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层学》双语教学探讨

2016-01-26 02:39杨瑞召崔凡师素珍
学周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层序双语勘探

杨瑞召 崔凡 师素珍

摘要:双语教学是工科院校学生国际竞争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我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本科生课程《地震地层学》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了将常规教学方法与基于团队学习(TBL)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课程双语教学的途径。研究认为,国外原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地震地层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将常规方法与TBL教学法的结合可以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专业学习与专业英语学习之间的矛盾,并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全面学习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相关的英文专业词汇及相关领域的国外研究进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未来参与国际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市场竞争的能力。

关键词:地震地层学 双语教学 团队学习教学法

Abstract: Bilingu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rain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seismic stratigraphy for the students of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explored the methodology of integra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team-based learning (TBL) methods in bilingual teaching curriculum. Study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TBL methods can provide a better solution fo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imited class time and teaching content, and a balance of teaching between the specialty and language. Therefore, students can not only learn the knowledge of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but also manage the related English vocabulary, and grasp the progress of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broad. As a result, th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re stimulated, and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fu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dustry is improved.

Key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seismic stratigraphy; team-based learning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7.006

一、引言

随着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将逐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对能源地球物理勘探人才的培养,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些懂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外语好的复合型人才将深受业界欢迎。我们认为,为了适应这一变革的需要,我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的教学工作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在专业层面,需要培养既懂地质、又懂地球物理勘探的跨学科人才,以满足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对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二是在外语方面,需要学生转变观念,从学习公共外语(如四、六级英语考试)方面转向地球物理勘探专业英语学习。在本科生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开设必修课《地震地层学论》双语课程,就是为适应这一需求所采取的必要举措。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指用两种语言教授非外语类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两种语言为工具,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时,用外语(主要是英语)编写非外语类课程的教学讲义、进行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进行讲解并组织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1]。它是传统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完美结合,既向学生传授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又向学生传播了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方式,以及国外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由于结合了两种教学目的和内容,双语教学对于加快教学改革和培养国际化人才都有着巨大的优势。然而,如何解决《地震地层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少、授课内容多、学生外语水平低、专业教学与语言教学冲突等问题,是开展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撰写本文与大家商榷。

二、存在问题

《地震地层学》是我校为地球物理勘探本科生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地质学,特别是沉积学原理与地震勘探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地学学科。地震地层学自其代表作AAPG Memoir 26,即《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Seismic Stratigraphy: Application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一书公开出版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推广, 并在油气勘探的实际应用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2]。随着现代地震勘探技术,特别是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飞速发展,能源地震勘探势必由传统的“构造勘探”向“岩性勘探”转变,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地震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并且勇于探索的地质—地球物理专业人才。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地震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开展地震层序地层分析、地震相分析以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能初步掌握速度—岩性分析、地震薄层分析和地层物性分析等定量地震解释方法和技术,为油田、煤田行业的岩性勘探服务。我们近几年在教授本课程时进行的双语教学实践表明,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适合本科生学习的中文教材、参考书目少

地震地层学自1977年问世以来,尽管一直得到能源勘探开发工作者的重视,但适合高校学生系统学习的教材并不多。仅有中国地质大学的徐怀大教授等编写的教材(1986年版)、石油大学刘震教授等编写的《储层地震地层学》(1997年版)以及牟中海等编写的《地震地层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版)。中文教材相对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但相对于地震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教材的知识体系略显陈旧。国外原文教材知识体系比较新颖,但缺乏系统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地震技术进步快,《地震地层学》出现于1977年,当时只有二维地震技术,目前风行业界的三维地震技术还没有出现;二是三维地震解释技术进展发展迅速,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油藏描述技术和油气检测技术等相继出现;三是在1977年《地震地层学》出现以后,1987年《层序地层学》问世,它实际上是《地震地层学》的改进和(或)完善[2]。在此之后,1998年曾洪流提出了地震沉积学[3]、2001年Posamentier提出了地震地貌学[4]。人们将研究兴趣集中在这些新的领域,而对于地震地层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则关注较少。

(二)课时少,内容多

本课程是48个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层学基础、沉积学基础、地震勘探基础、区域地震地层学、储层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地震地貌学基本原理及其在能源(石油、煤炭)行业岩性勘探开采中的应用,明显时间不够,更不用说要尝试双语教学。

