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遗青年”在路上
——上海市格致中学学生非遗传承和保护活动侧记

2016-02-01 21:15李亦飞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上海

李亦飞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正悄然掀起,“上海非遗青年”作为一个非遗传承和保护团队,决心要成为上海第一座桥梁、第一个平台,去联系整合散落在上海各处的优秀非遗学校、非遗保护机构,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整整一个学期的努力中,团队不仅联系了专家学者,为上海大世界提供非遗展示策划书,开展丰富的非遗推广活动,还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海非遗青年”,并联合上海二十多所优秀非遗学校成立了自己的“上海特色非遗信息中心”。活动得到了上海市领导和众多学校及单位的大力支持和赞扬,上海多家知名报刊媒体如新民晚报、搜狐公众平台、少年日报等作了持续深入的跟踪报道。

一、议题背景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在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不仅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行动。

2015年5月,一则网民通过网络力量集体留言,最终使得上海金陵东路上即将被拆迁的特色骑楼保存下来的新闻深深感动了团队成员。他们震惊于广大网民们团结起来后这般强大的力量,同时也被网民们保护上海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精神所感动。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那时起,一个念头便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广大网民能够仅凭一己之力保护特色建筑,那他们高中生又为何不能联合起来为上海,为社会,甚至为历史、为将来作出自己贡献呢?

由中学生倡导并积极参加的一系列非遗传承和保护活动,更是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每一位青年都力争成为非遗的保护人、传承人。为保护上海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活动过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作为上海第一个为优秀非遗项目提供整合平台的团队,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供参考,漫漫长路,有太多的问题有待于他们去发现和解决。确立议题后,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资料收集、调查活动:通过走访朱家角、城隍庙等地,切实了解目前非遗手工艺人传承现状;通过网上问卷形式,进行非遗普及度调查;搜查了解近年有关非遗的宣传推广活动情况效果反响;走访各类非遗方面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希望与之取得联系达成共识,获取宝贵意见。本着“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路线,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逐渐了解目前非遗保护推广状况,以及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并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逐步制定下一步方案。

(一)非遗现状调查

首先他们来到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古宜路125号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这里采访了有关工作人员,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意义、现状等方面的问题,又在中心的图书馆里借阅了相关的书籍。但令他们失望的是,在将近三小时的调查过程中,没有一位市民来此参观学习,说明人们对于非遗缺少关注,而这也更坚定了他们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决心。

与此同时,他们听闻在上海郊区的一些小镇中,有一些手艺出众却默默无名的民间艺人。几经周折之后,找到了一位正在编织竹篮的老伯,他用那双灵巧的手,将身旁的竹条稍稍弯曲,编织在竹篮的框架上。趁着老伯休息的时间,他们上前与老伯进行了交谈,从老伯的口中得知:现在在这里住着许多老人,他们都爱用从前的竹篮去买菜或是盛放东西,而现在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去学习这门手艺,他从心底里希望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这远远不只是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伯的心愿,更是千千万万民间手工艺人的心愿。

他们持续关注着身边的新闻,几天后,收到了来自腾讯新闻的一条推送,得知在一个地铁口,有一位深受大家喜爱的手工艺人,他们随即在第二天放学后来到那个地铁站口,可是等候两个小时,老伯却迟迟没有出现,也许他是换了个地方,希望用他的手艺去感染更多的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手工艺人的现状,他们还来到了上海著名地标之一的上海城隍庙。去过城隍庙的游客都知道,城隍庙的每个角落都有一些叫作上海印象的小店铺。他们随机采访了一些游客,发现对于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外国人的感兴趣程度远远大于中国的游客。经过采访,他们得知这些小店铺现在生存空间已经被挤压到了极限,没有人愿意为传统手艺付出相应的价值,也只能在这里找到一些属于过去的情怀。

不断地采访与了解,使他们对于非遗的现状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非遗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二)网络问卷调查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的是一个民间文化意义上的上海。这些财富是中华民族文明里无形的那一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但是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忽视。为了清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与现状,为了留住远去的记忆与文化,他们决心开展对非遗的深入调查。通过发放面对全市的网络调查问卷,采集了各个学校学生、老师、社会人士的问卷结果,并收获了可观的调查总份数。在通过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形式对问卷加以传播后,6月11日,他们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回收。

