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铭藏书题记拾遗*

2016-02-12 13:11谢冬荣郭建平国家图书馆北京00034东南大学江苏南京89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1期
关键词:咸丰同治尚书

谢冬荣 郭建平(. 国家图书馆 北京 00034)(. 东南大学 江苏南京 89)

·悦读人生·

李慈铭藏书题记拾遗*

谢冬荣1郭建平2
(1. 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34)
(2. 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1189)

李慈铭是晚清著名学者、藏书家,其在藏书中所作的批校题跋向为学界所关注。现从国家图书馆藏书中辑录八则未见揭示的李氏藏书题记,略加注释,以供研究者参考。

李慈铭;藏书;题记

尚书后案三十卷后辨一卷(清)王鸣盛撰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刻后印本。八册。十四行,三十字,小字双行四十五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索书号:普通古籍1213。目录后有李氏题记:

引书目录后又有李氏的题记:

慈幼爱诵《诗》及《左传》,独苦《尚书》难读,不甚致力。至十五岁始受蔡《传》于先君子。先君子训之曰,蔡《传》多疏陋,顾取便初学,孔《注》亦伪本,他日欲治此经者,惟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孙渊如《今古文注疏》②及王礼堂《尚书后案》乎。慈谨志之。逾二岁,先子弃养。慈检遗箧,得所谓三书者,皆断烂,朱墨漫漶,盖先子二十年披诵于此矣。恐伤手泽,谨缄而藏。至二十六岁,颇思为史学。以《尚书》为史之祖,导源滥觞,宜首从事。更购三书不可得。至岁丁巳,始得孙氏书。岁戊午,于武林得阎氏书。今己未得此书于京师,慈年三十一矣。家学坠地,孤露无状,经史之业,终废尘事。展念先教,对之泫然。咸丰九年冬末,会稽李慈铭莼客书于春明宣南寓舍。

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一字礼堂,号西庄,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曾官礼部侍郎、光禄寺卿等职。王鸣盛是乾嘉时期经史大家,著有《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蛾术编》等。

题记言此书的购买时间是咸丰九年(己未)十二月,未言具体日期。核诸《越缦堂日记》,应为二十四日:“偕叔云(周星誉)、卣芗(黄体立)小游琉璃厂肆,买得王凤喈光禄《尚书后案》……”③《尚书后案》乾隆四十五年初刻本的书名页作“礼堂藏版”。这部题记本作“颐志堂藏版”,应为后印之本。

题记中提到“至二十六岁,颇思为史学”,此涉及李慈铭治学起始时间,现略加辨证。李慈铭究竟从何时开始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呢?他曾言道:“及二十五以后,更喜治经,为汉学”④。二十五岁约在咸丰三年。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四日《日记》载:“而自乙卯迄今六年,喜研经学,虽苦健忘,而经籍光华益人非浅”⑤。乙卯为咸丰五年。李慈铭还有一说:“予自壬戌以后,颇喜经学,罕事文章。”⑥壬戌为同治元年。综上数种说法,笔者以为同治元年说更为确切,因为咸丰九年北上京师之前,李慈铭一直热心举业,无暇学术;即便有,也仅是初研经史之书。咸丰末、同治初年困顿京师之时,李慈铭方才认真研读经史之书,开始治学之路。同治初年他在给友人孙子九的信中说:“弟自与二竖绝,渐觉道义稍充,学问稍实。三年以来,专研汉唐之古义,沉酣子史之醰旨”⑦。李慈铭与周星誉、星诒兄弟断绝关系即在同治元年。

尚书考辨四卷(清)宋鉴撰 清嘉庆四年(1799)安邑宋氏刻本。四册。十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双鱼尾。索书号:普通古籍1941。孙星衍《序》后有李慈铭题记:

