忽而又向四处散去,一直在空中飘浮,形态不断变化。比喻式复合词中喻指成分“云”凸显的动态属性义即与它的这些动态属性特征相关,比喻造词时就是以“云”的动态特征来比喻“人”的某些动态特征。“云”的动态属性义在复合词释义中比较容易呈现出来,比如:

云散 像天空的云那样四处散开。

云集 像天空的云一样从各处聚集在一起。

但因“云”具有多种动态特征,属性义不稳定,很难概括,因此虽然喻指成分“云”凸显动态属性义时构成的比喻式复合词数量不少,但词典并没有为其单列义项,只是在复合词释义中将相应属性义的内容呈现出来。

而词典对前文提到的另一个喻指成分“蜂”的属性义却进行了不同处理。“蜂”构成的比喻式复合词有“蜂起、蜂拥、蜂聚”等,其中“蜂”凸显的同样是动态属性义,这种属性义的形成与“蜂”经常成群地活动这一习性相关。词典为之单列义项“用于比喻,形容成群地”,就是因为“蜂”的属性义意义较为明确,且容易概括。与之类似的还有“风”在“风发、风行”中凸显的动态属性义,也因意义容易概括且较为稳定而单列义项“像风那样快”。

(3)依据之三: 喻指成分属性义的类型

考察中我们发现,“构词频率高才单列义项”这种常规处理存在一些例外,有些构词频率低的喻指成分也单列义项。比如词典为“稗官野史”中喻指成分“稗”单列属性义义项(即“用于比喻,形容微小、琐碎”)。杨润陆(2004)对此的解释是“喻指成分的专指义特别强”。但是判定喻指成分属性义“专指性”的强弱往往较为困难,因为如果“专指”对应于唯一,那么构词数量越少则意义的专指性越强,但是这样却难以解释那些因构词数量少而未被单列义项的喻指成分属性义的“专指性”何以不强。考察中我们发现,事实上辞书在决定是否为那些凸显度低的喻指成分单设义项时,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喻指成分属性义的类型。

许晓华(2013)将名词性喻指成分的属性义划分为七种类型,即形貌、颜色、位置、声音、动态、功能、性质。本文以此为基础进行考察发现,当喻指成分凸显与其指称事物的位置或人们对其内在性质的评价有关的属性义时,即使构词频率很低,词典常常也会为其单列义项。“稗”单列属性义义项即属于这种情况(“稗”在“稗官野史”中凸显的是性质属性义)。与之类似的还有“腋”,凸显位置属性义时虽然只构成“腋芽”一词,但词典也为之单列义项(“其他生物体上跟腋类似的部分”)。这大概是因为考虑到语言使用者往往不容易从具体形象出发理解这两种属性义,据此推求词义较为困难。

而当喻指成分凸显形貌、颜色等类型的属性义时,则主要依据属性义凸显度的情况,如果凸显度很低,词典一般不单列义项。这大概是考虑到事物的形貌、颜色等属性特征往往比较容易从事物的具体形象中体会出来。比如“布”在“瀑布”中凸显的属性义“形貌像铺开的布一样的东西”,“门钹”中“钹”凸显的属性义“形貌像钹一样的东西”,皆因只构成一个词而未单列义项。同样,事物的颜色特征往往较为直观,因此词典对于喻指成分颜色属性义采取了同样的处理:“金、银、雪、锦”等充当喻指成分凸显颜色属性义时,构词数量很多,皆单列义项;而“枣、胭、桃”则因充当喻指成分凸显颜色属性义时,只构成“枣红、胭红、桃红”各一个词,皆未单列义项。

三、喻指成分属性义的释义模式及其主要适用范围

《现汉》为喻指成分的属性义进行释义时采用的并不是单一的释义模式,而是几种不同的释义模式,不同释义模式的主要适用范围不同。

1.喻指成分属性义的释义模式

从所用释词来看,《现汉》对名词性喻指成分的属性义采用的主要释义模式可分为如下五种:

