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域下看汉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顺应 ——以陶潜《饮酒(五)》为例

2016-01-15 07:59武娜,王红涛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顺应论翻译诗歌

顺应论视域下看汉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顺应
——以陶潜《饮酒(五)》为例

武娜,王红涛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郑州 450001)

摘要:诗歌是文化的载体,诗歌翻译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汉语诗歌蕴含着深邃的汉语文化,这就要求译者将文化翻译纳入汉诗英译的过程中。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这为汉诗英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基于顺应论,本文尝试以陶潜《饮酒(五)》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索汉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顺应。

关键词:诗歌;翻译;顺应论;文化顺应

收稿日期:2015-06-19

作者简介:武娜(1978—),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4.015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4-0073-03

Abstract:Poetry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reflects the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As Chinese poetry contains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thus translators are required to take cultural translation in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Language consists of three properties: variability, 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Language use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selection and adaptation, which provides a revolutionary theory to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Based on adaptation theory,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probe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taking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ao Qian’s Drinking Wine (V) as examples.

一、 文献综述

1987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作为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一书中提出,语言顺应即指语言顺应环境,或者环境顺应语言,或者两者同时相互顺应。恰当的、成功的交流既是顺应的过程,又是顺应的结果。1999年,Verschueren又提出了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并从认知、文化和语言的综合角度,全方位考查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选择与顺应。顺应论为汉诗英译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诗歌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新的思考方式。

Bassnett和Harish认为翻译远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事,它总是深嵌于文化、政治体制和历史中。[1]这表明翻译活动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活动的文化性显得愈加明显。王宁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已从文字转述逐步扩展为文化阐释,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本,更应该重视文本之后的文化因素,进而为读者全面理解文本提供便利。[2]

Nida指出,作为译文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3]这也给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诗歌翻译特别是汉诗英译,不仅仅意味着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更重要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汉语文化呈现为英语,使英语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汉语诗歌背后的汉语文化。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诗歌、文化与读者三者结合起来。顺应论的提出为这一翻译标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二、 理论基础

(一)顺应论与翻译

语言的使用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4]翻译是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所以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同样需要进行语言的选择。Nida也认同这种观点,譬如“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Nida并未使用“Translation”,而是使用了“Translating”,其意就是强调翻译是一个过程。[5]

翻译实际上也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的特征。[4]这也正是译者能够在翻译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的原因。语言的变异性为译者提供语言选择,语言的商讨性使这种选择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语言的顺应性则为译者的翻译是否满足交际需求提供依据。变异性和商讨性为顺应性提供可能,顺应性始终基于变异性和商讨性而存在。Nida也认为翻译其实就是顺应另一种文化和另一种语言。[6]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总是要不断地进行选择和顺应,以达到翻译目的。

(二) 文化顺应的内涵

顺应论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的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因文化顺应包含在语境关系顺应之中,本文重点对此进行分析。

语境关系顺应,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选择要顺应语境,如图1所示。

图1 语境关系

语境关系建立在说话人(Utterer,略作U)和听话人(Interpreter,略作I)的基础上,双方使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在此过程中,交际双方通过不同的语言选择,激活语境关系,进而顺应不同的语境关系。其中心理世界(Mental World)主要包括交际双方的心理情感等因素,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主要指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因素,而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则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相关交际原则和准则。文化正是众多交际原则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文化中的活生生的人,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种种制约。交际双方要想做到语境关系的顺应,文化顺应显得至关重要。翻译如同交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理所当然要注重文化翻译,做到文化顺应,并且这种顺应也应该是动态性的。

三、顺应论视域下看汉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顺应

范存忠说:“翻译诗不单是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从一种语言的诗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诗。”[7]由此可见,在汉诗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做到动态顺应和文化顺应。本文以陶潜的《饮酒(五)》为例,比较许渊冲先生(以下简称许先生)和Roland Fang(以下简称方先生)的英译作品[8],探寻汉诗英译过程中文化顺应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证明顺应论对汉语诗歌翻译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隐退,寄情山水,借助酒兴而作。本文选取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五首,全诗道出了诗人已看破官场黑暗,决意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志向。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更是脍炙人口,表现出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关于标题的翻译,方先生和许先生就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方先生把标题译为“Drinking Wine”,意即下文是关于“饮酒”的。其实不然,《饮酒》只不过是一个标题罢了,而诗文是诗人在酒醉的状态下写就的,所以许先生把标题译为“While Drinking”还是比较合适的,做到了文化顺应。

首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指出虽然诗人身居人世间,但却并未被世俗所扰。对于此句的翻译,方先生和许先生的看法可谓大同小异。首先是对“庐”的翻译,方先生将其译为“hut”,而许先生则将其译为“cot”。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9],“hut”指简陋的小房子(或棚、舍),而“cot”指婴儿床或折叠床。表面上看起来许先生的译法好像有些偏差,但这正是许先生的高明之处:其一,用“cot”代指“庐”,以“床”代“庐”,无可非议;其二,“cot”可与后面的“not”押韵,可谓一箭双雕,恰到好处。当然,这也说明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注重动态顺应和文化顺应。

第二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以问答的形式对首句虽处闹市却不为世俗困扰进行解答:内心超凡脱俗,当然可以远离尘嚣。所以“心远”的翻译至关重要,方先生将其译为“distant heart”,而许先生则将其译为“secluded heart”。本文认为许先生的译法较为合适,因为“secluded”有“隐居的,与世隔绝的”的意思,与诗人的本意较为契合,而且是一种文化顺应的体现。

第三、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则道出了诗人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一幅幅安淡闲适的画面跃然纸上。对比方先生和许先生对这两句诗的翻译,发现二位先生均注重描述诗人闲适的状态,但对“东篱下”的译法则明显不同:方先生将其译为“under the eastern fence”,而许先生则将其译为“fence-side”,并将之作为定语修饰“chrysanthemums”。基于顺应论,本文认为方先生的译法过于拘泥于源语言,而许先生的译法则显示出动态顺应和文化顺应的优点,更为贴切。

末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在这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下可以领悟生命的真谛,但诗人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超脱的心境。那么到底用方先生的“I would tell how,but have forgotten the words”,还是用许先生的“words fail me e’en if I try to tell”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想法呢?那就得看“忘言”到底该怎么译了。“忘言”并非诗人忘记如何形容生命的真谛,而是诗人想表达这种真谛,但语言却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清楚地表达诗人的情怀。因为这种真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许先生“words fail me e’en if I try to tell”的译法更为合适,而且是一种文化顺应。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厚重的历史文化慢慢积淀,而诗歌正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汉诗英译对促进中国古典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增进世界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顺应论强调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过程,翻译就是语言的使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灵活选用所需语言。正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和商讨性,语言的顺应性才具有可操作性。这也为汉诗英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基于顺应论,本文认为许渊冲先生在陶潜《饮酒(五)》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元素,进一步证明了文化顺应在汉诗英译中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作为本土语言翻译大家,许先生倾其心血为汉语诗歌的国际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Harish T.Post-Colonial Translation: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1999.

[2]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G]//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王宁文化学术批评文选之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Nida 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5]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6]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8]许渊冲.中诗英译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石孝殊,等,译.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姚虹)

Observation of Cultural Adap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Taking Tao Qian’sDrinkingWine(V) as an Example

WU Na, WANG Hong-t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Key words:poetry; translation; adaptation theory; cultural adaptation

猜你喜欢
顺应论翻译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