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

2016-02-09 13:06高文君
知与行 2016年1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大学生

鲁 力,高文君

(1.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2.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论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

鲁力1,高文君2

(1.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2.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红色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升华。正是这种密切的联系,使得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红色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有资源功能、引导功能、活化功能、示范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离开红色文化的滋养,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红色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善用相关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外化于行,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践行活动。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深刻指出,青年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关系青年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高校学生群体都是青年人,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一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非凡。红色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样需要高校学生传承。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血肉联系,天然地有利于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联系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崭新文化形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都是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密切的联系,使得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2],广泛地汲取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将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熔于一炉,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集大成的特点。显然,红色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1.从国家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理念在红色文化里都有其根源。说到富强,我们不禁会想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不正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解除中国社会的发展障碍从而使中华民族步入国家富强的坦途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使命不正是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塑造一个富强的新中国吗?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与建设时期虽然面临的形势不同、具体任务不同、路线方针不同,归根结底不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吗?再说民主。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主有目共睹,“三三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廉洁、高效的政府,我们今天提倡民主的核心价值观不正是对这样一种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的赓续与弘扬吗?中国共产党人从立党之初就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再说文明。文明与野蛮是相对的。红色文化正是源于对于人类历史上不合理的人压迫人、人吃人野蛮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叛。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个文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野蛮的现象,而是实行高度的人道主义,实现了社会的高度文明发展。红军是文明的军队,反对虐待俘虏,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改变了旧式军阀的军队的野蛮、专断作风,从而获得人民爱戴。再说和谐。红军与广大人民群众军民的鱼水情,红军到过的地方就改变当地封建地主压迫农民的不和谐状况。红军内部实现了高度的大团结,上下级之间都非常融洽。我们今天讲和谐正是要回到解放前那种党和人民群众之间亲密无间的高度和谐。

2.从社会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理念在红色文化里也有其根源。说到自由,我们不由得想起苏维埃政府,“它不只是在法律的条文上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罢工等自由,而且用群众政权的力量取得印刷机关(报馆、印刷所等)、开会场所等。 在事实上保障劳动群众取得这些自由的物质基础”[3]。延安时期,有农妇埋怨赋税过重,骂党的领导人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反而说她是“敢讲真话的好人”。再说平等。延安时期,平等的空气非常浓厚,官兵同吃同住,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拿同样的工资,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官僚习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三三制原则”保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地位上的平等”[8]。延安时期,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精神都十分浓厚。正是作为延安平等精神的延续,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大大提升,民族区域自治大力推行。再说公正。刘青山、张子善身为党的高级干部犯了错误一样伏法。延安时期法治的推行为社会公正奠定了良好基础。人们怀念过去的延安,因为那时候的延安代表了公正,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集团,没有特权阶级。再说法治。早在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就制定了《宪法大纲》《苏维埃组织法》《选举法》《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组织纲要》《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法制体系,并配备了较完备的司法体系。到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法治建设也相当成熟,法律体系相当完备,依法办案成效卓著。

3.从公民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理念在红色文化里也有其根源。先说爱国。红色文化从本性上说就是一种爱国文化。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前仆后继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1937年,面对民族危亡关头,共产党人不顾自身实力的悬殊,率先扛起抗日的大旗。为了共同抗日,在西安事变后,又是共产党人化干戈为玉帛、从中调停,从而挽救了国家民族的命运。再说敬业。红色文化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文化。正如马克思说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反而锻造了工人阶级的敬业精神。延安时期的工人、农民、党员干部都视自己的工作如天职,特殊的环境下不容许尸位素餐、游手好闲。再说诚信。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敢于表露自己的观点,正如《共产党宣言》里说的:“无产阶级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红军对待反动派是严酷的打击,不用隐瞒自己的意图,对待同志是开诚布公的。红军战士吃了老乡的粮食,要给老乡留下借条。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借条都给予兑现。最后说到友善。延安时期,革命同志之间如兄弟姐妹一般,人与人之间非常友善,这种革命同志之间的友善也是今天值得我们怀念和珍惜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文化的凝练与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红色文化的深厚土壤里,但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汲取了红色文化的精华而去其糟粕,它对充满革命与暴力色彩的红色文化进行提炼升华,它体现了红色文化的主流并将其扩大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共产党人精神的彰显,它展现了共产党人不懈奋斗、追求解放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红色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也就是将其精华从中分离出来予以继承。所谓红色文化的精华就是红色文化中最能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先进方向的那一部分内容,它具有时代性、永恒性、先进性等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红色文化的这一部分内容充分显示出来,彰显了红色文化的精华。红色文化是一种时代性极强的文化,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展示其多重面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其当代特色。红色文化是无产阶级文化,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的是红色文化中适应于“四个全面”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分。红色文化是一个发展的范畴,但是其中很多内容具有跨越历史时间和民族空间的永恒价值,这些内容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萃取并吸收,从而体现了红色文化的永恒部分。比如文明与和谐的治国理念是具有永恒价值的,不论是人类社会的哪一种形态都需要文明与和谐。

