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台

2016-02-01 21:15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发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如何?新时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月29日下午共同发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分别从民间文学、传统曲艺、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盘点,并提出了新时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民间文学:法律保护仍存在缺失。截至2015年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为155项,占总数的11.3%,在非遗10大门类中排第5位。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77人,占总数的3.88%。民间文学还面临着继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

传统曲艺:40余项曲艺类非遗代表项目无国家级传承人。截至2015年,在国务院公布的1372个代表性非遗项目中,曲艺有127项,在1986名传承人中,曲艺类传承人有151人,仍有40余项曲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没有国家级继承人,显示出了曲中传承的不均衡(如苏州评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5人)和保护传承人的紧迫性。

传统音乐:从“申遗热”到全民参与的“后申遗时代”。2015年,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8个省市公布了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传统音乐新增项目共计28项,包含民间音乐23项(民歌类12项,民间乐器类10项,说唱音乐1项),宗教音乐3项和人文音乐3项,表明民间音乐仍是传统音乐类名录建设的主体。

传统技艺:上海、陕西贡献较大。2015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势头。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传统技艺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2015年各省公布了新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共136项,约占总数的34%。2015年新增传统技艺项目中,上海和陕西分别贡献了16%和22%的比重,领先于其它各省。

传统医药:远远低于其它类别的非遗项目。随着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5年中国传统医药立法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国传统医药逐渐被世界所认知。2015年北京、安徽等地区公布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43人。尽管传统医药发展势头迅速,但传统医药类项目的新增代表项目和扩展项目均数目甚少。

宣传仍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报告指出,2015年是中国新旧五年规划交替时期,也是国家社会发展政策出台的密集期。在这一新语境、新背景下,中国非遗保护政策保护工作也迈上了新台阶,但是上述涉及的非遗保护面临着继承人少、项目失传、法律层面保护缺失、缺乏创新等难题依然是阻碍中国非遗传承的一重重大山,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报告提出了以下对策:一、“宣传”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与重心。二、理论研究要加强,非遗保护规范化工作也要加强。三、非遗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要加强,提高非遗保护和生产的效能。四、协调非遗保护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支持关系,要从输血到造血、从政府包办到民间自觉转化。

(于明山 潘子璇)

“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据悉,为保护“二十四节气”并实现传承,“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已于2014年5月成立,且是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共同成立,并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

(新华网)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官网正式上线

10月21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主办、永新华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全程技术支持的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官方网站正式上线运行(www.chinaich.org)。这是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唯一官方网站,是保护非遗资源、宣传非遗、聚焦行业动态、促进产业发展的权威互联网平台。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隶属于文化部,是我国唯一一家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国家级行业机构,首度亮相的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网站内容包括协会概况、新闻公告、非遗百科、非遗大师、非遗要闻等8大板块。此外,协会官网在首页还开设了服务窗口,包括在线申报、名录查询等内容。并与永新华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国际非遗互联网平台“e飞蚁”(www.efeiyi.com)无缝对接,从非遗领域的专业政策解读、权威资讯发布,到申报备案服务,再到国际非遗大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形成“三位一体”的非遗信息化大平台,在极大提升协会管理与服务效能的同时,有效优化了非遗互联网平台的功能扩展能力和用户体验效果。

(e飞蚁国际非遗平台)

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行

9月21至25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博览会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通过展陈、演示、比赛、体验等形式,全面展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本届博览会共设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果展、非遗精品展、传统工艺项目比赛、民歌大赛、传统工艺振兴论坛、非遗学术成果展、各省区市非遗项目展示、国际及港澳台手工艺产品交易展示、非遗大舞台、手工艺现场体验、美食大集、传统工艺制品、非遗衍生品展示交易等12项活动。展示面积总计45000平方米,展出非遗作品14000件,涉及非遗项目近千项,参展人数3800余人,是历届非遗博览会中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与以往相比,本届博览会创新了办展形式,可看性、体验感和参与程度都大大增强。