问卷中涉及到:是否了解非物质文化的定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兴趣程度、通常参加非遗活动的形式、会否主动参加非遗活动、是否愿意以非遗作为终生的职业或爱好、希望学习到哪些非遗项目等。通过调查结果发现:超过半数的人对非遗文化的感兴趣程度一般;在问卷中的非遗技能选择上,海派面塑、剪纸、皮影戏这三项最受大众的青睐。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使这个团队的执行方向更为清晰明确,同时也是他们提出下一步策划的依据,使得策划更为完善。

(三)专家采访

他们采访了上海师大非遗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教授,了解非遗推广现状等;采访了原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吴圣苓教授,了解如何在学生社团、课堂中推广非遗活动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操作方案;还对黄浦区人大代表、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等专家进行了采访,请专家为他们的项目建言献策。

4月底,他们漫步在上海师大美丽的林荫道上,怀揣着紧张的心情,步入陆建非教授的办公室,与他深入探讨了上海非遗传承的现状和未来的展望。

上海大世界是上海地标性的建筑物,其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老上海的独特风韵,却因运营因素、场地租借回收、停车难等问题已停业了13年。就上海大世界未来定位和如何融入非遗文化问题,陆教授说:“我的观点主要是希望大世界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场所。以一个非盈利场所来传习非遗是正确的选择。因为非遗本身并不是一个赚钱的项目,虽然也有一些盈利的,如茶壶,也不是一般百姓可以消费得起的。”

在谈到如何优先传承和保护一部分关注度小和受众面窄的非遗时,陆教授提出了“非遗生命力指数”这一概念。在通过对每一项上海非遗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每一项非遗打分,完成非遗生命力指数表格,这将大大有利于对濒危非遗的保护。同时,陆建非教授还提到了“活态传承”这一概念,将每一项非遗都作为有生命力的物体进行传承。

在前期调研中,他们对陆教授和他的团队所制作的“非遗地图”尤其感兴趣。陆教授介绍说:“一开始这份地图的名称叫做《上海中小学非遗传习地图》。这样来到上海交流学习或旅游的人们就能根据地图,有这样一些学校作为非遗传习基地,方便去观摩学习。后来我把中小学二字去掉,试图把它做大。以后我们还要在里面加入一些非中小学的传习基地,比如朵云轩、大世界。可能还会加入一些非遗的源头,比如一些老茶馆。非遗不仅有传习的,还有消费性的、娱乐性的和生产性的等,我们的地图还有待丰富,把整个非遗链接进去。”

在说到未来对非遗传习的发展计划中,陆建非教授向他们介绍了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着手制作的非遗中小学课本,希望以此来继续深化非遗传承的主体应该是中小学生这一概念。同时《非遗传承研究》杂志也在如火如荼地编写、发行中。

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规划,陆教授真诚地建议:要利用现代互联网交流平台,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各个年龄段的人提供非遗知识的普及服务。陆教授还接受了他们的邀请,担任课题小组的特聘教授。他希望他们将课题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将成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发表在《非遗传承研究》杂志上。

与陆建非教授的交流使他们对未来课题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更为清晰,他们再一次认识到非遗保护需要中学生的力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保护上海优秀非遗的过程中,他们主要通过两条主线来展开活动:一是将学生元素融入大世界,希望通过学生视角,将《我们眼中的大世界》以策划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递交大世界方面,希望得到采纳和认可。二是通过三个不同方面进行非遗的全方位推广,而列举的活动也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更多的活动在不断筹备和进行中。同时经过上一阶段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他们创建了微信公众号“上海非遗青年”,向上海青少年和所有热爱非遗的市民进行宣传。

(一)《学生眼中的大世界——大世界非遗元素展示策划方案》

1.背景

“大世界”这个名字对于他们家长这一辈人来说可能已经不能再熟悉了,它可能承载着一份童年的回忆、一段过去的记忆。“大世界”始建于1917年,曾是上海最大的室内游乐场、远东第一大游乐场,素以游艺、杂耍和南北戏剧、曲艺为特色,是旧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然而自2003年受“非典”影响后,上海大世界闭关谢客至今,一直处于修缮状态。停业13年之久,承载着几代上海人回忆的“大世界”究竟该如何复出,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公众呢?上海市格致中学,距离大世界仅一条延安中路之隔,绝佳的地理优势让他们决心联合高中生的力量,为大世界的规划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2.宗旨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国务院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大世界近在咫尺、非遗活动急需传承和保护,他们联合黄浦区文化局,向上海大世界相关负责单位发出倡议,希望将大世界建设成为“上海优秀非遗传习保护中心”。将上海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推向社会,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愿“不来大世界,枉来大上海”的广告词重回人们心中,让大世界承载着非遗以全新的姿态再次登上世界的舞台。

