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2016-02-05 17:31姚镇伟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青少年

姚镇伟

浙江省浦江县委宣传部,浙江 浦江 322200



人本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姚镇伟

浙江省浦江县委宣传部,浙江浦江322200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时期,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青少年德育要提高其效率就必须进行教育变革。池田大作的人本教育思想是在日本的德育不断变革中总结出来的,他的人本教育思想贯穿于对人创造价值的重视,提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教育、平等民主的师生观,这些都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人本教育思想要注重素质教育,引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积极抵制德育功利主义的影响。

人本教育思想;德育;青少年;启示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时期,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青少年德育要提高其效率就必须进行教育变革。池田大作是世界著名的佛学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池田大作的人本教育思想是在日本的德育不断变革中总结出来的,他的人本教育思想贯穿于对人创造价值的重视,提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教育、平等民主的师生观,这些都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我国走出目前的道德困境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实现道德教育从灌输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转变

我国目前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还是把教师放在主导的位置,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主要是关注思想道德知识的输出和道德理念的灌输,极少关心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学生积极的道德内化,这就严重导致了目前我国道德教育效果很不明显,道德滑坡比较明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转变我国道德教育的模式迫在眉睫,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被提出来了。“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道德教育的本真价值就是培养道德情操、端正道德行为,表现了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内化和外化的双向过程。这一双向过程一方面是要讲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是要讲道德外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1]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这要求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要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动性的发挥,并且要改变教师以往死板式的教育方式,使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达到内心的认同。

同时要关注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学生是理性的个体,除了需要冷冰冰的知识外,主要还是需要情感方面的交流和认同,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多心理要素的相结合的全面道德教育。教师本身要有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性,全心身的投入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与学生之间实现情感上的交流和交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的良好道德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

青少年道德教育变成了就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被完全的忽视了。池田先生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并列,家庭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教育和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很自然的传给孩子,可以说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最完美的“人格教育”、“灵魂教育”,这就要求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使父母和教师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的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联系起来,父母积极的配合学校教育,共同的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和道德教育的氛围。

池田先生认为社会构成了教育的大环境,家庭是教育的基础环境而学校是教育的直接环境,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各自重要的作用,这三个环境是相互配合的,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而且学生除了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外就是与社会接触,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德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社会教育的积极配合。社会要努力创造与学校教育理念一致的社会环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真善美,使理念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实践和证明。我国要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完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规范社会环境,净化社会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善美的社会中生活,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同时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创造各种机会与社会相接触,丰富人生阅历,把课堂的道德理念带到社会中,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对现实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达到对所学的道德思想的理解和认同,自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样可以提高道德教育的认同感,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现实效果。

三、积极抵制德育功利主义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虽然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物质文明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也带来了“工具主义的张扬和价值理性的迷失”。工具理性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对德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德育呈现功利化的趋势。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决策者在制定德育目的和方针时优先考虑德育的经济功能。德育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发展,而德育的文化、育人功能以及德育对人自身的个性发展、精神需求的作用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2]这种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背离了本来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被极大的压抑了,道德教育被边缘化,德育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德育成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工具,受教育者失去了对德育追求的动力。道德教育也仅限于空洞的知识灌输,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现和价值、信仰的发展,导致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人格不健全,道德信仰和价值观的缺失。

要走出目前道德教育的困境,不仅要传授道德知识,更要使道德融入个体的生命之中,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信仰,重视完善人格的培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实现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和本真性。

[1]高益民等.和平与教育——池田大作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76.

[2]王丽荣,陈志兴.池田大作和谐教育观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8(4):74.

G40-06

A

1006-0049-(2016)18-0105-01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青少年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青少年发明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