(1)“像”类模式。即采用“像+N的/地”或“像/类似N的东西/事物”格式进行释义。词典中采用这种释义模式的喻指成分属性义义项非常多,共105个。如:

雪 ②颜色或光彩像雪的。

风 ④像风那样快。

浪 ②像波浪起伏的东西。

苗 ⑥形状像苗的东西。

(2)“比喻”模式。即采用“比喻+NP”或“比喻+VP”格式进行释义。词典中采用这种释义模式的属性义义项共13个。如:

潮 ②比喻有涨有落、有起有伏的事物。

海 ②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

霜 ③比喻白色。

筛 ③比喻经挑选后淘汰。

(3)“形容”模式。即采用“用于比喻,形容+adj”格式或“形容+adj”格式进行释义。词典中采用这种释义模式的属性义义项共12个。如:

蜂 ③用于比喻,形容成群地。

虎 ②用于比喻,形容勇猛威武。

火 ④形容红色。

铁 ③形容坚硬;坚强;牢固。

(4)“指”类模式。即采用“指/借指/特指/泛指+NP”等格式进行释义。词典中采用这种释义模式的属性义义项共41个。如:

腹 ③指鼎、瓶子等器物的中空而凸起的部分。

池 ③指剧场正厅的前部。

瓤 ②泛指某些皮或壳里包着的东西。

巢 ②借指盗匪等盘踞的地方。

(5)直接释义模式。即直接使用其他词语或某个与之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释义,常采用“adj+的”或“……的+N”格式释义。在《现汉》395个单列的属性义义项中,采用这种释义模式的最多,共224个。如:

雏 ②幼小的(多指鸟类)。

海 ③大的(器皿或容量等)。

膛 ②器物的中空的部分。

贼 ②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

考察中发现,上述释义模式都有其各自的主要适用范围。我们考察不同释义模式的适用范围是从两个角度入手的,一是喻指成分属性义的类型;二是喻指成分在复合词中的位置。

2.从喻指成分属性义的类型看属性义释义模式选择

考察中我们发现,喻指成分凸显的属性义类型不同,《现汉》对属性义义项采用的释义模式也往往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喻指成分凸显与其形貌、功能、颜色、动态特征相关的属性义时,属性义的释义常采用“像”类模式。比如:

雪 ②颜色或光彩像雪的。(构成的复合词如“雪白”“雪亮”)

风 ④像风那样快。(构成的复合词如“风发”“风行”)

峰 ②形状像山峰的事物。(构成的复合词如“驼峰”“波峰”)

碗 ②像碗的东西。(构成的复合词如“轴碗”)

浪 ②像波浪起伏的东西。(构成的复合词如“麦浪”“声浪”)

苗 ⑥形状像苗的东西。(构成的复合词如“火苗”)

盘 ③形状或功用像盘子的东西。(构成的复合词如“磨盘”“算盘”)

而当喻指成分凸显与其位置、性质特征相关的属性义时,属性义的释义往往采用直接释义模式,而不是“像”类模式。其中喻指成分凸显与事物性质特征相关的属性义时,除采用直接释义模式外,有时也采用“形容”模式;凸显与事物位置属性特征相关的属性义时,常采用直接释义模式,经常使用的格式为“位置在X(方位)的”或“(物体的)X面/部/部分”等。如:

虎 ②用于比喻,形容勇猛威武。(构成的复合词如“虎将”“虎劲”)

海 ③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构成的复合词如“海碗”“海量”)

马 ②大的。(构成的复合词如“马蜂”“马勺”)

耳 ③位置在两旁的。(构成的复合词如“耳房”“耳门”)

背 ③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构成的复合词如“手背”“刀背”)

心 ③中心;中央的部分。(构成的复合词如“圆心”“重心”)