(央广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拾趣》首部出版

日前,由江苏省文联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拾趣》编委会编纂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拾趣——细话俏核》正式出版,该书作为大型文化系列丛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拾趣》的首部书籍,策划之初便得到了中国出版集团、江苏省文联及其他文化艺术界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支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拾趣——细话俏核》为210mm×285mm大开本,全彩印刷。全书分为“文脉之趣”“研习之趣”“赏玩之趣”三个篇章,内容的编纂紧紧围绕“趣”字展开。编委会介绍,他们在采访调研中了解到,核雕行业由于前几年过度的不够有效规范的发展,目前核雕市场正在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调整期。核雕属于民间艺术,核雕艺人来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因此具有鲜明的草根文化特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拾趣》编委会介绍,后续会着重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策划、挖掘、编纂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二是着手开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拾趣》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此项工作将考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相结合,对内容要求和被收录者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以核雕为例,收录核雕艺人总数将控制在十人左右,被收录者无论是技艺水平、艺德品格,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贡献都必然是业界的佼佼者。无论是书籍编纂还是纪录片制作,所有内容展开会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运用市场调节和文化引导的双重力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华网)

第二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举行

11月25至27日,第二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馆举行。本次展会由上海公共艺术协同中心、上海手造街网络等共同主办,以“手造分享、快乐加倍”为主题,吸引全国的手工爱好者汇集上海,亲身体验各国手造文化、传承匠人匠心。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联合法国手工展、日本手工展共同举办,是目前中国最高级别的手工盛典,去年首届手博会的参观人数已经创造了国内手工行业展的多个记录。因此,今年主办方携手法国、日本、德国、非洲、南美洲等地的手工协会,更加突出体验互动、国际交流与行业跨界联合。展会提供“制作”“浏览”“购买”的体验型手工活动,通过手工创意产品将企业、创作者、消费者联系起来。

据了解,此次展会主办方之一的上海公共艺术协同中心(PACC)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和探索创新教育机制的项目执行机构,也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创新设计教育基地。

(央广网)

上海“大世界”将于12月底重开

近日,记者从上海市政协委员年末视察活动中了解到,承载了几代上海人回忆的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将于12月28日重新开放,目前内部装修及布展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位于西藏南路、延安东路交叉口的“大世界”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东方之门”,但自2003年停业以来,改建复业工作多有波折。几届市政协委员长期关注“大世界”复业进程,提交多份有关这一议题的提案。今年由对外友好委员会主任道书明委员提交的“尽快让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复业”提案得到市政协高度重视,成为专委会重点协商办理提案。

据透露,重新开放后的大世界将重点围绕非遗表演、展示、传授等内容,综合大世界的空间布局,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形态展示传承的主题定位,力争把大世界打造成大众走近和知晓非遗,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大空间。

(《解放日报》)

沪十大乡土文化符号出炉 黄浦江、沪剧、石库门等入选

近日,经过市民投票和专家评审,备受关注的市民文化节百个乡土文化符号出炉。其中黄浦江、沪剧、石库门、鲁迅、南京路、外滩、上海城隍庙·豫园、中共一大会址、东方明珠、徐家汇十个文化符号根据投票数被评选为“最上海”乡土文化符号。

十大乡土文化符号背后,一丝一缕勾勒出城市的乡愁乡韵。上海为什么被称为“申城”?得从母亲河黄浦江说起。据传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此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故上海简称“申城”。

石库门建筑则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是中国城市最早出现的房地产形态。

(《劳动报》)

上海非遗进高校系列活动在上海师大开幕

11月23日,以“弘扬非遗文化 传承工匠精神”为主题,2016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系列活动开幕式及相关主题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西部球类馆举行,近40名强记博闻、聪明智慧、心灵手巧,极富工匠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展表演,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王玮、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秦莉萍、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共文化处处长杨庆红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由上海中医院大学武术队带来的太极功夫扇表演,以及由上海师大体育学院舞龙队和大学生舞蹈艺术实践基地联手带来的舞龙舞狮表演,博得了观看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嘉宾们共同展出剪纸非遗作品——“工匠精神”的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及在场师生代表一同参观了活动专门设置的古琴圻制、墨锭描金、连环画、莘庄钩针编法、绒绣、棕榈叶编织、香囊制作、面塑、剪纸、花茶制作、海派美食、刺绣、雕刻、木板水印、易筋经、篆刻等演示互动展位,场面轻松活泼、人气爆棚。与此同时,上海市非物质遗产海派剪纸传承人奚小琴,于第六教学楼602室献上了首场主题活动“海派剪纸——玲珑剔透见匠心”,吸引了大批学生报名体验即兴剪纸。

据悉,本次活动是《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和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近年本市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为进一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方面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其后将陆续在本市15所高校进行系列巡回展示。

(焦苇)

徐汇区人大代表就打造黄道婆文化品牌建言献策

日前,徐汇区人大代表听取和审议了关于徐汇区打造黄道婆文化品牌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里摘要选登部分代表的发言。