(三)专业及英语基础薄弱

由于面对的学生是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所以学生的地质学基础(地层学、沉积学等)比较薄弱;同时,由于多年外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英语水平总也参差不齐,听力、口语水平相对比较低;再加上学生主要精力在应付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

(四)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在考研时不属于必考的专业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此课程,与大部分学生准备研究生考试复习相冲突。因此,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仅是为了获得成绩而被动学习,不能投入很多精力认真学习。

但是,这门课程又是对学生未来就业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课,对未来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更多的地震地层学知识和相关外语知识,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教学实践

对前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要搞好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需要根据学生专业及外语基础情况,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选取合适的、便于学生学习的中英文教材;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解决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并注重英文和专业知识教学之间的平衡;三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并注重课堂教学评估,及时发现和调整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选择:合理选择中英文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保证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如前所述,本课程中文教材比较缺乏,且存在知识体系老化的问题,而国外地震地层学原文资料虽然内容较新,但却又存在知识体系系统性差、知识点分散的问题。将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能使学生在阅读英文原版资料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具体做法是,选用《地震地层学》(牟中海、尹成编,2013版)作为中文教材[5],配合《地震沉积学(译文集)》中文教材[6],保证所有学生能够按照教学大纲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保障课程专业教学的顺利进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英文程度不同,选取不同程度的原版英文教材(资料)供学生选择学习,如加拿大阿伯特大学地球与大气科学系Catuneanu(2006)的《层序地层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7];Embry (2009)的《实用层序地层学》(Practical Sequence Stratigraphy)[8]和DAVIES等(2007)的《地震地貌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Seismic Geomorphology: 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9]等。

在使用教材方面,根据学生英语程度和学习积极性的不同,将原文资料分等级供学生选择学习,比如,英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带中译本资料的地震沉积学资料进行学习,程度中等的选择《实用层序地层学》(Practical Sequence Stratigraphy)原文资料学习,程度高的学生除此之外,补充学习《层序地层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或者《地震地貌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Seismic Geomorphology: 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这样,既鼓励程度高的学生学习英文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又避免了一些学生因为英文水平差而对双语教学的抵触情绪。

(二)教学方法选择:采用TBL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选择适合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我们对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研,包括基于任务的教学(TBT: Task-based Teaching, 或TBL:Task-Based-Learning)[10][11]、案例教学法(CBT: Case-Based Teach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 Problem-Based-Learning)[12]以及TBL(Team-Based-Learning,以下简称TBL)[13][14]等,发现目前TBL(Team-Based-Learning)比较适合我校学生的实际。TBL(team-based-learning)是基于团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和学生或学员学习的质量[10],由Larry Michaelsen首次提出。TBL教学法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TBL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养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TBL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学习代替大班教学,学生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转变为引导者,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11]--[14]。

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我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本课程中并没有全面采用TBL教学模式,而是将之作为双语课堂教学的手段和补充。即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整介绍传统地震地层学的基本知识点,采用双语多媒体教学,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做成多媒体,讲解过程中注重对基本概念的中英文解释,要求全体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是课程专业教学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同学按5~6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为每个组确定一个小组组长。组长负责将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进行分解,安排小组内每个同学的任务,限定时间、将每位同学完成的结果集中,组织全组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完成小组报告。对学习、翻译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微信群的方式,及时在线解答,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每次课堂中间,抽5-15分钟让小组同学代表讲解,全班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解决了课时少的问题,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小组学习的内容包括:

(1)已学知识复习。原来已经学习过的《地震勘探原理》《地层学》《岩石学》和《沉积学》等方面的内容,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以此保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2)实际动手操作。一个实际工区的二维地震剖面的地震层序界面识别、地震层序划分、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平面图的制作等。

(3)进展部分学习。对地震地层学新进展部分,如地震沉积学、地震地貌学、层序地层学等,由于知识点多而散,在课堂讲解比较占时间。采用TBL作业方式,由各个小组自己选择内容,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相关翻译任务,并制作多媒体由学习小组代表讲解,教师及时点评、答疑,并对其中普遍存在问题部分进行补充讲解。