红色文化是一个整体,从整体来说,红色文化是先进的,但是其中某些部分已经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原有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代表了其中先进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在当前来说是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文化的本质最为集中的表现为其价值观。红色文化有其价值观的内核,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也就是对于红色文化的升华。所以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红色文化通过时代的转换与升华就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文化从一种偏向于共产党的党性文化,升华为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着红色文化从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先进文化。

二、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离开红色文化的滋养,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红色文化是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宝贵资源、文化滋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的形成与发挥。

(一)资源功能

所谓资源,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也就是一国或一定地区内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物质与精神共存的复合体,显然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红色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在人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被开发利用,这也就是其资源功能。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凝聚了诸多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在当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这是民族精神的指路灯,是理想家园的归宿地,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深厚的内容和丰富的源泉”[4]。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红色文化可以分为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和制度层面的红色文化。无论从哪一个层面看红色文化都是我们开展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通过革命时期的各种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创新精神,能够帮助高校学生陶冶高尚的情感,立志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既可以通过解放前共产党人艰苦的物质生活来教育高校学生进一步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也可以通过解放后我国各项事业的巨大进步来启发高校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制度层面的红色文化让高校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二)引导功能

所谓引导,根据词典的解释,是指通过行动帮助他人走出困境。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需要想办法使之走出困境。引导人们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走出困境的好方法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开展其培育工作的时间更短。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利用已有的条件,抓住高校学生的文化心理。一直以来红色文化教育都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高校学生中已经有较好的基础。通过红色文化来引导其培育有利于从文化的层面上将这一工作做得更扎实。红色文化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我们必须在这一根基之上开花结果,而不能脱离甚至抛弃自己的文化根脉。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苏联就因为其领导人妄图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而嫁接资产阶级文化,“使得苏共最终丧失了自身的先进性与人民性”[5]。苏共的一系列改革离开了社会主义文化土壤,其新的文化失去了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调控与引导作用,所以被弱化为非主流文化,最后导致苏联解体。我们要用红色文化引导高校学生自觉接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活化功能

所谓活化也就是激活,使之利于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提出不久,仅仅24个字、12个词,其内化人的作用还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扎根就必须使之鲜活起来。培育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生动感性,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 遍及大江南北, 存在形式多样, 非常易于开发。”[6]红色文化的丰富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多重色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接受。从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来说,有实物、有遗址,有书籍、音乐、美术、影视等资源并非常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在于正确地进行开发利用。仅仅就红色影视作品来说,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红色作品皆有,可以满足所有人观看红色影视的要求。如果不想宅在家里看电影,可以来一场红色旅游,参观革命遗址。想欣赏高雅艺术,可以观看红色话剧、红色音乐会。红色文化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过程异彩纷呈,超出人们的想象。有条件我们甚至可以开发红色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教育。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我们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变得灵活、生动、有趣,更有利于贴近高校学生的实际。