区人大代表、宛南实验幼儿园园长卫晓萍:区政府为打造黄道婆文化品牌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总体的影响力、吸引力还不够,主要原因是没有贴近人们的生活。目前黄道婆文化品牌的发展和建设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提三点建议:一要整体规划,以华泾的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为基础,打造一个面向上海乃至全国的海派文化休闲基地。二要在黄道婆公园中塑立一些雕塑,展示黄道婆的历史故事,使市民在休闲当中能够了解黄道婆。三要借助黄道婆的品牌,建立高端的棉纺织基地,引入全国知名的设计大师,让黄道婆的纺织品牌影响力能够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区人大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陆建非:对非遗的传承保护是实现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对传统文化现代性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在中小学生中加强非遗的宣传和传承。黄道婆是一个立体的人物,要加强对黄道婆文化的多维度研究和核心精神的提炼,提两点建议:一、加强持续性研究。要召开定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研讨会,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二、黄道婆纪念馆展物立意要高、视野要宽、展品要全,要有体验、生产、消费的环节和载体,不能仅仅是文字和图片的介绍。

区人大代表、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馆(所)长周德明:提三点建议:一、关于非遗传承。要提炼黄道婆的创新精神,传承黄道婆的技艺革新精神。在黄道婆纪念馆不仅要展出当时的技艺,还要展出国内外最新的纺织技艺和产品,从而吸引游客。最近,美国宣布的第八个“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中的革命性纤维项目值得关注。二、关于宣传阵地。目前黄道婆非遗项目已经进了学校,有专门的图书、表演等。建议在宣传上注重与新媒体的结合,以新颖的宣教方式,尤其针对青少年,通过青少年乐意接受的方式予以传播。三、关于新馆建设。要增加一些可以体验的DIY项目。

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华泾镇人大主席范康新:提两点建议:一要凝聚共识,时不我待。当前一定要在区、部门和镇三个层面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来提升黄道婆文化品牌的活跃度、知名度、显示度、集聚度和延伸度。二要找到瓶颈,突破瓶颈。当前从上到下对打造黄道婆文化品牌的思想已经比较统一,应当重点且加快黄道婆纪念馆的新馆选址,建议规土、绿化市容等部门联手,主动跨前,主动协调。

(《徐汇报》)

第八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行

10月20日,为期4天的第八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本届博览会展馆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有来自国内17个省、市、自治区147个参展项目368位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携作品、衍生产品参展参演。

“浙江工艺馆”展区集中挑选瓷艺、石艺、竹艺、塑艺、纸艺、漆艺、剑艺、根艺、绣艺等10大门类,展出龙泉青瓷、青田石雕、东阳木雕、瓯塑、龙泉宝剑等浙江传统手工艺品。除了展示各项技艺的工艺技巧、制作流程、制作工具外,现场还有非遗传承人的制作演示。

“百姓非遗大舞台”是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的固定版块,已经成为博览会特色品牌之一。今年“百姓非遗大舞台”以泰顺、平阳、苍南木偶戏作为该板块项目,舞台下的座位早早的就被观众抢光,有不少观众为了一睹非遗风采,或蹲着或站着看完了全场。

此外,贵州的刺绣织锦、西藏的唐卡等非遗也首次来到了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为杭州的观众们带来最正宗的非遗体验。

为了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让非遗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从而进一步促进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非遗博览会还设立了展销区,举办“非遗淘淘乐”展销活动。织绵(海南、湖南等)、丝绸、棉麻布、土布类服装(含金银首饰)、版画、年画、刺绣、瓷器、石雕、木雕、酥饼、麻饼、发糕、八珍糕等应有尽有。

(人民网)

苏风艺品——澳门国际文化艺术品展览会在澳门举行

10月21至22日,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协办的苏风艺品—澳门国际文化艺术品展览会在澳门举行。江苏省副省长张雷、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吴卫鸣、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区联络办公室文教部副部长赵川东参加开幕式并剪彩。葡语都市联盟秘书长维多·拉马略,江苏省港澳办主任费少云、副主任张松平等出席。

本次展览会是第六届“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工商峰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澳门及葡语国家和地区打造一个集文化艺术品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统手工艺展示为一体的交流平台,让文化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让老百姓享受文化艺术的饕餮盛宴。

展会现场,江苏艺术家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江苏韵味浓厚的歌曲、舞蹈、京剧、杂技轮番上演,让大家在艺术的氛围中感知江苏、走近江苏、了解江苏、爱上江苏。

(江苏美术家网)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谁远谁近?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