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在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

2016-01-14 07:42沈翠珍
护理研究 2015年30期
关键词:穴位敷贴中医证候高血压

魏 虹,沈翠珍

Application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yin deficiency and yang hyperactivity

Wei Hong,Shen Cuizhen

(Nursing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Zhejiang 310053 China)

穴位敷贴在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

魏虹,沈翠珍

Application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yin deficiency and yang hyperactivity

Wei Hong,Shen Cuizhen

(Nursing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Zhejiang 310053 China)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人证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人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仅接受高血压常规治疗,试验组在高血压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疗法,干预3个疗程,每个疗程4周,在干预前和每个疗程结束后比较病人的阴虚阳亢证候评分。[结果]干预8周后和12周后,试验组阴虚阳亢证候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阴虚阳亢证候呈好转趋势。[结论]穴位敷贴可有效改善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人的证候表现。

关键词:高血压;穴位敷贴;阴虚阳亢证;中医证候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30.038

文章编号:号:100-6493(2015)10C-3807-02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魏虹、沈翠珍()单位: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收稿日期:(2014-07-12;修回日期:2015-07-15)

阴虚阳亢证是高血压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约占高血压病人的34.44%,且以中老年人为主[1]。其主要证候表现为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等[2]。本研究根据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选取合适的中药和穴位进行穴位敷贴,探讨其对改善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人证候的效果,为寻求治疗高血压病的新理念与方法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于2014年4月─7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人8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75岁;②服用3大类常用降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中的1种,但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波动在140 mmHg~18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正常或波动在90 mmHg~110 mmHg;③临床中医专家辨证为阴虚阳亢证高血压;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病人;②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③合并有糖尿病皮肤损伤者;④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以及精神病病人、法律规定的残疾病人(盲、聋、哑、智力障碍、肢体残疾者);⑤孕妇、哺乳期妇女及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将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年龄67.35岁±4.26岁,病程12.40年±6.71年;对照组:年龄67.43岁±4.10岁,病程13.13年±5.11年。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仅接受常规高血压药物治疗和社区干预,试验组在常规高血压药物治疗和社区干预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敷贴治疗。穴位敷贴方案为:熟地黄、生白芍、罗布麻叶等研末,过60目筛,用陈醋、30%姜汁、3%氯酮、3%丙二醇(2∶2∶1∶1)调和,中药与调和剂的比例为4∶5。于每日09:00~10:00敷贴神阙穴、单侧太冲穴和太溪穴,每次神阙穴取2 g、太冲穴和太溪穴各取1 g,次日轮换,每次持续敷贴8 h,4周为1疗程,共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歇2 d。

1.2.2评价方法在干预前和每个疗程结束后,应用阴虚阳亢证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参考表[2]对研究对象的阴虚阳亢证候进行评定,包括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和次症(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主症按症状由轻到重依次计为0分、3分、6分和9分;次症依次计为0分、1分、2分和3分,舌苔、脉象若无计0分、有计3分。

2结果

2.1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阴虚阳亢证候评分组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阴虚阳亢证候评分比较±s)

2.2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阴虚阳亢证候评分组内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阴虚阳亢证候评分组内比较

3讨论

3.1阴虚阳亢证高血压阴虚阳亢证多由先天不足、肾阴素亏,或年老久病,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以致肝失所养、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所致,主要证候表现为眩晕头痛、腰酸膝软、耳鸣健忘、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肾主藏精生髓,肾虚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耳鸣;精生气、气生神,精髓不足,故精神萎靡、健忘少寐;肾虚外府失荣,故腰酸膝软;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阴虚阳亢证其根本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治疗应标本兼顾,即滋养肝肾合平肝潜阳,当标证得解,再治其本。

3.2穴位敷贴对高血压阴虚阳亢证候的作用表1结果显示,干预8周后和12周后,试验组阴虚阳亢证候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证候的改善与疗程长短、干预措施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有关。表2结果显示,试验组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阴虚阳亢证候呈好转趋势,而对照组阴虚阳亢证候评分的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穴位敷贴能明显改善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人的中医证候表现。

3.3穴位敷贴改善高血压阴虚阳亢证候的作用机制熟地黄味甘微温,其性缓和,为补肾生精之要药;白芍味苦而酸,性微寒柔润,化阴养血柔肝,为养血敛阴之常药[3],二药为用,一补肾生精,一养血柔肝,精血互生互化,乙癸同源,静守纯养、滋肾补肝、养血补血之功较著,故可改善肾阴不足、阴血亏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之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心悸失眠等[4]。罗布麻叶既能平肝抑阳,又能清泄肝热,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及肝火上攻之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川牛膝、薄荷、冰片、陈醋、姜汁、氮酮和丙二醇则可增强药物的透皮吸收。太冲穴配太溪穴,可镇肝熄风、育阴潜阳。神阙穴统属全身经络,且为全身皮肤屏障功能最弱处,易于药物穿透弥散。因此,穴位敷贴可通过腧穴经络刺激、药物透皮吸收以及两者的联合作用改善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人的中医证候表现。

参考文献:

[1]谈学平,王承龙,骆吉鸿,等.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3,45(5):14-1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3]沈敏男.中药药对190种[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10:79-80.

[4]于虹.临床常用百药精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19-523.

(本文编辑崔晓芳)

猜你喜欢
穴位敷贴中医证候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口干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阴虚证候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
双唑泰棉栓联合中药冲洗、定君生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析
穴位敷贴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良肢位设定联合穴位贴敷对治疗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中医干预治疗高血压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