《现汉》根据喻指成分属性义的类型选择相应的释义模式,可能是因为形貌、功能、颜色、动态的具象性很强,意义较为明确,采用“像”类模式即“(形状、颜色、作用)像N的(东西)”格式释义,辞书使用者可以直接借助自身对于事物相关特征的知识进行具体意义内容的填充。比如词典将“砖”在“冰砖、茶砖”中凸显的形貌属性义释为“形状像砖的东西”,词典使用者头脑中存储的关于“砖”的形貌方面的知识(如“形状为长方体”“体积大小”等)会被及时填充进来。将“耳”在“木耳、银耳”中凸显的形貌属性义释为“形状像耳朵的东西”,使用者头脑中存储的关于“耳朵”的形貌方面的知识也会被及时激活。

而位置属性义与性质属性义则与上述四种属性义不同,因为位置属性义对应的是事物相对于某个整体或主体的位置,性质属性义则是抽象的性质,二者的具象性都较差,如果用“像N的东西”格式释义,词典使用者往往较难直接借助自身对于事物相关特征的知识进行具体意义内容的填充。比如“耳”在“耳房、耳门”中凸显的是位置属性义,如将其属性义释义为“位置像耳朵的(东西)”,其中“位置”是相对于哪个部位的位置就不太清楚了,因为耳朵位置的参照物不只一个,它既是身体上部的构件,也是位于头部两侧的构件,应为这两种位置中的哪一种呢?因此《现汉》采用的释义为“位置在两旁的”,将其相对位置直接表述出来。这样看来,词典为喻指成分“耳”凸显的两种属性义选择不同的释义模式,其原因就是二者类型不同。类似的还有上举“背”和“心”的属性义也都采用的是直接释义模式。

基于同样的原因,性质属性义的释义也往往采用直接指明具体性质内容的释义方式,而非“性质像N的(东西)”格式。比如“母公司、母机、母金”中“母”与“子公司、子机、子金”中“子”凸显的都是性质属性义,《现汉》释义分别为“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和“派生的、附属的”。而“海碗、马勺”中喻指成分“海、马”凸显的性质属性义,《现汉》皆释为“大的”。

3.从喻指成分在复合词中的位置看属性义释义模式选择

汉语中的比喻式复合词以偏正式为主。从喻指成分在复合词中的位置来看,喻指成分既可充当复合词的前位成分,又可充当后位成分。喻指成分在复合词中的位置不同,词典为其属性义释义时采用的释义模式也不同。其中,喻指成分充当前位成分时往往采用的是直接释义模式中的“adj+的”格式和“形容”模式。比如上举“雪亮、风行、蜂聚、海量、虎将”中喻指成分“雪、风、蜂、海、虎”的属性义释义。而喻指成分在复合词中充当后位成分时往往采用的是“像N的东西/事物”格式、“比喻+NP”格式和“指”类格式。比如上举“麦浪、火苗、磨盘、火海、炉膛”中喻指成分“浪、苗、盘、海、膛”的属性义释义。

在这里,不同释义模式的选择反映的是人们对喻指成分属性义不同性质的认识。以“名名”偏正式复合词为例,喻指成分在前的复合词和喻指成分在后的复合词,其喻指成分属性义的性质是不同的。前喻式复合词中喻指成分在复合词中起的是修饰作用,指称的是某种性质,其属性义的性质与形容词性成分相当,因此词典会直接使用某个意思相近的形容词进行释义,或者使用为形容词性成分释义时常采用的“形容”模式进行释义。比如:

海 ③大的(器皿或容量等)。

铁 ③形容坚硬;坚强;牢固。

而后喻式复合词中喻指成分充当的是复合词的中心成分,指称的是某种事物,其属性义的性质与名词性成分相当。辞书中表名物词的典型释义模式一般为“种差+类词语”的形式(符淮青 1996:119),《现汉》为这种性质的喻指成分属性义释义时选择的正是这种典型的名词性成分的释义模式,如“(形状、性质、作用、颜色等)像N的事物”或“指”类格式。比如,将“门”在“阀门、闸门、电门、水门”等复合词中凸显的属性义释为“作用像门的东西”;将“花”在“雪花、浪花、水花、刨花”等复合词中凸显的属性义释为“形状像花朵的东西”。将“瓤”在“信瓤”等词中凸显的属性义释为“泛指某些皮或壳里包着的东西”;将“扇”在“窗扇、门扇”等词中凸显的属性义释为“指板状或片状的东西”。