3.具体策划方案(实地考察后,根据大世界建筑南面的裙楼的4层楼面为主体,进行策划)

一楼:老上海创意园区

(看)踏进上海大世界的大门,映入你眼帘的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上海老城,将利用最新3D墙面投影技术配合精致的室内装潢,在大世界的底楼呈现老上海弄堂、老上海外滩等极富上海特色的场景,让人们仿佛穿越一般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感受上海独特的魅力。

(听)置身于这般环境中的人们,耳边会听到“瞎刀哞、磨剪刀……”“爆……爆米花喽……”“栀子花来!白兰花!”等老上海的叫卖声,上海郊区的方言将会此起彼伏。身临其境般的老上海特色之旅由此展开。

(玩)在底楼,将多种弄堂游戏融入其中,你会看到正在“跳橡皮筋”的女孩儿们,会看到正在玩“打弹子”的男孩儿们,当然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融入其中,可以“造房子”、可以“拍香烟牌子”……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玩得开心,让大人们能重新再回一次童年。

(吃)许多中华老字号传统上海小吃、点心的制作技艺已经申报成为区级或市级的非遗项目。将这类小吃、点心的制作间打造为全玻璃、360度可观赏的格局,让人们欣赏着非遗手艺,品尝着老上海的味道。

(买)同时,在大世界的出口处设计开辟一块非遗器物的纪念品区,让人们在享受完老上海的魅力后能带回去一份正宗的纯手工打造的纪念品。此类纪念品均由非遗传承人及其徒弟、学生共同制作完成。

二楼:非遗传习基地

目的:利用一切资源和信息渠道,让全民参与欣赏、学习传承上海特色的非遗。

特色:中国人、外国人都可以报名参加上述活动,学生、白领等各界群众也都可以报名参加此类培训班。挖掘传承人,培养传承人,弘扬传统文化。

长期培训传习活动:联合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旅游局、市外国留学生中心,打造上海特色非遗培训课堂。利用晚间、双休日或者平时时段,创建“非遗课堂”“非遗沙龙”“非遗学术讲座”等,开设“上海话学习班”“京昆沪剧目学习课”等一系列课程。

短期传习活动:与各个学校社团联系,要求社团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宣传,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开展“DIY非遗产品手工制作”“与父母长辈的非遗项目互动活动”等。

三楼: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游园会

设计:按照上海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以时间和地域性文化发展为主线,打造上海特色非遗展览。有“江南丝竹”“徐行编草”“崇明山歌”“顾绣”“沪剧”“海派剪纸”“海派面塑”等近百余种展览厅。有实物展、有图片视频资料展等等。

目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让大家知道上海特色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特色:充分运用高科技打造,以IPAD和多媒体互动,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不仅仅在领略非遗展品,更是穿越时空在体验,在“玩”。集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

四楼:非遗工作室及展示中心

设计:上海非遗传习保护机构的集中办事处、上海非遗传承人物事迹展览、非遗大师工作室、多媒体培训教室和网络课程录播室、上海中学生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展示厅(园南中学、洛川学校、廊下小学、建设中学等10所学校被评为“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可以定期进行活动内容的展示)、上海中学生非遗保护和传承社团展示中心。

目的:让非遗传承大师能够在此静心工作,安心育徒,网络授课。让非遗的作品、工具、实物等得到最好的保存。尽可能抢救一些遗落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不流失。

特色:上海目前中小学开展非遗活动的项目课程不少,但是没有整合的机会和向社会集中宣传的空间。在大世界进行定期宣传和展示,就是最好的传承,对非遗的敬畏。

4.策划的创新之处

大世界整改方案的难点在于经营模式和盈利与否。如果大世界仅作公益展览,在今天的时代显然不堪重负,老建筑大量的修葺工作、展览工作人员的安排等矛盾日益突出。同样,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依靠财政支持,更需要得到来自民间的资本运作和呵护,以文化供养文化这是当今一大热点。他们的创新点有:

