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2016-01-18 08:41孙越赟
中国茶叶 2016年9期
关键词:茶园陕西茶叶

孙越赟 郝 青

(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 (西安财经学院)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陕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市场引领扩大生产”的思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陕茶的知名度,形成产业发展倒逼机制,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长,产业快速发展。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215.9万亩,茶叶总产量8.5万吨,比2011年分别增长57.8%和226%。多种茶品竞相发展,大众消费类茶叶快速增加,绿茶占到茶叶总产量的91%,黑茶占7%,红茶占2%,绿茶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全省建成无性系良种茶树繁育基地28个,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园121个。

2.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全省茶叶企业14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48家。茶叶年销售在500万元到1000万元的茶企有440余家,1000万元到1.5亿元的99家,超过1.5亿元有8家,电商、微商等快速发展,预计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

3.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全省注册茶叶商标97个,其中陕西省著名商标8个,累计获得国内外大奖419项,其中金奖156项。紫阳、西乡、平利、商南、宁强县先后获得“中国茶叶百强县”和“中国名茶之乡”等美誉。泾阳茯砖茶、午子绿茶、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等成为国内著名品牌或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泾砖”茯茶进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产业带动效益明显

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茶食品、茶药品、茶饮品、茶保健品等相关行业和茶叶包装、茶叶贸易、茶馆茶楼、休闲观光、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8个,种茶家庭农场4968个,引领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茶叶真正成为陕南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的主要产业。

二、存在问题

尽管陕西茶产业在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产值增长、产业化经营与品牌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把陕西茶产业放到全国去看,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1.“质”上有待提升

在全省的215.9万亩茶园中,仅有85万亩无公害茶园,远低于全国62.2%的水平。陕西仅有无性系茶园63.5万亩,无性系比例为29.4%,远低于全国的56.1%平均水平。茶园每亩单产陕西是34.37公斤,全国平均水平是54.57公斤。

2.区域品牌不响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品牌多、名牌少,没有像铁观音、龙井、普洱等那样叫得响的区域品牌。虽然陕西各市都在进行品牌整合和宣传,但有的市县力度不大,进度不一,目前只有汉中仙毫的整合比较成功,但品牌管理和保护的力度不大,品牌含金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3.综合利用率较低

陕西茶叶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处于较低水平,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够,产品结构单一。夏秋茶利用率不高,陕西黑毛茶原料在茯茶中比例低,只有30%~40%,导致大量夏秋茶资源浪费。

4.劳动力资源短缺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茶叶生产成本的40%是劳动力,特别是采摘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80%。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从事茶叶产业的劳动力出现严重短缺,劳动力的成本愈来愈大,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转型升级建议

陕西茶产业转型要稳步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把茶叶产量的增长从主要依靠扩大茶园面积为主向依靠提高单产转变。把茶产业效益增长从依靠产量增加为主向依靠质量提高转变,从主要依靠发展名优茶转变为依靠延长产业链和产品多元化。

陕西茶产业升级要以市场为导向,向品牌要效益,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方式,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茶叶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全面提升茶产业的发展水平。

1.加强茶园基地建设,提供经济、优质、高产的鲜叶原料

结合实际,稳步扩大茶园面积,建设优质高效茶园基地,扩大无性系茶园建设的比例,按照机械化要求建设和改造茶园,强化茶叶质量安全,采用生态综合防治的方法控制病虫害,引入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的环境友好型茶叶生产模式,是陕西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建设无性系茶园:茶树良种对茶叶生产至关重要,它是优质、高产鲜叶原料的基础。因此,在目前稳定发展茶园规模的背景下,提高陕西省的无性系覆盖率,重点发展陕茶1号、龙井43、龙井长叶等六大主导品种。对地势相对平坦、易于耕作的老茶园进行改植换种,扎实推进茶叶标准园建设,实现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栽培无害化,提高茶产业的效益。

发展茶园机械化:一是茶园深耕施肥、除草、病虫防治,茶树的修剪,采摘逐步实行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新建茶园必须与机械化采摘相对应,使之适合相关机械作业。二是要结合陕西茶园特点研制适合山地作业的小型茶叶机械。三是用好用活农机购置补贴,争取更多的茶叶机械进入补贴名录。

强化茶叶质量安全:制定相关标准,积极地推行茶叶产品标准化建设。就是要在茶树育苗、栽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一系列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逐步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督”的标准化格局。强化清洁连续化生产过程,实现鲜叶进场不落地生产。

2.打造品牌,创新发展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引导品牌整合: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把陕西省的茶叶品牌引导到汉中仙毫、安康富硒茶、秦岭泉茗、泾阳茯砖茶四大公共品牌,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对外宣传,集中力量上批量、上档次、上规模,以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占领市场,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加快提升茶叶的品牌价值。

发展“互联网+茶叶”:用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思维,打造物联网概念下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形成茶叶加工、仓储、物流、营销、金融、电子交易为一体的规模化经营。在生产环节,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手段,进行全自动控制,实现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降低生产成本。在销售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调整产品结构,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新的营销模式。

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建立和形成产、销、学、研互动机制,研究主要红茶、绿茶市场的消费口味和习惯,着力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加快产品自主创新。通过提高质量打造优质品牌,并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市场。强化茶叶“品牌”意识,走“品牌”战略之路,有针对性地拓展不同国家市场需求的各茶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3.抓住夏秋茶资源,加大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

解决好夏秋茶资源利用问题,加快陕西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有效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升茶叶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

开发茶功能性饮料:依托南水北调优质水源的涵养地的优质水源,结合陕西优质的茶叶资源,应用高新技术生产质量好、附加值高的茶饮料。根据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和爱好,增加茶饮料产品种类。从“休闲型”和“功能型”两个方向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开发功能型茶饮料。

开发茶的保健功能:依托科研院所加快对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红素、茶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茶叶保健功能的研发,加工有多种功能的茶保健品,对陕西独特的茯茶资源也应进行深度开发,生产富含茶多糖和“菌花香”的速溶茶等。

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继续做好绿茶,要通过技术改造,让绿茶更适合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名优茶、大路茶的加工比例,做普通百姓喝得起的绿茶。学习借鉴先进的红茶加工工艺,继续加大开发的力度,研制具有陕西特色的红茶,扩大生产的比例。做大黑茶,实现陕南原料基地与关中茯茶基地的对接,建立健全茯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陕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挖掘市场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新常态下,陕西茶产业发展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只有运用市场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充分释放增长潜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弘扬陕茶文化:依托陕西文化古都、文化大省的优势,坚持茶产业和文化相结合,实现茶产品与茶文化的一体化经营,通过文化包装,提高陕茶的商品价值,扩大利润空间。鼓励企业和各类文化机构,开展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发挥现代传媒作用,加大陕茶发展、陕茶品牌、陕茶文化的宣传推动,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

开发茶旅游线路:茶叶旅游将茶产业和旅游业结合,为游客提供休闲养生的良好环境,不断拓展茶产业链和增值渠道。不仅要抓住春季旅游旺季,也应该针对“长假”和“小长假”客源设计一些游客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茶农生活情趣。获得难忘的茶叶加工厂的参观体验,也有助于认识茶叶和推广品牌,打开潜在的客源市场。

培育新的消费群体: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培育和关注农村、学校、社区消费集群,积极推动陕茶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渴求,名优绿茶、白茶、黑茶消费将呈稳定增长态势,更多地研究生产特色茶、礼品茶、保健茶、品牌包装茶等多样化茶产品,并快速发展为时尚饮品。

猜你喜欢
茶园陕西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茶园飘香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