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的伦理意蕴

2016-02-02 01:07王小锡
伦理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利益道德

王小锡

协调发展的伦理意蕴

王小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国新时期具有里程碑式的新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构成了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战略发展观,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每一发展理念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作用,缺一不可,否则就会造成发展中的“短板”。其中,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效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模式。

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缩小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等,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五位一体”全面推进,整体发展。

实现协调发展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展开这项系统的协调发展工程,其本身就有许多路径、手段乃至思想观念等需要协调和完善,不能也不应该有“短板”出现,尤其不能忽视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深刻的伦理意蕴和道德诉求。

一、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

协调发展首要的是国家利益的保护和实现,一个国家富强了,才有人民的幸福和有希望的未来。“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36页。以下文中只标页码,均出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历史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国家不强盛,国家利益不能得到保护和发展,其他所谓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等等统统将是空谈,甚至将遭致邪恶势力的侵犯和危害,吃亏、受罪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国家利益的保护和实现是协调发展、人民幸福的根本性目的,不可动摇。

同时,协调发展就是为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群体的利益的整体发展,协调发展的意味和目标就在这里。就我国目前发展状况来说,东西部等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等等,由此,在整体发展出现“短板”且协调发展滞后的情况下,贫富差距将会逐步拉大,“中等收入陷阱”将会不期而至,因此,平衡发展、同步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手段。事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189页)。同样,如果区域间发展速度不一,甚至发展落差明显,那必将影响国家整体实力,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协调发展即为整体发展、全面的发展。

协调发展说到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的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28页)。然而,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得实惠,要以缩小地区差别、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等为前提,这在根本上取决于协调发展。同时,关键还在于协调利益,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130页)。唯此,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体现。

其实,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原则作为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和重要依据,三者是本质一致、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国家利益要建立在整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发展与获得的基础上,同时又引导和保证整体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实现;整体利益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利益;人民利益是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体现和基石。所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人民利益是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原则。

二、共富共享仰仗仁爱互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人民生活的贫富差别是客观现实,协调发展就是要缩小“差异”和“差别”,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差异”和“差别”的缩小要坚持社会主义国家道德,发扬仁爱精神,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和优质资源援助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扶持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援藏”、“援疆”、“扶贫”、支持革命老区等政策和举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促进了西部的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地区的崛起、贫困地区的逐步致富等等,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快速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国家还将采取一系列的援助、扶贫举措,切实解决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和贫困对象的温饱问题,真正实现平衡发展和共富、共享。这是体现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之“大爱”精神的国家道德的集中展示。

其实,“差异”和“差别”的存在,客观上影响甚至阻碍发达地区的可能的更好的发展,而国家援助、扶贫战略的实施,则会出现互利互赢、共富共享的崭新局面。援助、扶贫战略,一方面加强了发达地区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了发达地区的发展观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同时也促进了发达地区资源的更具社会主义德性意味的利用和投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援助、扶贫更注重援志、扶志和技术与理念的培育,因此,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他们在与发达和富裕地区不断缩小发展差距的同时,“内生动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人力资源的总体品质也在不断加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改造和利用的水准也在全面提高。诸如他们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习近平与2012年12月29、3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真正发挥自身比较好的资源优势。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发展了,客观上又将影响发达和富裕地区的发展理念的进一步科学化。这既实现了发达与不发达、贫困与富裕差距的不断缩小,又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现时代社会主义仁爱精神和国家援助、扶贫战略所产生辉煌成就的真实写照。

三、平衡发展应该保障公平正义

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平衡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惟有公平正义才能推动平衡发展。“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第13页),唯此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发展的实惠,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平衡发展才有现实基础。但是,“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第95页),因此,“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96页)。其实,这既是平衡发展的经济道德、政治道德和社会道德要求,更是平衡发展的精神动力。

坚持公平正义促平衡发展,其一,应该在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第117页)。其二,应该在坚持公平正义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协调和减少各种矛盾,和谐一致促发展。“要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作性、可持续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力度,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204页)。唯此才能调动各方积极性,步调一致地去谋发展,促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已经充分说明,没有公平正义的地方和单位,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环境,也就没有平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的迟缓、不平衡甚至倒退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其三,公平正义促平衡发展,应该让每一个人有自由发挥个人能量的条件和空间,要让每一个人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人格和利益平等地交往和交流,真正让全体人民迸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为平衡发展夯实群众力量。其四,公平正义促平衡发展,制度是重要保证。“我们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第97页)。这就是说,制度本身就有一个公正与否、科学与否的问题,因此,平衡发展需要有制度保证,而且是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需要道德力量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即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促进“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全面、协调推进,道德是不可忽视且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其一,“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推进需要“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当然,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它要求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然而,“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目标的实现,需要文化力量、精神力量的支撑。因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程,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同时,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持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中来(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57、66页)。

其二,“五位一体”各领域的建设需要道德觉悟。第一,道德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真正的经济是内涵道德的经济。经济是人的经济,是社会生产劳动及其社会利益关系发生、发展的特殊存在方式,是人和人际关系或人际利益关系的本质的反映。因此,经济概念不是纯物质或物质活动概念,它必然内涵着经济主体及其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体现“应该”的逻辑关系和价值理念,即经济内涵着道德要素。离开了道德视角,经济不可能被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进一步说,道德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它在提升劳动者道德境界中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强劳动产品质量、实现最好经济效益;同时,它将协调经济活动各要素关系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平衡与公平公正实现中促进经济合力的形成,推动经济建设的既好又快的发展。第二,道德是民主政治建设之基础。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是最根本的政治道德或道德政治。“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民主政治建设说到底就是以民为本、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一个典型的道德命题。为此,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摆正干部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要弄清权与法的关系问题,要真正认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等,这就是“为官”的基本道德理念问题。干部要做好榜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同时,有德性的干部一定要倾听老百姓的心声,“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41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三,道德是文化建设之灵魂。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即为人化,是对人和人际关系不同视角的解读。因此,就人文视角来看,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文化核心或核心文化都是该领域的特殊的主体以及主体与主体关系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现。所以,道德是人文社会科学之核心和基础理念。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忽视甚至离开了道德,任何一门学科将是不完备、不完美的学科。同时,道德也是先进物质文化之核心精神,没有道德内涵的物质文化,就像人没有“灵魂”,终究将是质量低下的物质或物品。因此,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支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只有坚持崇高文化价值取向,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静化人们的心灵,才能不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四,道德是建设和谐社会之本。和谐社会实质是道德化的社会。道德化的社会,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生态性社会。强调社会的生态性,也就是社会要处在一种合理的状态下。实现这社会状态,要靠道德理念和道德境界。首先,建设和谐社会,人自身必须和谐,只有人人自身和谐了,才谈得上社会和谐,这就要求每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要全面发展,即思想进步、心理平和、情绪稳定、身体健康等,而这一切取决于人的道德境界。同时,社会和谐了,才能促进和帮助每一个个人实现自身的和谐。所以和谐社会的道德理念非常重要,关系的和谐与人自身的和谐非常重要。说到底,道德觉悟直接决定社会和谐程度。其次,和谐社会是不断解决社会矛盾中的和谐。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要以道德为依据,要有道德手段。再次,和谐社会建设依赖和谐的社会制度。一

王小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利益道德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