第一、公益与盈利相结合。

采用“众筹”的方式来完成资金的积累,利用网络平台,依靠大众的力量募集资金。“名家大师的网络授课”“非遗讲座、展示的网络授课视频”“中华老字号小吃的制作教程”“非遗器物的制作教程”“‘上海的特色非遗’系列纪录片”等一系列以网络视频方式开展的教学和课程都将参与众筹环节。若一部网络手工艺教学课程时长两个小时,而网络收费标准为5元1小时,则对于任何一位网民来说只需花费10元便可观看该教程,学习手艺并在家亲手制作。而若有2000人下载该教程,那么此节课程的盈利将会有20000元的学费资金。当有了大量的视频资料、教程和数以万计网民的支持,所筹集的资金对大家都会有益处。

第二、传统活动和高科技打造相结合。

底楼的“创意园区”将免费对公众开放,让更多人感受老上海的味道,感受非遗。但是三楼“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游园会”将会实行购买游戏卡券等方式进行参观。毕竟这是个高科技的视觉享受场所,将会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设计,让参观者有耳目一新的新体验新感觉。这也是吸引青少年群体、更好传播非遗的最佳方式。

第三、学生青年社团活动和非遗传承有效结合。

他们将联合团市委,呼吁创建“非遗青年基金会”,开创有意义的项目,传承接力各项非遗活动。挖掘本市的家族、师徒传承的项目,了解非遗传承的瓶颈困难,学习和完善我国对非遗保护理论的研究,同时也希望各界青年能够为保护“非遗”做一些实事。希望通过努力,让“非遗青年基金会”去影响整个青年群体,让非遗传承社团去传播更多的非遗,这才是终极目标。

通过学生视角,将他们眼中的大世界规划以策划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递交大世界方面。经过团队和大世界办公室负责人的不断讨论、完善和修改,他们收到了来自“上海大世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感谢信,以及来自市文化局,上海宝场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筹备组组长刘军先生的答复。

(二)非遗的校内推广

“玉兰芬芳沪语飘香——钱程老师沪语专题讲座”

6月11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而随着2016年5月1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正式施行,上海也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法保护的首个“文化遗产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格致中学非遗传承小组”在上海市语委会老师的鼎力支持下,邀请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滑稽戏、独脚戏代表性传承人钱程老师为大家作指导演讲。钱程老师从推广普通话与保护传承上海话之间的关系入手,为到场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精彩纷呈的讲座,凸显了保护和传承上海方言的重要性。

钱程老师介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通过衡量语言生命力九要素之首的“代际之间传承”,上海话的现状是基本在3级肯定濒危型(该语言不再是孩子在家庭里学习的母语)和2级严重濒危型(祖父母辈使用的语言,父母辈即便会讲,也不对子女讲)之间。他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上海方言的传承,留住海派文化的根,保护大家的“母语”——上海话。多年来,钱程老师一直为守护“上海闲话”奔走于演艺界和教育界,多次在政协会议上提出提案,并得到了市教委的响应。钱程老师强调,上海方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上海特色地域文化,上海方言中很多口耳相传的话语若用普通话表现出来那就变了味。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特点不能以牺牲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代价。

看到台下的学生们都兴趣盎然,钱程老师邀请大家用上海话朗读一组组词语,师生们纷纷酝酿,但读出来的感觉总不对劲。有的学生发音十分标准,有的勉勉强强读得“洋泾浜”了。钱程老师一一纠正同学们错误的上海话发音,还教大家用“文读”和“白读”的方法对几组词语进行了试读,经过他的点拨大家豁然开朗。几轮下来,同学们对上海话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对钱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大为佩服。

钱程老师还耐心解答了大家的疑惑,有同学提问道:“我们该如何平衡上海话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他说:“不用担心促进方言传承的措施会影响推广普通话,因为学生的汉语文知识,都是通过普通话习得。推行上课讲普通话,下课讲方言,不可能撼动普通话的优势地位。而科学传承上海话,是市民的迫切愿望,更是实现继承传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举措。”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高潮迭起,笑声四溢,钱程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老师与学生对上海话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理解。来自格致中学的高中生和格致初级中学、明珠中学的初中生们都始终沉浸在语言的魅力和语言的艺术中。相信师生们会将讲座的内容口耳相传,起到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新老上海人学习上海话,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传承上海话,将上海话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代代相传。

(三)非遗的校际间合作推广

“我是小小面塑家——非遗手工课堂”

2016年5月,他们联合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非遗传习社团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邀请到了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为格初的学生们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海派面塑技艺的非遗课程。