通过上述措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又达到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习和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的目的。并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地震地层学课程在国际油气风险勘探评价过程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评估:加强过程考核,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评估是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监控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过程[15]。过去,课堂教学评估是通过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实现的。这种方式有很多弊端,比如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突击“过关”,考试完把所学知识又“还给”教师。又如,目前采用的大多数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考试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掌握”程度,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则不能全面考核。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面做必要的改革。为此,我们在本课程中采用如下措施来克服这些弊端,一是加强平时教学效果评估,避免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二是加强双语教学效果实时评估,及时考核学生对中英文专业术语掌握情况;三是注意考核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与考核,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1)加强平时教学评估。杨惠元(2004)认为教学是一个过程, 最有效的评估时间不是在期中或期末。因此,应该搞“进行时”的教学评估, 不都是“完成时”的教学评估。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 为教学提供早期的和及时的反馈, 才是最有效的教学评估[15]。据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要占到课程总成绩的70%,而将课程的最终考试所占成绩比例降到30%,从而有效避免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的现象。

(2)加强课堂双语教学效果实时评估。本课程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效果如何是本课程最终教学质量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提问、临时测验(这部分占学生总成绩的20%)和征求学生意见等方式来实时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实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另外,学生的TBL小组作业主要是英文资料(教材)的阅读与翻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学习、讨论等方式来了解和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除了在课堂上讲解之外,还利用学生喜爱的微信群的方式进行个别答疑。这部分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在期末课程结束考试时,有30-40%的试题是英文试题,要求学生翻译或者用英文解答。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保证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3)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地震地层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均很强的交叉学科。它本身就是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结合的产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实验课大作业等方式进行,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15%,实验资料来源于实际二维地震工区资料,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初步认识

1.选择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是保证双

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英文教材与中文教材具有互补的特点,搭配使用可以满足不同英文水平同学学习的需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基于团队的学习的教学方式与常规教

学方式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会”变成主动的“会学”,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双语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要及时进行,并将考核结果直接用于教学方式的调整。同时,考核时要注意知识和能力并举,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现象的发生,特别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参考文献:

[1]陈有真.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60-62.

[2]金福锦.地震地层学的归宿[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1,26(1):81-93.

[3]曾洪流.地震沉积学在中国:回顾和展望[J].沉积学报,2011,29(3):418-426.

[4]Posamentier H W. Seismic Geomorpho-

logy and Gepositional Systems of Deep Water Environments; Observations from Offshore Nigeria,Gulf of Mexico,and Indonesia

(abs.) [M]. AAPG Annual Convention Program,2001,10: 160.

[5]牟中海,尹成.地震地层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6]曾洪流等著,朱筱敏,曾洪流,董艳蕾等译.地震沉积学(译文集)[C].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7] Catuneanu, O. Principle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M], 2006: 375.

[8] Embry, A.F. Practical Sequence Stratigraphy[J]. Canadian Society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2009: 79.

[9] Davies, R. J., P osamentier H. W., Wood, L. J. & Cartwright, J. A. (eds) Seismic Geomorphology: 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J].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7: 277.

[10] 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 Harlow: Longman, 1996.

[11] Skehan, P.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1996(17): 38-62.

[12] Hmelo-Silver, Cindy E.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16): 235.

[13] Michaelsen, L.K., Watson, W.E., Cragin, J.P., and Fink, L.D. Team-based Learning: A potenti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large classes. Exchange: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eaching Journal, 1982(4): 18-33.

[14]王晓杰,朱肖菊,曹净植.基于PBL与TBL协同效应的本科课堂的组织设计[J].高教论坛,2014(2):42-44.

[15]杨惠元:课堂教学评估的作用、原则和方法[J],汉语学习,2004(5):56-63.

作者简介:

杨瑞召(1964- ),男,河南省洛阳市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资料解释、地震波反演方法、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等,目前主要从事常规及非常规石油天然气勘探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及教学工作。

(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层序双语勘探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V-C”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其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
白云凹陷SQ13.8层序细粒深水扇沉积模式
勘探石油
高分辨率层序随钻地层对比分析在录井现场中的应用
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划分与聚煤作用
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发布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