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民办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

2016-01-29 14:11韦锦业冷嘉倩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交叉

韦锦业 冷嘉倩

【摘 要】以南宁学院为例,探讨基于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民办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力争有效吸收学校相近学科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学科交叉,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学科  交叉  综合性民办高校   工艺美术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22-02

学科交叉理论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有必要从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培养,使学生不仅能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变化,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使学生能触类旁通,灵活应变,有能力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文拟以南宁学院为例,探讨基于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民办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科交叉与工艺美术

(一)工艺美术专业是交叉学科衍生出来的应用型专业。工艺美术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涉及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系统工程、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以及围绕工艺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工艺美术专业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和客观规律,着重从文化艺术与工业技术工艺的交叉融合的角度,研究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形式等问题。

(二)时代背景下需要跨界思维审视工艺美术。2012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恢复了工艺美术专业,与有着西方工业文化背景的“设计艺术”概念相比,“工艺美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显得更有自己的“话语权”。2014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指导意见》指出,我们应从保护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生产形式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转化的角度和跨界的思维审视“工艺美术”,保留并发扬工艺美术在表述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方面沉淀的丰富内涵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科交叉应用,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思维融入工艺美术当中,让工艺美术更具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能更好地融入市场。

二、学科交叉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南宁学院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其对现有以及未来要发展的专业按集群的方式进行优化整合与结构调整,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机电与先进制造业专业集群、信息产业专业群、城市公共服务经营管理专业群等6大专业群。专业群下的工艺美术专业立足南宁市乃至广西的工艺美术行业,依托学校专业集群,以及室内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多个学科门类、宽泛的知识点和齐全的设备优势,充分整合学校优质资源,渗透工、文、艺等学科各自教学特色,创新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方法,将艺术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智能数控技术和金工工艺等在工艺美术专业中交叉应用,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技艺相结合,推动工艺美术技法创新、工艺创新和材料创新,将生产形式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转化,有利于工艺美术专业特色的培育。

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有着广阔的工艺美术市场,其中最具有南宁市本土特色的工艺美术有:宾阳壮锦(中国四大名锦)、南宁红陶、马山刺绣、武鸣福彩绣、民族腰刀、牛角工艺品、桂式家具、竹编等。作为南宁地方高校,培养为南宁本土特色工艺美术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培养南宁地方经济社会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日用工艺美术生产、建设、服务一线人才以及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是南宁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重要选择,对地方经济与工艺美术专业本身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而学科交叉无疑有利于促进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国内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单科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设立相对纯粹和独立。单科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设立相对纯粹和独立,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历史积淀,并且更容易吸收具有特殊艺术天分和才能的学生入校培养,其人才培养面向高雅艺术、传统艺术、民族艺术以及艺术管理等领域,培养高、精、尖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艺考热”的不断延续,单科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在悄然改变。

(二)老牌综合性大学工艺美术专业更侧重知识的传授。老牌综合性大学拥有多学科的教育背景,在学分制教育模式不断普及的大环境里,工艺美术类专业学生可以直接修读大学中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面、文化熏陶和素质培养有着充分的优势,对学生更侧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引导学生具备比较扎实的艺术理论素养和较为广博的文史哲及其他相关知识。但对艺术技能的精湛程度要求则处于次要的位置。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由于工艺美术专业是2012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增设专业,此前的工艺美术相关专业或课程都是依托在艺术设计专业下面的一个方向或者一个模块,使得“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两者在使用时的意义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四、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必然选择

2013年初,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我国决定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管理,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结构,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南宁学院迅速捕捉到其中的发展机遇,经过慎重的思考与论证,决定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道路,成为教育部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首批联盟理事会成员。作为一所新建本科的地方民办高校,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是南宁学院的主要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国内美术、艺术院校将培养拔尖艺术专门人才视为主要目标,但结合当代艺术发展内涵、艺术观念和体系的转变,从时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现实需求出发,必须认识到:拔尖艺术专门人才固然应该成为美术、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但从整个艺术文化市场人才状况类看,一流的艺术人才位于整个“金字塔”的顶端,只能是有限的少数;而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主体,所以这类人才的培养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必然的选择。

五、南宁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基于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构建工艺美术专业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南宁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建设,必须结合地方民办综合性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立足地方工艺美术行业需要,吸收和借鉴全国相关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要求、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研究实践,探索符合地方民办综合性应用技术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基础、地方特色传统工艺美术技法,创造性思维、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智能数控技术、金工工艺等。采取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将理论课程教学与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担任实训教学相结合,建立新型师徒关系,实施分段式、递进式教学,创新教学与实践方案,构建符合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美术基础课程与传统工艺美术造型课程相结合。美术基础课程是工艺美术专业的学习基础,为了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本专业学习的认知规律,将工艺美术史、工艺美术鉴赏、传统工艺美术临摹等课程与美术造型基础课程有机结合,将课程内容相互渗透交叉,强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连续性。

将工艺美术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将课程模块化的主要内容转化为学生具备的能力。如在美术基础课程与传统工艺美术造型课程相结合中,将素描课程与工艺美术鉴赏相结合,学生基础造型练习将传统的静物素描转变为对传统工艺美术精品的描摹,既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造型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工艺美术创作的结构、塑造方法、细节处理等知识,为今后的工艺美术学习打下基础。这解决了原有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和缺乏关联性,而教学内容又存在重复的问题。

(三)创造性思维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相结合。创新是工艺美术专业的灵魂,创造性思维课程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工艺美术创作重要的表现形式,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表现能更好地将作者的创意得以成为方案,创造性思维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因而要将创造性思维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有机结合。

(四)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与智能控制技术课程相结合。采取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是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实践工艺美术的生产形式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工作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将充分利用工科背景大学的技术和设备,将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如雕刻机、激光机、车床、切割机等智能控制技术机械设备的运用,丰富工艺美术创作的材料和技艺。通过项目化的实施,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能力,吸收相近学科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学科交叉,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综上所述,许多科学前沿问题和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交叉学科的联合攻关中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南宁学院作为地方民办高校,其学科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是薄弱的,吸收相近学科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对地方民办高校而言极为重要。可将多个学科门类、先进技术与技法、宽泛的知识点相结合,利用工科背景学校设备优势,整合学校学科优质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凸显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聂立家.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2]刘焕阳.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3]夏明忠.地市级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4]韦锦业.跨界广告创意思维研究[J].传媒,2014(10)

[5]潘鲁生.为“工艺美术”正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2)

[6]吴卫.论我国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

[7]韦锦业.地方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基于艺术设计再认识的分析[J].广西教育,2015(2)

【作者简介】韦锦业(1984-    ),男,广西河池人,南宁学院文学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广告设计、工艺美术。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交叉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连一连
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