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演述与仪式象征

2016-02-01 02:46杨荣涛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5期
关键词:象征仪式

杨荣涛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演述与仪式象征

杨荣涛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本文探讨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演述中的祭祀仪式和祭司活袍,认为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和活袍是演述得以完成的关键要素,仪式中的一系列事项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关键词】阿昌族;《遮帕麻和遮米麻》;演述;活袍;仪式;象征

阿昌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曩宋阿昌族乡、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和潞西市江东乡高埂田村。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德宏州的阿昌族有30389人,约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80%。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集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和洪水神话于一体。“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崇拜的创世始祖男女的音译,阿昌人称之为天公和地母。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创世”,包括遮帕麻造天、遮米麻织地、天公地母传人种;第二部分“补天治水”,包括遮米麻补天、遮帕麻造南天门;第三部分“妖魔乱世”,包括腊訇作乱、水獭猫送信、遮帕麻回归;第四部分“降妖除魔”,包括斗法、斗梦、智伏腊訇、重整天地。

“演述”是当代民俗学的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口头艺术或文化展演,为民俗的一种实践[1]。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主要以“口头”的活态形式流传于阿昌族地区,有学者将其归为“活袍文本”[2]。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演述,主要体现在活袍在重要的节庆(如阿露窝罗节)、婚嫁、建房、丧葬等民俗活动的仪式上念诵或唱诵《遮帕麻和遮米麻》。在阿昌族社会中,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演述具有一定的逻辑安排,史诗与仪式紧密结合。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3月20日左右举行,为期两天。阿露窝罗节期间,要举行选神树、建祭台、祭祀、跳舞等仪式活动。神树要经过精挑细选,请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后才能砍下,并全程用绳子拉回村寨。在宽阔的场地将神树直立起来,围着神树建祭台,祭台上描绘大量阿昌族服饰图案,将做好的大弓和太阳挂在树上,在树的枝干装饰些鲜花绿叶,等把木刻的水獭猫安放在神座,祭台就搭建完毕。祭祀由活袍主持,活袍将五谷、水果、糕点和酒茶摆上祭台,在标志前焚香,然后挥舞起锦鸡毛和神扇高声唱诵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赞颂人类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的伟大功绩,随后狮子舞队和大象舞队一齐前来神座下参拜。祭祀结束,身穿节日盛装的民众跳起阿露窝罗舞,他们手持鲜花或绿叶,蘸着泉水,围着神座唱歌,表达对祖先的谢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在阿露窝罗节的仪式活动中得到展现,比如腊訇造的“太阳”,遮帕麻射太阳的“大弓”,给遮帕麻送信的“木刻水獭猫”,乃至活袍唱诵《遮帕麻和遮米麻》,它们构成整个仪式活动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充满象征意义。

阿昌族人去世举行葬礼时要请活袍念诵《遮帕麻和遮米麻》为死者“送魂”。 阿昌族认为,人由身体和灵魂组成,遮帕麻和遮米麻造人时就规定了人的身体是要腐坏的,而灵魂是不灭的,人死的时候要请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徒弟——活袍给死者的灵魂指路,引导其回到祖先那里去。活袍在灵堂一角设一临时祭坛,用八仙桌一张,上面摆放法器(长刀、木制或瓷制马、雉鸡毛、剪子、镇木等)和贡品(灯烛、三牲、鸡蛋、元饭、米、一碗清水),桌下拴一只活鸡[3]。活袍念的语言中要请出造天、造地、生育人类的遮帕麻、遮米麻,还要请跟随他们的一些大小兵将。要向死者言明生死的道理,说明有生有死是人世间本来就有的,死是因为在人间的食禄已完气数已尽,千万不能责怪后代子孙。并要死者穿好衣服,整好行袋,跟着祖先的脚步往山上走,向着太阳、月亮落下的地方走。祭献结束,把尸体和与尸体同在的魂送往埋葬地,留在家中的魂安放在供祖先处[4]。阿昌族的送魂仪式是集灵魂观念、神鬼观念和祖先观念为一体的象征性展演,是一种符号和意义的象征体系,可以表达阿昌人理解死亡的复杂感情。

此外,在举行祈神(山神、猎神、瓦嘎、谷期等)和驱鬼(土鬼、狮子鬼、毛虫鬼、饿痨鬼、辟迫鬼等)活动时,要请活袍唱诵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降妖除魔”段落。普通百姓在建房、娶亲迎候媒人时,要边歌边舞跳窝罗,开头的唱词为盘家谱,唱诵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创世”段落,歌颂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创造了人类,使族人得以联姻并繁衍传承。

