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简便运算更高效

2016-02-01 05:13范爱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1期
关键词:因数算式规律

范爱华

简便运算可以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教师不仅要重视运算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重视挖掘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一、将数据拆分,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注意并正确运用转化思想进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对事物内部结构、纵横关系、数量特征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可以使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譬如说44×25,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如何将44进行变形,因为看到25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25×4=100,所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想办法变形,将44转化为11×4,并且反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44就是11×4,11×4就是44,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即可。这样,经过几个反反复复,学生一定会记得牢靠,教学效果也会出奇的好。

二、将题组拓展,渗透对应思想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对应思想容易理解,人与人名、人与家之间就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应思想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认知的一种思想方法。在简便运算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应意识,使之逐步形成对应的数学思想。譬如: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24×3=72 7×15=105 16×5=80

24×30= 7×150= 16×20=

24×300= 7×1500= 16×35=

该例中,每组的第二、三两题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发生了变化,它们的积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比较对应因数间的大小关系,不计算就可直接写出二、三两题的得数。往往有些老师只满足于有了结果就行了,其实这里面还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要适度拓展,引导学生体验一一对应的变化规律,感受对应的数学思想。这样反反复复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形成,对后续学习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将知识串联,渗透函数思想

2011版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而且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被除数48;48×3;48×10;48÷2;48÷8,除数8;×3;8×10;8÷2;8÷8,商6,这道题实际上是商不变规律的具体应用,在教学时可以不要就题讲题,而要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个数量变化,另一个数量也作出相同的变化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朴素的函数思想,同时为六年级学习正、反比例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做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脉络化,系统化,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而这种“得”归根到底是依赖于函数思想而实现的。

四、将规律抽象,渗透符号思想

在运算律教学中还可采用归纳法,可以从实际问题场景引出乘法中两个因数相乘的算式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研究乘法算式特点,观察到“因数相同,位置交换,积不变”,形成猜测;接着通过举例验证,便于归纳,形成结论;最后将规律概括抽象,上升到符号化的表达,用a×b=b×a来归纳这一规律,体现一种符号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教师只作为一个引路者,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虽然研究很费时,但学生会完完整整地经历一次数学规律探索的过程,即“猜测——验证——结论”,感悟到一切猜测要想成为一个公认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才会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自豪。相信学生今后遇到再难的数学问题,都能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那样,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对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将来的学习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因数算式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怎么写算式
积的变化规律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