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華簡(叁)》札記二則

2016-02-02 17:19謝明文
简帛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部研究

謝明文

讀《清華簡(叁)》札記二則

謝明文

一、釋《良臣》中的“侖”字

《清華簡(叁)·良臣》6~7號簡記載了齊桓公的幾位臣子:

齊 (桓)公又(有)△寺(夷) (吾),又(有) /宛(賓)須亡,又(有) (隰)朋。

《郭店簡·老子甲》:“天地之間,其猶 (橐) 歟?”劉信芳先生説:“ 字从竹,雚省聲,‘雚’从吅聲。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前道》133行下:‘道有原而無端,用者實,弗用者雚。’簡文‘ ’應讀如‘管’(古音同在文部見紐)。古冶煉鼓風之橐(風箱),以牛皮爲之,内置竹管以送風,‘ ’即送風之竹管。其字帛書、王本均作‘籥’……是鼓風之竹管或稱‘ ’,或稱‘籥’,所指則一。”②劉信芳:《荆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藝文印書館1999年,第28頁。廖名春先生從劉説,並説:“楚簡‘ ’當爲元部字,上文‘ (間)’亦爲元部字,如爲‘籥’,則爲藥部字,與上文不押韻。因此,故書當作‘ ’。”③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40頁。

李鋭先生根據《良臣》“管夷吾”作“△寺 ”的異文説:“現在由清華簡可知管、龠爲同義换讀,則郭店簡與今本並無差别。唯從廖先生所説押韻考慮,似最初當作橐管,大概在楚地流傳而變爲橐籥。”①李鋭:《讀清華簡3札記(一)》,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www.c o n f u c i u s 2000.c o m)2013年1月4日。

孟蓬生先生從整理者釋“△”爲“龠”的意見,但認爲“龠”、“管”是通轉關係。②張惟捷《説殷卜辭中的“縣”(梟)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ww.g w z.f u d a n.e d u.c n 2013年5月16日)一文後面第3樓的評論(2013年6月12日)。此蒙蘇建洲先生提示,謹致謝忱。劉剛先生根據楚文字中“雚”形的上部和“龠”形上部往往寫得很相似,又把上引《郭店簡·老子》“ ”(引者按,劉文原作“雚”)字作爲“籥”字之譌的例子來論證“△”是“雚”字之譌,讀爲“管”。③劉剛:《晉系文字的範圍及内部差異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13年,第223頁。此蒙蘇建洲先生提示,謹致謝忱。

整理者認爲“△寺 ”即“管夷吾”這無疑是對的,但把“△”釋作“龠”且認爲是“管”字之誤則是我們不同意的。我們贊成上引郭店簡《老子》“ ”應從讀“管”之説,它與異文“籥”應是同義關係,而非同義换讀的關係,即它在簡文中當如廖先生所説是元部字,與“間”押韻,並不能换讀爲藥部字“籥”。“管”、“籥”雖然在很多義項上都比較相近,但在表示人名這一類特殊的專名時,它們之間恐怕很難構成同義的異文關係,更不可能是同義换讀。“龠”、“管”古音並不近,通轉之説亦恐難信從。楚文字中“雚”形上部雖然和“龠”形上部往往寫得很相似,但下部差别明顯,而且目前公布的先秦古文字資料中還找不到兩者譌混確定無疑的例子,所以認爲“△”是“雚”字之譌讀爲“管”的意見亦十分可疑。

從字形上看,△雖然與“龠”寫法相同,但我們認爲它在簡文中應釋作“侖”。

從以上所例衆多材料可知,不管是作爲偏旁還是作爲獨體字,“侖”形都可以寫作“龠”形。④“龢”字,《合集》1240作“”,《合》30693作“”,所从“龠”旁作“侖”形,説明兩者確實形近易混。不過由於這兩例“龢”的資料時代較早,也有可能“龠”、“侖”兩字在較早階段曾有一段時間都用“”形來表示,後來兩者分化。即便事實如此,上引竹簡文字中“侖”寫作“龠”形恐怕不能看作是“侖”、“龠”曾經共用一形的遺迹,因爲上引“侖”寫作“龠”形的例子出現的時間都不太早,而且缺乏西周文字材料的相關證據。從目前資料看,上引“侖”寫作“龠”形的現象還是宜以“形近混用”來解釋。另漢代文字中亦偶見从“龠”之字而寫作从“侖”者,如“籥”作“”即其例(參看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293頁)。據此再結合簡文文義,我們認爲《良臣》“△”應該就是寫作“龠”形的“侖”字,簡文中讀作“管”。

侖,來母文部字,中古屬於合口三等。管,見母元部字,中古屬於合口一等。就聲母來説,來、見兩母有不少字關係密切。從諧聲例子來看,如柬是見母字,从之得聲的諫、揀是見母字,但練、煉、楝、湅、鍊等字則是來母字。从“侖”得聲的“綸巾”之“綸”即是見母字。從通假用例看,如卵是來母字,它可與見母字卝以及見母字鯤相通。⑤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15、690頁。蓮是來母字,它可與見母的蕳字相通。①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727頁。

就韻部而言,元、文兩部關係密切,常見兩者相通之例。如《國語·周語上》“纂修其續”之“纂”,《史記·周本紀》作“遵”,纂是元部字,遵是文部字。昆是文部字,古書中它常可與元部字相通。②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962頁。《周易·中孚》“有孚攣如”之“攣”,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作“論”。傳抄古文中字从侖聲作“睔”。③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2006年,上册第322頁。論、睔皆从侖聲,攣、皆爲元部字,這更是侖聲字與元部字相通之例。傳世古籍以及出土文獻中,雖然没有看到侖、管兩者直接相通之例,但是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關於它們間接相通的例子。如“官”聲字與“夗”聲字可通,④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721頁;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06頁。“夗”聲字與“熏”聲字可通,⑤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971頁。“熏”聲字與“侖”聲字可通。⑥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944頁。“官”聲字與“吅”聲字可通,⑦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738頁;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第806頁。“吅”聲字“昏”聲字可通,⑧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969—970頁。今本《緇衣》與郭店本、上博本《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緍”之“緍”相對應的字作“綸”。“官”聲字與“卝”聲字可通,⑨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720頁。“卝”聲字與“瞏”聲字可通, 瑏瑠“”、“睔”相通(參看前文)。由以上所論可知“侖”、“管”兩者當音近可通。

綜上所述,我們認爲《良臣》“△”應釋作“侖”而讀作“管”。

二、釋《周公之琴舞》中的“彝”字

東周金文中用作器名通稱的“彝”字作如下之形:

A:

B:

C:

D 1:

D 2:

D 3:

E:

F:

附記:拙文第一則《釋〈良臣〉中的“侖”字》承蒙蘇建洲先生審閲指正,並且提出修改意見,謹致謝忱。拙文第二則《釋〈周公之琴舞〉中的“彝”字》初稿曾署名無語,於2013年1月16日發表於簡帛網。此次發布稍作改動,主要觀點未變。

⑬瑏瑢黄傑:《再讀清華簡(叁)〈周公之琴舞〉筆記》,簡帛網(www.b s m.o r g.c n)2013年1月14日。

猜你喜欢
文部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秋日美景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日本和澳大利亚重新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
日本:推进免费幼儿教育
西藏当惹雍措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评价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