(四)示范功能

所谓示范,也就是做出榜样供人们学习。在方方面面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榜样、标杆。示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毛泽东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通过不断地树立榜样、树立标杆供人们学习,以求达到全面提高的目标。学习榜样是人们获得成功的一条捷径。从发展战略上来说,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是落后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想比较快速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树立榜样。红色文化在我国成功传播的先进经验可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例证。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新鲜事物。正如西方哲人所说,太阳底下没有完全新鲜的事物。作为整体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近几年提出的,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元素早就分散存在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办法,我们还在研究探索当中。但是对于红色文化的培育与践行,我们有着多年的历史和成熟的经验。这些历史的经验我们都可以借鉴来用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示范效应。我们可以借鉴培育红色文化的成功经验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人物的人格风范对于高校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共产党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全民族全社会都具有示范意义。

三、实现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对于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把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用红色文化来铸造高校学生的灵魂,就会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和传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

(一)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

1.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类专题讲座。高校里面的讲座很多,课程也很多,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也可以举办一些讲座。既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请社会成功人士来讲。例如,革命前辈的故事、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老红军和老党员为国增光的光荣事迹,都很受高校学生的欢迎,许多高校学生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革命英雄。如果能请这些红色名人现身说法,必然可以将红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2.在思政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可以在讲课中贯穿红色文化的内容,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众多的革命前辈的例子和光荣的革命历史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进行教学。体现红色文化的近现代史天然地适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讲授。只要教师愿意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很容易地在课堂上讲授关于红色文化的内容。

3.编写高校学生红色文化学习读本,推荐阅读红色书籍。把学习红色文化编写成高校学生读本,作为辅助材料,力求丰富多彩,贴近实际。可以介绍红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围绕着红色革命的奇闻逸事。可以介绍世界著名共产党人的奋斗事迹。此类书籍和资料种类繁多,可以推荐阅读。尤其是名人传记,这是最佳的红色文化读本,革命前辈活生生的事迹易于学习和模仿。通过革命前辈传记,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会有更亲切的感受,受到更大的感染。

(二)善用相关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1.善于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这些身边的资源开展教育。这不仅利于红色文化教育常规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边的革命榜样与革命精神的熏陶,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并不是在书本上,也不是在遥远的地方,而是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如江西各校善于利用区位优势和特点,与周边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共建活动,“建立若干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瞻仰”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趣味性、体验性[7]。

2.善于利用时间节点和仪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从心理学上说,人的发展有一些关键期,这样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而进行教育会取得更佳的效果。对高校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要善用时间节点。一个是高校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重要时间点,如开学、毕业、获奖这几个时间点进行教育就特别重要。再比如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如国庆、建军节等这些重要时间进行教育也会取得更佳效果。仪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通过仪式体现神圣感,获得新的意义。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也必须利用仪式教育。中小学通过升旗等仪式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高校学生培养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也要采用各种仪式,如入党宣誓仪式等。

3.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红色文化网站纷纷成立,要利用好这一资源进行网络红色文化教育。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不仅拓展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对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使他们养成自觉浏览红色网站、自觉学习红色文化的好习惯。网络红色文化资源不必为我所有却可以为我所用,不必个个高校都去建红色文化网站但各个高校却都可以利用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的宝库。

(三)外化于行,开展红色文化践行活动

1.为高校学生践行红色精神创造条件。红色精神教育要落到实处还必须开展各种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高校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鼓舞。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红色文化活动提供条件,给经费、给场地,解决开展活动的实际困难。

2.开展高校学生践行红色文化精神的实践活动。红色文化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不能停留在认知、认同和内化等层面,而必须进行外化、践行。践行红色文化精神要求帮助高校学生首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立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学习和生活中,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做红色文化践行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3.加强课外实践,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是由内向外把理论变为实践。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理论思考的层面上,要将其重点放在践行上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走进火热的现实生活,可以使高校学生体会红色文化更加真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凤云.依托沂蒙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3).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4,(4).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 1卷)[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 肖灵.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2013,(1).

[5] 李水弟,等.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6] 王中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中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7] 汪立夏.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 思想教育研究,2010,(7).

[8] 张均兵,方增泉. 略论延安平等精神[J]. 理论学刊,1997,(5).

〔责任编辑:崔家善〕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1-0011-05

[作者简介]鲁力(1987-),男,湖北咸宁人,助理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2JDSZ K001)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