在《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演述中,活袍的属性更多地体现为宗教性特征,因为活袍不仅仅是“歌手”,更是整个仪式活动的宗教祭司,而且史诗演述本身就属于整个宗教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袍,系阿昌语(hmo21phao21)或(hmao21phao21)的音译,意译为施法者兼唱诵者,被称为念经老人、口头经师、无字经师。活袍能通鬼神,获得此能力有两种途径,即所谓“阳传”和“阴传”。 阳传为师傅传授给徒弟相关的知识,待举行过“安活袍位”仪式后便可独立举行宗教祭祀活动。阴传为神授传承,多为某人大病一场,胡言乱语,做出一些异常举动,病愈之后,祖师附体而获得。活袍是阿昌族地区的宗教祭司和巫师,奉遮帕麻、遮米麻为祖师,为人们举行祭祀、招魂、驱鬼等仪式,其形象为身穿大褂,头戴包头,腰缠红带,手执锦鸡毛和神扇列前。阿昌族视活袍为有文化的智者,在阿昌族社会享有较高的地位。活袍为半宗教职业者,平时参加生产劳动,娶妻生子,不光靠做法事谋生。

20世纪80年代,阿昌族地区的赵安贤、曹德春、杨正广、杨世品和梁本贤五位活袍能用阿昌语完整唱诵《遮帕麻和遮米麻》。进入21世纪,能用阿昌语完整唱诵《遮帕麻和遮米麻》并熟练举行相应仪式的只有曹明宽、曹连文和梁其美三位活袍。2006年5月,《遮帕麻和遮米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年,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勐科村委会小龙塘村的活袍曹明宽老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遮帕麻和遮米麻》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的努力,国家的支持,对史诗的传承和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以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为代表的西南少数民族创世史诗,其得以保存和传承的原因就在于“借原始宗教得以保存,它们往往保存在巫师的头脑中,或宗教的经书中,具有某种神圣性和固定的传承性”[5]。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明宽受家庭环境影响,从12岁起就学习阿昌族民俗礼仪文化,36岁正式袭职活袍,他主持的祭祀活动,主要是喜事时为别人祈福,在丧葬时念经发送亡灵,他的特别之处在于,能用阿昌语、汉语、傣语、景颇语主持祭祀活动,祈求安康,周边的村寨乃至邻县都有人请他去主持祭祀活动。他对各类祭祀活动的内涵及程序、仪式掌握得娴熟、全面,他做的祭祀、念经详细周全,主持庄重虔诚,热心帮助别人,因而影响较大,成为阿昌族人敬重公认的活袍[6]。《遮帕麻和遮米麻》作为活袍尊奉的经典,只有在隆重的日子才能唱,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史诗演述需要经过请神、降神、表达诉求和送神的整个仪式过程,是演述顺利开展的关键。阿昌人认为只有合乎规范地举行宗教仪式,社会秩序才能得到较好的维持,《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演述活动将神圣与世俗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民俗与宗教不可分割的关系。

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演述活动中蕴含浓厚的阿昌族宗教心理,这种心理情感通过阿昌族社会共同接受的渠道得以释放。“阿露窝罗节”选用的神树只有举行过祭祀仪式才能砍下,活袍平时在家不能随便唱诵《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禁忌”心理的体现。活袍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象征着对死后的完美安顿。活袍在“阿露窝罗节”上唱诵《遮帕麻和遮米麻》,讲述族源故事和祖先不畏艰险,战胜重重困难的事迹,要求阿昌族人“要牢牢记在心里,世世代代传唱不歇”;活袍将五谷、水果、糕点和酒茶敬献给祖先,祈求始祖保佑阿昌人兴旺发达,祭祀结束后大家分吃祭品,一起跳阿露窝罗舞,对维持血缘、地缘关系并强化阿昌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刚.当代民俗学“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理论背景、发展轨迹及概念解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5(1).

[2]曹德玉,史军.阿昌族文化传承的文本视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3]刘江著.阿昌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阿昌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阿昌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陶阳,钟秀著.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腊易勺,曹明宽.我需要一个“继承人”[J].今日民族,2013(1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杨荣涛(1987-),男,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5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象征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安托瓦内特的悲壮宿命:《茫茫藻海》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愤怒的葡萄》: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探析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