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山东部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变迁的生态人类学解读

2016-02-01 02:46买买提艾沙依布拉因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

买买提艾沙·依布拉因

(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喀喇昆仑山东部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变迁的生态人类学解读

买买提艾沙·依布拉因

(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摘要】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其中一个发生急剧变化时,另外一个也肯定会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喀喇昆仑山区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的剧变,是当今山地游牧方式和生态环境关系问题上很重要的议题之一。喀喇昆仑山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当地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关系问题,已变成了喀喇昆仑山区最热闹的话题,其中,生态环境和游牧方当中,哪一个主宰决定性因素的问题已经变成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游牧维吾尔人;山地游牧;喀喇昆仑山区;生态环境

一、喀喇昆仑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

位于喀喇昆仑山区北部的西合休、棋盘、柯克亚等地域是南疆游牧维吾尔人山地游牧的中心地带,其中西合休乡是很典型的牧区之一,该乡隶属9个村,这些村的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人都从事游牧生产方式。该乡维吾尔人算是主体民族,并且他们居住在乡政府比较近的村落,而柯尔克孜和塔吉克都住在离乡政府较远的边远的几个村落。其中,西合休村算是很典型的山地游牧维吾尔村落之一,人口、村落面积等方面都是全乡最大的村落。

西合休村共有4千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耕地、聚居区以外,共有83场可以放牧的空间,其中夏牧场14场、春、秋牧场40场、冬牧场14场,其他15场是叶城、泽普农耕区管辖之内。西合休村从2001年起,村委会周围的人口较密的地方会出现草原退化的初步表现,从2011年起,每年都会出现较大的草原退化的现象。其中人口较密的喀拉克亚(Krakya)和吾路格玉斯唐(Ulug Ositang)的草原退化最严重,尤其是喀拉克亚小组地理位置上,位于乡政府、村委会、派出所等单位所在地的原因,变成了全村范围内草原退化最严重的小组。2011年起降水量不平均性、冰山冰雪量的变化等原因,为该村的游牧生产方式带来较严重的后果。

二、西合休村游牧方式的变迁

自从2001年草场退化出现的同时,居住在西合休村村委会周边的牧民们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是他们和他们的祖先很少遇到或没有遇到的崭新的问题。之前新问题的出现为牧民们带来了新想法。他们遇到的崭新问题是,每到接羔时期,牲畜和草场之间所出现的问题。草场长的植物开始变少,该地区冬、春节,是牧民们接羔的关键时期,不到3月份草场的植物基本上被吃光,草场植物变少对牧民们接羔带来消极影响。这种情况下牧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迁到叶城农耕区运来一些玉米等农作物来补充牲畜的饲料。

这种方式虽然很符合高地区牧民的生产方式,但对劳动力需求比较大,所以不到几年就遇到更新。村委会周围的牧民们开始思考其他妙法,通过反复思考开始利用农耕区的饲养业的方式来放牧。饲养业的方式比饲养器的方式方便得多。牧民们也参考农耕区的方式,先到木匠铺买大槽,利用木槽来更新自己的游牧方式,这种大槽比较适合牧民的生活。

从2011年开始全村牲畜给饲料的村民小组基本上普及这两种方式,从此,全村的传统游牧方式开始或快或慢地变化,当今在西合休村全村范围内已经经历过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他们的生产方式已经变成半农半牧区的生产方式,但很大的问题是他们没有从事半农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在该地区不能具备原来半农半牧区应该具有的基本条件,没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这种情况对半农半牧之中农牧互补带来负面影响。

三、喀喇昆仑山区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变迁的分析

喀喇昆仑山区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是历史长河中自然和社会因素互动的结果。其实,互动是一个双刃剑,里面载体胜负两种因素,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当今喀喇昆仑山区的表现也很特殊。

