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

2016-02-01 02:46严富庆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青海

严富庆

(泽库县宁秀乡寄宿制中心学校,青海 西宁 810007)



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

严富庆

(泽库县宁秀乡寄宿制中心学校,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出身地域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其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而政治认同状况又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问题。因此,本论文重点对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这个政治实体,以政治体系作为支撑,政治体系的健康稳定与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与信仰。作为本民族的佼佼者,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又是境内外敌势力瞄准的重点对象。探寻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是引导民族大学生走向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抗拒敌对势力宣扬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前提。

二、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调查与调查结果的认真分析,综而观之,本文认为主要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度最主要的几大方面是:学生个体的因素、民族文化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详细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和学习态度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1.大学生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精力旺盛、思维灵活,但实践经验的匮乏与不足使他们心理还不成熟,健全的人格还有待于进一步塑造和建立。他们缺乏稳定性和主见,这会使他们看到或听到社会不良现象或消极舆论时,很难从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现状和改革的难度等纵深处出发全面考虑问题,而较易被不当舆论或现象所左右,自己不能全面分析问题,也不能理性地驾驭自己的思维。

2.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文化相对多元、环境开放、信息灵便庞杂、社会风气又相对浮躁的背景条件下,这种时代特征也淋漓尽致地反应到他们身上的一系列表现特征是:抗压能力较弱、独立能力较弱、心浮气躁。加之,大学生又刚从应试教育高考重压下脱离出来,有想暂时的松懈心理。于是,这些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制约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影响学生的政治兴趣和政治认知。

(二)学校教育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在笔者调研中发现,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和依存,只有深层次明白了两者之间利益关系,才能主动将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才会产生了解这个国家事物的动机。政治认知的主要任务是对政治制度、体制和政治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充分的了解。做好了政治认知这一环节,学生才会站在国家的高度和角度理解我国的政治,这也是政治认同进一步生成和发展的必然条件。

1.基础教育影响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首先要让学生自小从情感和心理上感化,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时期是培养情感的最佳期,建立了情感基础,这会增强他们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各项事物的关注度,对他们进一步地认知做好了前提准备。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师资水平整体素质不高,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学校无奈只能让一个教师担任好几门不不同专业的课,出现专业培养的教师并不专业的情况,要做一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较丰厚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加之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的性质是时刻传递和散发的是教师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世界观和教师的情感倾向。教师自身感染力的辅助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匮乏

缺乏对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方法和内容的专门研究与指导,由于没有从顶层形成统一的被重视体系,高校及高中阶段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育理念转变迟滞、教学方法手段落后,跟不上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意识觉醒而悄然变迁的政治文化。

3.政治认知教育内容和方法欠缺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门针对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诸如不能分裂的根本性原因、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之间的依存关系和我国的政治体制的优势、国外政治体制的真实面目、我国目前的国情、国际社会地位、所处的困难、发展方向、西方国家心怀叵测的文化渗透真实目的等等。缺乏这些内容的支撑,而只有高目标的教导,教师就陷于只有空口说教的尴尬境地,学生陷于无法将理论和具体实际相衔接的窘境。

4.人文素养教育缺乏

优良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因子,人在人际交往中彼此尊重与接纳,单方面的理解或尊重是不存在的。而现今整个教育体制中注重实用性教学,淡漠素质教育的氛围造就着一批批高分低能、高智商低素养的人,尤其是主体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态度深深地刺伤着他们的自尊心。这促使民族大学生更易陷进自我封闭的状态,主动疏远主体民族并不利于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而且强化着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意识和催化着少数民族学生激进民族主义的生成和深化。

(三)民族传统文化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于政治兴趣有一定的影响。宗教的魅力使信众无比虔诚,致使很多信徒认为自己只要保持对这种信仰的虔诚与信任,自己保持善良就够了,更多将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托付给超人间力量,不愿意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务中来,并且人总是对一事物的关乎度会冲淡和减弱另一事物的关乎度。因此,少数民族对于政治较低的关乎度和兴趣是对政治认知的先天性缺陷,这又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殃及到政治素养的培养。所以,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阻碍民族认同的一个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政治认同。

(四)经济发展水平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1.贫富差距影响政治认同

改革开放,推动着民族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并存着贫富差距扩大的事实,经济条件的差距引起现代化程度的差距,促使民族大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和尊严受挫感,致使他们心理失衡,进而影响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政治的认同。

2.低经济条件使得父母极低的期望影响学生的政治认同

经济和所处地方的落后,使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读书难,家庭指望孩子早日成为家庭的劳力,父母的这种期望传递给孩子的暗示,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懈怠心理,影响他们对于外界事物了解的动机。只是除了与自己将来有切身关系的以外。

3.低媒体传播工具享用率影响政治认同

经济贫困家庭的父母亲,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创造孩子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没有闲暇时间照顾孩子的思想趋向,更没有时间带领孩子关注国家及国家政治事物。家庭的经济条件决定着家庭及家庭成员享用媒体传播工具的程度。在调研中也发现,新闻媒体对政治认同的正面影响作用仅次于思政课的效果,因此,新闻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以及政治认同。

(五)舆论环境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人要生存和生活,就时刻离不开环境。每个人有其生活的独特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有其特殊性,充分重视和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环境对他们政治认同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1.外来舆论思想影响政治认同度

当前时代的发展,已经将过去国家与国家间的硝烟战争转入地下,都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民众的价值观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聚合力的源泉。在我国经济腾飞时机,西方国家寻找机会,渴望有机可乘,想要利用少数民族的“宗教心理”和“本民族意识”故意夸大民族问题,乘机以强势文化攻略为武器,煽动民族情绪,挑起事端、扰乱军心,以期遏制我国的发展。

2.网络舆论影响政治认同度

媒体网络以虚拟性、时速性和庞杂性为主要特性,媒体中的信息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地充斥着网络,纷繁庞杂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极大,甚至很多学生的学习时间都被消磨在网络中,沉没在海量的信息中,耽误了学习。

现代媒体传播是一个主要的政治信息扩散和传播的基地,也是民众了解政治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由于思想较活跃、思维较敏锐、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关注度较高、接受能力较强,外界事物对他们的影响力也相应较高,另外,由于大学生受社会和政治实践领域和范围的限制、自身年龄阅历的制约,缺乏耐心冷静的思考,并且判断是非、辨别真假的能力不足,很多学生都迷失在这些杂乱的信息中,思想较迷茫,具有不知所向和不知所措感,思想领域跟着媒体的形式碎片化。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媒体犹如一个思想的粉碎机。诚然,媒体也像任何事物一样是把双刃剑,有它的两面性,如果学生本身的三观较为稳固、思想较为成熟而且自控力足够强,那么他们大部分时间关注的是偏向正能量的信息,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学生的大部分关注时间会偏向负能量的信息,又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总之,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是由多方面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合力促成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内在因素、外在因素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具体来说,复杂的国际局势、基础教育环境的不达标、民族传统文化、物质条件的低劣、舆论环境、欠缺的社会实践经验、学习生活中的失落感还有大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学生的政治认同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青海
大美青海
青海行七首(录二)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