海派面塑是上海地区一项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也是上海地方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细看这一个个姿态各异的面塑作品,不禁感叹小小方寸舞台,浓缩世界,记录人生。海派面塑具备四大特点:1.人物表情细腻传神;2.服饰飘逸、质感丰富;3.人物众多、场面宏大;4.形象逼真具有雕塑效果。老师仔细为同学们讲解了海派面塑中最为核心的两个制作方法,“手掐八法”即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手法:揉、揪、搓、碾等和“工具八法”是采用特制的工具。在确认学生们充分理解之后,动手实践就开始了。最后将学生们汇聚到一起,让所有的学生分享各自的制作经验。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活动落下了帷幕。

这次活动加深了学生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大大增强了学生们对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成为格初校园中一个热点话题。在这次活动之后,格初的非遗传习社团收到了来自各个年级的如雪花般的入社申请,同时也有许多学生来询问下次活动的开展时间,这令他们十分高兴,并做出承诺,这次活动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他们会充分了解同学们的兴趣,为大家举办更多的非遗活动。

(四)面对社会公众推广非遗

“传承与再现——非遗主题推广”

随着久负盛名的上海大世界即将重新开放,上海非遗青年团队的成员们对于非遗活动的宣传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5月初,非遗团队的成员与8号线地铁运营部及大世界团委取得联系,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就非遗的宣传活动达成了协定。经过一个多月的策划准备,6月11日他们联合格致中学非遗传习社团和格致初级中学非遗传习社团,来到大世界地铁站,共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宣传活动。

下午一点半活动正式开始,在热心的地铁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对过往乘客进行非遗的宣传,邀请乘客观看他们制作的展板,使乘客能从中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他们还邀请乘客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为他们非遗青年团队的后续工作建言献策填写调查问卷。

随后,他们还向乘客介绍了上海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他们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以及海派面塑作品进行了展示。过往乘客纷纷驻足观看,并对制作精美的展品和有趣的十二生肖剪纸书签十分喜爱,也表现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浓厚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他们也向热心关注他们的乘客们赠送剪纸等富有纪念意义的礼物。乘客们纷纷对他们所创立的公众号表示欢迎,积极地关注了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以了解更多的非遗知识和资讯。

此次活动,共发放了百余份调查问卷和公众号宣传单,剪纸小礼品也是一抢而空。他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非遗,知道了非遗是什么以及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性。借此契机,他们也努力让非遗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人们了解他,认识他,熟悉他。其实非遗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不去抓住他,在不远的将来他就会离你远去。同时,百余份的问卷也收集了不同年龄段的乘客对非遗的态度及想法,为他们的后续工作提供了导向性的目标。

而这次选择在8号线大世界地铁站举行宣传活动,也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中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唤起人们对非遗的重视,也希望大世界这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魁宝之地再现它往日的风采。这一想法与活动也吸引了《中学生报》的记者们,在对他们以及地铁工作人员的采访后,记者对此次活动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2015年10月由几则新闻确定议题到逐步搜索挖掘信息,发现当今对于非遗保护的问题所在,从而明确他们的项目实施计划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准备到初见成果有太多的艰难和不易,但他们始终团结一致,不畏艰难,坚持“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用全局视野灵活应对难题。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回首这一年,他们硕果累累……

(一)上海特色非遗信息平台——正式成立

5月初,上海非遗青年小组在“上海非遗青年”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成立了“上海特色非遗信息中心”。

1.宗旨

希望能联合上海市39所优秀非遗学校,将“上海特色非遗信息中心”做大做好,让非遗真正走近每一个人的身边。

2.内容

展示:展示上海非遗特色学校的活动内容。

推广:推广学校社团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活动。

传授:传授非遗知识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学会非遗技能。

交流:与上海师大非遗中心合作建立青年非遗传习的交流平台,使各学校非遗社团(工作室)能在此平台上为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技艺、挖掘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建言献策。

3.加入的学校

在陆续的走访和不断的努力下,现在已加入“上海特色非遗信息中心”的学校有:上海市格致中学、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上海市明珠中学、上海市曹光彪小学、上海市应昌期围棋学校、上海市清华中学、上海市罗星中学、上海市车墩学校、上海市崇明区向化小学、上海市宝山区大华第二小学等多所上海市特色非遗学校。