既然喻指成分在复合词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属性义的性质,那么可以说,喻指成分相同的比喻式复合词,如“砖茶”与“茶砖”、“蚕蚁”与“蚁蚕”中“砖”“蚁”凸显的属性义性质是不同的。“砖茶”中“砖”的属性义当为“形状像砖的”或“长方体形状的”,指称一种性质;而“茶砖”中“砖”的属性义当为“形状像砖的东西”,指称一类事物。同样,“蚁蚕”中“蚁”的属性义当为“形貌像蚂蚁的”或“体小色黑的”,指称一种性质;而“蚕蚁”中“蚁”的属性义当为“形貌像蚂蚁的东西”,指称一种事物。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汉》往往将这两种不同意义的差异忽略掉,只关注其“共核部分”(即凸显“性质”的部分),将两种属性义合二为一,统一释义为“像……的东西”。比如词典中“砖、网、球、米”的属性义释义:

砖 ②形状像砖的东西。(对应的复合词为“砖茶”“冰砖”等)

网 ②形状像网的东西。(对应的复合词为“网袋”“球网”等)

球 ②球形或接近球形的物体。(对应的复合词为“煤球”“球果”等)

米 ③小粒像米的东西。(对应的复合词为“海米”“米兰”等)

这可能是因为,后喻式复合词意义中能概括出的“类词语”往往是“东西、事物、物体”等,这表明喻指成分指称的是某种事物,具有名词性质;同时也说明这是一种“语义更加概括的上位概念”(杨润陆 2004),比较概括和抽象。相比较而言,“种差”部分表义则更为具体,在其词义内容中,“种差”要比“类词语”更为明确,地位也更为突出。因此词典将部分喻指成分的这两种性质的属性义合二为一,归并为一个义项。

四、喻指成分属性义义项设置与释义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从总体上看,《现汉》第6版对比喻造词中喻指成分凸显的属性义是较为关注的,在义项设置与释义模式选择上也较为合理,但在一些方面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下文将在指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1.喻指成分属性义义项设置与释义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义项设置缺漏。从考察结果来看,《现汉》为喻指成分的属性义单列义项时,基本参照前文提及的三个依据。但在义项设置方面,尚存在一些明显漏收的情况,有些参照三条依据应当单列义项的喻指成分属性义未单列义项。前文中提到的290个未单列义项的喻指成分属性义中,虽然有些是因为属性义凸显度低或意义较难概括而未单列义项,但也有些喻指成分属性义凸显度较高且意义清晰的未单列义项。比如“梯”的属性义处理。词典中“梯”有两个属性义单列义项,即“②作用跟楼梯相似的设备:电~。③形状像阶梯的:~田”。但“梯”在“梯次、梯度、梯队”中凸显的属性义“按照一定次序或层次的”,属性义凸显度较高且意义明确却未单列义项。另外,词典将“云”处理为单义词,未列属性义义项。但“云”充当喻指成分构成的比喻式复合词数量很多,其中有些属性义凸显度高且容易概括,比如“云”在“云雀、云梯、云崖、云霄”中凸显的属性义“高(的)”;在“云板、云豹、云头”中凸显的属性义“形貌像云的”,也未单列义项。

二是释义模式不统一。施春宏(2012)提到辞书释义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一致性原则,要求“相关词条(尤其是属于同一语义场的词条) 的释义内容要做好远距离照应”。韩敬体(1993)也指出:“相关或同一类的词语释义方式,要尽可能一致,释义内容和措辞要相互照应。”从我们的考察结果来看,《现汉》在释义方面,对于类型相同、性质相同的喻指成分属性义,基本做到了模式统一。但在某些喻指成分属性义的释义模式选择上并未贯彻一致性原则。比如“霜”与“火”在比喻造词时都凸显颜色属性义(如“霜鬓”“火鸡”),而且其属性义都指称一种性质,但词典将“霜”的属性义释义为“比喻白色”,将“火”的属性义释义为“形容红色”,释义模式明显不一致。再如“箭”和“饼”在比喻造词时都凸显形貌属性义(如“火箭”“柿饼”),而且其属性义都指称一种事物,但词典将“箭”的属性义释义为“指形状像箭的东西”,而将“饼”的属性义释义为“形状像饼的东西”,释义模式也不一致。

