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就业指导思考

2016-01-19 10:50林李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25期
关键词:就业现状中职学生就业指导

林李红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目前中职学生就业情况存在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力求从中职学校教育阶段的就业指导入手,探讨优化教育手段推进职业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就业现状;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13002

1中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青年失业率高于社会总体失业水平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再加上新成长的劳动力,使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而自1998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职业教育转型后,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一枝独秀,《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计有2800多万中职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基本持平。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年中职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万,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从产业分布情况来看,在第二、第二产业就业的中职学生占了绝大多数;从就业渠道看,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生生数占到总毕业人数的80%。

然而,在中职生高就业率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口就业率不高,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优势就是专业特长。但实际上,只有不到一半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所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二是就业稳定性差,“跳槽”频繁。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职毕业生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较差。相关调查问卷显示,在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超过90%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许多毕业生尚未实习期满就换了单位。三是劳动关系不明确,工资等福利待遇不到位。虽然与用工单位存在着事实劳动关系,但大多数毕业生并未与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或只有劳务合同,本应由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金无法保障;甚至有些中职毕业生的工资还要低于其他同工种员工,晋升和发展的空间也十分有限。

究其原因,除了普遍认为了社会问题、政策原因、个人及家庭因素外,笔者依据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经验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存在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目前中职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就业教育的大环境。片面地把就业教育理解为一门或几门具体的课程,没有真正把就业教育理念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机制缺陷突出。

二是教材内容枯燥乏味,强调理论而忽视实际。现行教材每个章节都是基本理论一二三,通篇大道理,课后的练习也比较空洞,对文化基础较差、青春期逆反心理较强的中职生来说很难操作,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与实践的兴趣。

三是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欠缺。除了心理健康課要求教师具备心理指导师资格外,其他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基本上没有任何培训经历,特别是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根本无法体现其严谨性与科学性。

四是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如心理教育应贯穿中职学习的始终,而不是一个学期结业这么简单;职业道德教育应根据专业不同有具体内容,而非照本宣科的公共课;职业生活规划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后续的规划管理完全没有跟进。

3中职学校如何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

(1)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把握就业市场导向。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机构,在确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的前提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从而自觉地以社会需求指导自身的发展,并在教师指导下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例如,在学生的入学教育阶段加入就业基础教育也就是专业认知的教育。可以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实际感受相关专业岗位,形象生动地展示专业特色。再辅以学校专门的专业介绍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又如,毕业季的校园招聘会,不仅要求毕业班学生参加,而且要求低年级学生参加,使学生对社会需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此外,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建立经常性的实习场所,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承揽校园局域网的安装和维护,由学校付给一定的报酬等,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

(2)做好就业意向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面临求职与毕业,中职学生只有在客观分析自己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将个人求职意愿与社会的客观需求有机结合,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要求在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课程中应作为主要内容体现出来。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帮助学生树立“大就业”观念,特别要提醒学生不要把个人兴趣爱好当作择业的先决条件。在初次就业时可以适当降低择业的期望值,要做好“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准备。学校在教师德育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中应有具体要求,形成就业教育的大环境。第三,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学校可利用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或者可以奖励创业的方式,树立典型,带动创业理念的形成。

(3)进行角色转换教育。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中职毕业生要经历身份转换和心理转换的过程。如果能在学校就业教育阶段提前完成这一转换,真正就业时就比较成熟了,这才是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实践观,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进行自我实践锻炼,塑造自己,改变自己。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把自己的身份当作企业员工,主动接受“劳动纪律”而非“学生守则”的约束,主动履行“岗位职责”而非遵守“行为规范”。如果学校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加入并加大社会实践的考核,比教师照本宣科的单纯说教要有效得多。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处世观,培养良好的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心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尽力做到对老师、对家长、对同学、对其他人的客观评价,做到坦诚相见,诚实守信,同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的心态。还应强调学生的礼仪礼貌,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这样,通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树立恰当的处世观,培养其良好的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心理素质。

(4)加大择业技巧教育。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生活阅历简单,难免在求职时处于被动和劣势,很有必要加强择业技巧教育。目前中职学校在择业教育方面仅开设的职业礼仪课,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操作性不强,老师的教学类似表演,学生的学习不具备实战性,因此意义不大。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变礼仪课为择业技巧实训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的礼仪训练,包括形象设计、语言表达、求职信写作等,成立专门的训练团队,规定训练任务和标准,经过长期训练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通过组织模拟招聘或鼓励学生实际参加招聘,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模拟或实际招聘,并写出书面总结报告,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参加学生评价。

(5)加强师资培养。专门的就业教育是操作性、实践性、科学性突出的教育,要想真正取得实效,教育者的素质至关重要。学校的心理课教师,是否定期培训,是否有专门针对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可以选派教师去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实习,只有掌握专门知识,对学生的指导才有实际意义。礼仪课教师也应接受正规的培训,而不是自己摸索,然后给学生依葫芦画瓢。

参考文献

[1]王志霞,姚亚力.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

[2]刘鹏.关于中职就业指导课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3]李爱珍.中职就业指导课就业能力的创新培养研究[J].考试(教研版),2012,(05).

[4]涂谦,沈鹏飞.中职就业指导课创新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

猜你喜欢
就业现状中职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方向调查与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河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