4.采访上海市清华中学

6月中旬,上海非遗青年小组来到了上海市清华中学,并对该校进行了一次交流采访活动。

上海灯彩非遗工作室于2015年9月在清华中学正式揭牌成立,上海市教委和市文化局的相关领导都来到现场为工作室的成立献上贺词。清华中学的上海灯彩非遗工作室依托于市民学习基地,并邀请何氏灯彩的第三代传人何伟福为特聘教授,每周进行拓展课的授课。何伟福,其祖父在民间被称为江南灯王,尤其擅长制作动物类型的灯彩。也因为传人何伟福的加入,“何氏灯彩”成为清华中学的特色非遗项目。目前清华中学已经被列入上海市39所优秀非遗学校名单。

清华中学的灯彩工作室主要以授课的方式在市民间推广,以亲子活动为主要方式来制作彩灯,从基础的单片灯做起,逐渐学着体验制作立体灯。自去年工作室揭牌成立后,工作室就开始在博雅网上发布信息、接受报名,向全市的中小学生开放。而在清华中学的工作室所举办的活动更为丰富多彩,每周五的下午都会有一节拓展课提供给六到八年级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这也完全契合非遗进课堂的发展潮流。此外,他们的非遗项目还和韩国大邱竹田中学联谊合作,共同学习推广非遗。

在和清华中学老师的采访中得知在非遗传承中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缺少专门的非遗信息平台,目前进行消息推广的途径只有“第一教育”和“博雅网”,学校的消息通知和采访视频无法大面积地通过公众号的形式进行推广。于是在他们与清华中学的负责老师交流洽谈后,清华中学正式加盟他们的“上海特色非遗信息中心”

(二)媒体宣传

一年来,这一团队的系列活动也得到了上海诸多报刊媒体的报道和众多领导的鼎力支持。东方网、搜狐公众平台、上海黄浦、黄浦教育、上海中学生报、少年日报、澎湃新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市格致中学官网等多类线上线下媒体对此进行跟踪报道。团队成员也向原全国人大代表、原黄浦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润华女士;原黄浦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张俊明先生等多位领导展示团队项目成果,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与鼓励。

三、反思总结

项目主席张媛从一开始的选题,到制定计划,再到各项计划的实施都由她带领整个团队进行。在一开始的议题确定中,她只是带领全组成员们明确了“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大方向,没有确立较为明确的切入点及准确细致的研究调查方向,此举对之后的资料收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逐渐地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找到了属于团队的特色和属于他们自己的切入点,而非人云亦云跟随保护非遗的主流盲目宣传。同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张媛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是重中之重,但除此之外还必须学会合理运用身边的资源并挖掘发现每一位组员的优点及长处,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扬长避短,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使这个团体更加壮大。

项目秘书田晓玥主要负责的内容是实地调查、采访和文稿的书写与制作。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她和小组的成员对大世界的负责人、多位进行非遗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多所非遗特色学校进行了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入体验了类似记者的工作方式,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足之处在于,无法深入地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有词不达意的状况出现。随着采访次数的增加,这一状况也逐渐开始改变。

项目后勤闵迪主要负责进行所有课题资料的汇总工作和文案分析工作。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亲眼见证了团队成员手中的素材由一份行动大纲,变成了一本成果手册,一篇篇文章在手中组合成了课题报告,一份份调查问卷,变成了一个个可以说明事实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她整合了无数的资料,使文案编辑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越。

项目推广朱成元、云天辰表示,微信公众号是他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项目宣传的一个主要窗口。作为负责微信公众号的成员,他们在这个公众号上付出了许多的心血。他们每一期的推文内容都经过精心的挑选与编写,再通过丰富的排版、结合有趣的图片,力求做出吸引人的推文。他们尽量做到每日一推,推出了非遗知识、非遗资讯等众多模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他们也有许多做的不足的地方。首先,前期由于制作推文的经验不多,内容较为单薄。在大家的努力与经验的不断积累下,逐渐改善这一点,力求推文的精益求精。其次,虽然做了大量宣传,但关注的人也是相对较少,推文阅读总量不太多。对于他们所经营的微信公众号,不仅要在推文上逐步提高和完善,也要通过公众号起到实际的效果。这样宣传才是有效的,他们致力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初衷才有可能实现。

四、展望

当然,在所有活动的进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如何将非遗推广做得更加持久和深入,如何建立起全市范围内的非遗社团联盟,如何将非遗保护真正做实做好,让每一个人都了解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反思。相信,正是这些问题促使他们进步,比赛的进行只是他们项目的阶段性展示,对于非遗传承来说,这只是漫漫长路上的一个休止符,比赛过后,他们将继续努力,为上海、为中国的非遗尽上高中生的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上海
非遗传承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