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专业阅读推动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2016-02-01 05:13郭清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科研读书专业

郭清娟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然而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却不容乐观,结合教育科研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教师专业阅读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并分别从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及教科研部门层面提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的策略。

一、教师阅读与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多种多样,如各种培训、进修、学习等,这些途径都是为了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师成长的多种途径中,教师的自主发展才是其专业成长的保证。而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大量的阅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也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在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更是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整个实验的根基,显然,教师读书是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可见,阅读之于教师成长是何等重要。对于扎根课堂的一线教师来说,阅读是最好的积累,有助于教师开阔眼界,汲取知识与营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夯实教育底蕴,激发教育智慧,提升的精神境界,实现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专业阅读与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的关系

随意的散漫的缺乏引领的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是低效的。教师的阅读应该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专业阅读是指教师要阅读那些能奠定人类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它让教师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与专业经典和学科前沿对话。

通过日常调研与教育科研实践我们发现,专业阅读对于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专业阅读强调阅读对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价值,有效的专业阅读可以从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方面丰富和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丰厚了,其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源头活水便有了。朱永新先生曾提出“专业阅读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并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的成长与发展”。可见,专业阅读与教师发展密不可分。然而,调研中我们却发现,在一些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围绕着教材和教参转,对专业阅读认识不足。他们很少阅读“课外”书,看的最多的就是课本、作业、参考书。专业阅读的匮乏使他们的课堂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学生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不理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灌输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经常更新、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阅读启迪智慧,阅读促进反思,阅读生发创新,专业阅读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注重反思、不断研究改进,教科研能力和素养亦随之不断增强。

三、有效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的策略

(一)教师层面:自主规划,坚持阅读,破解自身发展难题

很多教师常常为阅读而阅读,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只是在自己需要写论文或做课题等情况下去找一些书来看看,或者很随意地看一些书。原因在于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很好的定位,所以也就没有进行专业阅读规划。这样的阅读对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很有限。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对自己的专业阅读,包括阅读的内容、方法等,做一个合理的、梯度的规划,坚持不懈,通过专业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研究品性和专业素养。

中小学教师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框架来规划自己的专业阅读。作为一名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等是其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虽然教师在成为教师时便拥有了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但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师仍需要持续不断地阅读本学科的专业书籍,夯实学科的知识基础,练就深厚的专业功底。教育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学习、阅读这类书籍,掌握教育规律及学生心理特点,以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有实效。教育实践知识是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建构和生成的知识,为提高教育实践知识水平,教师可阅读名优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类书籍,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开展研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广博的文化知识为教师打下厚重的人文素养底色,建议教师多阅读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广博的文化知识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关于专业阅读的方法,我们提倡知性阅读。这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方法,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选择、聆听、梳理、批判,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

合宜的阅读内容加上有效的阅读方法,相信老师们会通过有规划的专业阅读使自身教科研能力素养及专业水平获得提升。

(二)学校层面:支持和激励并重,营造有利于阅读开展的场域

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及专业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力量,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外力,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发展,可以说,外部环境的支持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条件和保证。学校作为教师工作的场域和最直接的环境,可从时间、空间、硬件设施、智力支持等多方面助推教师专业阅读。

首先,给教师以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阅读和思考。有时候,不阅读也不能全怪教师个人,很多一线教师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应付各种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各种各样的检查而忙碌,同时,还要进行日常学生管理,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当有限,而“当教师的阅读、思考和自由创造的时间被搁置或取消后,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么成为强迫和累赘,要么成为空想和笑柄”。因此,为了教师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努力将教师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要创造制度宽松的环境,要鼓励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尝试的教师,让教师的一些创造性想法有实践的土壤。这样,教师才可以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专业阅读、实践教学改革,提高自身教科研能力。

其次,营造学校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为教师阅读提供保障。学校应创造性地建设教师图书室、阅览室、教师书屋、教师休闲书吧等文化场所,丰富学校的藏书,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著作、期刊等,使教师想阅读时有合适的书可读,用温馨舒适的环境激发教师的阅读欲望与激情。同时,学校可围绕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教师读书沙龙”、“读书征文比赛”、“好书推荐展”等,用良好的阅读氛围熏陶、影响教师。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创造“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让阅读成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再次,专家引领,提升教师专业阅读质量。教师自主阅读有时带有盲目性或不得法,有时教师不能将阅读与其专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或者看不到专业阅读对教师本人的促进作用等。这时就需要专家从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引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制定适宜的阅读规划,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使教师能够把阅读与教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科研能力的目的。

(三)教科研部门:活动推进,打造区域教师专业阅读共同体

首先,提供平台,举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各级教科研部门可充分利用“网站”、“博客”等网络平台,采取网络交流互动、读书讨论、好书推荐、科研培训与即时指导等方式来实现资源共享;还可组织评选“十大读书人物”、“优秀读书随笔”等活动,引领与促进教师的阅读,提升阅读与专业发展的质量。

其次,建立教师专业阅读流动站,打造区域教师专业阅读共同体。教师专业阅读流动站是组织教师开展阅读与学习的有效方式,对于农村地区教师或欠发达地区教师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各级教科研部门可在一定区域内建立教师专业阅读流动站,也可有一定的资金扶持或图书捐助,制定专业阅读流动站工作方案,确定一定区域一段时间内的阅读专题,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如读书沙龙、读书研讨课、名师讲坛、专题研讨等,盘活一定区域的教师和图书资源,使好书被充分利用起来,使教师有适合的书读,让教师的思想得以激活或交流,生发教育智慧。在交流与碰撞中体验读书与研究的乐趣、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发展水平。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研究”(2011JG44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教科研读书专业
我爱读书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们一起读书吧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
读书为了什么
爱是一种恒久的修炼——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的教科研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