喀喇昆仑山区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和社会的因素,自然因素指的是降水量、植物种类等因素,而社会因素指的是,牧民们游牧方式有关的的任何人化因素,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而导致的剧变因素。这两种因素导致了西合休村生态和人文系统的不平衡性。英国为首的欧洲人类学界进一步强调社会因素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英国人类学的角度去看,西合休村的人文因素是被看成导致西合休村生产方式变迁,但斯图尔德不太强调社会因素当成决定性的因素。首先看自然因素,从1998年起西合休村年年发行的自然灾害开始频繁增多,1998年的一次水灾导致全村经济和文化逐步退化的现象,从此西合休村气候开始急剧地变化,夏季的降水量远远超过西合休村生态环境的承受量。以上情况对该地区生态平衡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情况已经给西合休村的自然界打上了深刻而复杂的烙印。这些痕迹要探求一种能得到承认、可以定义的自然很可能是徒劳无功的。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棘手的现实。其实,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稳定的形态系统的概念可能更多是形而上学的而非实际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底线,企图描述环境变迁的特征就会更加困难。生态环境已经到不能保持稳定的地步,年年的降水量和需求的不平衡导致区分退化,其实西合休村的生态环境已经到最高的适应阶段,再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带来该地区退化的结果,在退化(involuion)中有一个固有的限制因素,这个因素被称之为稳定化原则,稳定化是作为适应的最终产物而已。对一种环境的不断提高的适应,意味着退化到最终变得不再前进了。

社会因素在内,导致该地区引起生产方式变迁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西合休村的社会空间的不足,2000年开始该地区的人口开始急剧增长,牧民人口对草场的需求日益变强。人口的增长带来的社会压力和对草原的压力也开始增加。专业游牧的人口也开始增长,“专化游牧”,我们可以对它作一个更完整的定义与解说。“专化游牧”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人们来驯养草食动物,以畜产满足其主要生活所需,以其他生计手段获得补充性生活资源,因此产生的特定经济生产组织,专业游牧人口的增多和草原退化正出现在同一个时期,这种情况也给西合休村的形态和社会平衡带来负面影响。2008年开始乡信用社给牧民发没利息的贷款,引起牧民们兴趣,从此开始牧民们办大量的贷款,牧民手里有钱导致牧民们几年没卖出去任何牲畜的情况。这也给西合休村生态平衡带来很大的影响。没有不发生变化的民族,也没有不发生变化的文化。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主体:渐进而缓慢的变化可能不为处在当今的社会人们所察觉,然而人类社会却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当中的。各代不会原封不动地继承前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每一代长时间的量变之外,人口压力的增大也会引发文化的质变。游牧社会的变化跟其他的变化有所不同,它的变化不同于任何社会的变化,文化变迁的初期基本上没人观察到。文化的触变:与传播成对的概念是文化的触变。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异文化传统的社会相遇后,在相互影响间发行的变化就是触变。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影响下该地区出现文化的触变,然后不断地发展到文化变迁的地步。

四、总结

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免不了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然,西合休存的游牧生产方式也处在这个范畴之内,西合休存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处在一种刚驯化的状态,该地区自然的驯化也不能适应该地区人文因素的影响,同时人文因素也不能适应该地区的自然因素。近几年来两者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导致了该地区社会全面的转型。这种情况下西合休村的草场和牲畜、牲畜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草原越退对牲畜的容量越少,但劳动力的需求越提高,同样牲畜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变大,但该村的人口容量已经到极点。牧民自己和政府层面来说,剩余出劳动力必须外出,但当今的游牧方式劳动需求开始越来越大,这种情况约束劳动力的移动,外出劳动力的社会适应所谓的“再社会化”问题也给地区劳动力外出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目前,游牧方式的情况来看,具有5口人的一家很难管好100只的绵羊,以上的情况是生态和文化因素的互动而已,生产方式是生态和文化因素的一种变现形式而已,生态和社会环境出现剧变,生产方式的变迁是理所当然的事。

参考文献:

[1][英]马凌诺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孙德忠著.社会记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娜拉.清末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师范大学2015—2016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编号:XSY20150101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买买提艾沙·依布拉因(1988-),维吾尔族,新疆叶城县人,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维吾尔人游牧文化领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鞍山生态矿山平台构建的对策研究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