三是释义模式数量过多。虽然前文提及的各种释义模式在《现汉》中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但各模式使用频率并不均衡,有些释义模式使用频率较高,有些释义模式使用频率较低。其中“像”类模式和直接释义模式的使用频率较高,使用“像”类模式释义的有104个义项,占全部单列义项的26.3%;采用直接释义模式释义的有224个,占全部单列义项的56.7%。两种释义模式覆盖了词典中83%的属性义义项。而使用“比喻”模式和“形容”模式的义项总数(分别为12个和10个)只占全部单列义项的5.6%,使用频率明显偏低。其中使用“用于比喻,形容N”格式的只有五个,即“蜂③、虎②、金⑤、兽②、玉②”。

2.对喻指成分属性义义项设置与释义的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是在义项设置方面,查漏补缺。考察相同喻指成分构成的所有比喻式复合词,在此基础上查找义项设置上的缺漏情况,对于那些凸显度较高且意义明确的喻指成分属性义,应尽量考虑单列义项,比如前文提到的“梯”和“云”漏收的属性义[3]。

二是在释义方面贯彻一致性原则。对于那些类型相同、性质相同的喻指成分属性义,尽量选择相同的释义模式,比如前文提到的“霜”和“火”、“箭”和“饼”的属性义。

三是改进现有的释义模式设置,突出模式的针对性。我们认为可以考虑将现有释义模式进行归并,保留使用比喻提示词的“像”类模式和直接释义模式。因为“像”类模式,即“(形状/作用/颜色)像N的东西”等格式,可以表明该义项的性质,即比喻造词中喻指成分凸显出的属性义,因此建议使用。而“形容”模式和“比喻”模式因实际使用不多,可以考虑不再使用。“形容……”式是词典对表性状的词常使用的释义模式,符淮青(1996:142)曾指出:“除了不加‘形容二字不足以说明所解释的词是表形状的词,或加‘形容二字能增加某种情状的意味外,一般表性状的词的意义的说明,加‘形容二字就是多余的了。”事实上,词典中采用“形容”模式释义的喻指成分属性义义项中去掉“形容”二字,并不会影响其意义的性质,因为其释义中使用的都是形容词,足以表明该属性义的性质为性状义。如:“铁③形容坚硬;坚强;牢固”。

而喻指成分属性义释义中不再使用“比喻”模式,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将比喻词语与词语的比喻义区分开来,因为词典中词语比喻义的释义一般都会使用“比喻”字样。

附 注

[1]比喻式复合词的确定标准和确定方法参见许晓华(2012)。

[2]我们认为“构词频率”着眼于语言要素的组构能力;“属性义的凸显度”着眼于意义是否易为人们感知,二者相关,但内涵不同。

[3]事实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就将“云”的这种属性义单列义项,即“高”。

参考文献

1.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韩敬体.论《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一般原则.辞书研究,1993(5).

3.施春宏.词义结构的认知基础及释义原则.中国语文,2012(2).

4.苏宝荣.词(语素)义与结构义及其在语文辞书编纂中的处理原则.辞书研究,2010(4).

5.孙云,王桂华.比喻构词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2(6).

6.谭景春.词的意义、结构的意义与词典释义.中国语文,2000(1).

7.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许晓华.比喻造词中名词性喻指成分属性义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许晓华.比喻造词中名词性喻指成分属性义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征.语文研究,2013(4).

10.杨润陆.由比喻造词形成的语素义.中国语文,2004(6).

11.应雨田.比喻义及其释义.辞书研究,1992(4).

12.应雨田.比喻词语的类型及释义.中国语文,1993(4).

13.周荐.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中国语文,1993(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 北京 100026)

(责任编辑 李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