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课探究实验活动的优化

2016-02-01 05:13付绍春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1期
关键词:矿泉水瓶瓶子乒乓球

付绍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革新,当前学校的科学探究实验活动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但探究实验活动并不理想,具体表现为:第一,探究实验活动材料有待于优化。农村学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着实验仪器不全、药品不全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准备探究实验活动材料时,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选好材料。第二,探究实验活动提出的问题有待于优化。有时,课堂上学生提不出问题冷了场,或者是瞎提问题乱了场,结果导致老师上课控不了场。第三,探究实验活动的设计有待于优化。科学课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交流汇报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怎么说、说不到点子上或者根本就不说;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只是茫然地看着或听着。

通过研究,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科学探究实验活动进行优化:

一、优化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的优化具体为三个方面:

第一,改进实验材料。例如:在模拟人造卫星的飞行实验中,教科书中的材料是乒乓球和棉线。而这个实验其中有一个探究环节是要改变乒乓球的质量,这就需要向里面加减石子(或沙粒),这个环节很容易把石子(或沙粒)掉在实验室的台面和地面,不但卫生不好搞,更主要的是不好操作。基于这些原因,我们把乒乓球换成了带盖的小药瓶,这样,就很容易拧开瓶盖,向里面加减石子(或沙粒)了,并且还废物利用,不用花钱买乒乓球了,真正达到一举多得。

第二,自制实验材料。例如:做“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提前搜集一些塑料输液瓶(针头部分保留),挤出其中的部分空气,使瓶子变瘪,然后用手指堵住针头一端。将瓶子放入水槽,在瓶子外面倒上热水,可以发现原来变瘪的瓶子迅速膨胀起来,从热水中取出时,瓶子又很快变瘪了。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了瓶中的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替换实验材料。例如:在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实验中,按照教科书中的材料准备,每一组至少需要6只烧杯,照这样算,一个40人的班级,4人一组的话,是10个组,再加上1组演示实验,这个实验就需要准备至少66只同一规格的烧杯,为了弥补仪器不足问题,我们让每一组学生自带六个同样规格的矿泉水瓶,先将其中三个矿泉水瓶都从中间的同一位置剪开,将瓶口用纱布蒙住、扎好后,倒立在剪下来的另一半矿泉水瓶上面,用来装三种不同的土壤以及收集渗出来的水,另三个矿泉水瓶装同样多的水。这样,我们既解决了仪器不够用的问题,又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

二、优化探究问题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探究问题的科学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例如:在“冷水与热水”教学中,教师(出示一杯温水):是热水还是冷水?知道温度是多少吗?要知道温度是多少就要用温度计来测量。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一边操作,一边演示说明:拿出温度计,轻轻地放入杯子中,故意不小心温度计碰到杯子的底部和杯壁了,“哎呦,怎么碰壁了,这样可就不准确了。”刚放到水里,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宣布“摄氏36度”,“唉,温度怎么又变了,又高了,摄氏45度。”“原来要等液柱不再上升才可以读出温度。”读数的时候,教师有意地半蹲着,视线和液柱相平。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认识水”教学中,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问法:

水有什么特点?改成:说说水与木块、沙子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认识水?改成: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分辨出水的?

显然,后一种问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三,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例如:在“盐到哪里去了”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尝一尝盐水的味道后,我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盐水咸吗?每一口都一样咸吗?同一杯盐水为什么会一样咸呢?学生通过味觉的体验答出“咸”“一样咸”之后,需要通过思考才能回答第三个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桃”。

(作者单位:河北平泉县官窖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矿泉水瓶瓶子乒乓球
乒乓球悬浮术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用矿泉水瓶制造喷泉
矿泉水瓶制作小飞机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靠拢的乒乓球
矿泉水瓶的独白
62岁大爷用15万个矿泉水瓶造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