辛未正月上旬,北行戒期,及门孙生星华⑧持此为赠。其书多据阎氏《疏证》之谊而申释之,推抉情伪,可谓详尽。惟读书不多,又不能深信汉儒,故于马、班、许、郑⑨诸大师之说尚时有抵牾。较之后来江、王⑩诸家,谊据坚深一无出入者,优绌顿判。孙氏称其简核过潜邱,盖亦誉之少过矣。其书颇多误字,暇当为之是正。是月十九日,李慈铭伯书于杭州寓楼。

宋鉴(1727—1790)字元衡,号半塘,山西安邑(今运城)人,乾隆九年举人,十三年进士,曾任常山、鄞县知县、南雄通判等职,著有《尚书考辨》。光绪《安邑县续志》卷四有传。《国朝汉学师承记》将之附于阎若璩之后,认为他“传潜邱之学”,又“半塘湛深经术,尤精小学,以潜邱《古文尚书疏证》文词曼衍而不尔雅,重辑《尚书考辨》四卷”[11]。孙星衍在《序》中言道:“宋君生与阎君若璩同里同时,而书之简核过之。”

《越缦堂日记》同治十年正月初十日载:“得孙生子宜书,以安邑宋氏鉴《尚书考辨》一部为赠,作书复谢。”[12]

经义杂记三十卷叙录一卷(清)臧琳撰;(清)臧庸辑叙录 清嘉庆四年(1799)武进臧氏刻本。八册。十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索书号:普通古籍1056。书衣上有李氏题记:

辛酉夏六月,昆山张君星鉴[13]为购于京师厂肆。会稽后学李慈铭书首。

阮元《刻〈经义杂记〉题辞》后又有李氏题记:

此书考证精博,探原许、郑,能得其要。国朝为汉学者,先生其若敖蚡冒也。同时,阎百诗、顾亭林两君子虽博辨过之,而细密皆有所未逮,诚儒林之眉目矣。自仪征阮太傅刻入学海堂《皇清经解》,名始大著。名山之业出之自有其时欤。咸丰辛酉,寓居京师,购此于厂肆。时贫甚壁立,方命苍头卷絮被质钱,得京票子十五千,遂以付书直云。会稽李慈铭识于越缦堂。

臧琳(1650—1713),字玉林,江苏武进(今常州武进区)人,诸生,“博综经史百氏之书,教人先以《尔雅》、许氏《说文解字》”,为学主张“不识字,何以读书;不通训诂,何以明经”[14],著有《经义杂记》。

据《越缦堂日记》记载,咸丰十一年三月初九日,李慈铭从张星鉴处借得一部《经义杂记》,阅后写有读书札记,盛赞“其书精核训诂文字之学,国朝汉学实开其先”[15];随后三月十四日、四月初四日都有阅读该书的记载;六月初三日,李慈铭用典当棉被的钱从张星鉴手中另外购买了一部《经义杂记》,即是上述的题记本。

皇朝谥法考五卷续编一卷(清)鲍康辑 清同治刻本。一册。十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索书号:善本03640。李慈铭曾先后两次对此书进行校补,并各写有题记,一次是光绪十一年:

右同治四年至今,王、贝勒、文武诸臣共得谥者二百四十四人。编录竟,其间官爵考覈必详,其特谥者皆记所由,似较鲍氏为有条理。后有得者当续录之。光绪十一年三月九日,李慈铭记。

另一次是光绪十八年:

右自光绪十一年后至今得谥者凡三十七人,咸丰、同治两朝满汉至尚书者无不得谥。近岁,自礼部尚书宗室延煦不予谥,以后如兵部尚书志和、吏部尚书锡珍、礼部尚书宗室奎润、江宁将军、前兵部尚书宗室瑞联皆沿其例。汉尚书惟户部尚书董恂以先奉特旨开缺亦不予谥。满刑部尚书嵩申以兼内务府大臣独得谥文恪。于是易名之典加严矣。光绪十有八年岁在壬辰七月二十九日,慈铭病中再记。

鲍康(1810—1878),字子年,号阜侯,安徽歙县人[16]。潘世恩《易名录》仅载文臣,王、贝勒及武臣之谥未记载。鉴于此,鲍康予以补辑录,编成是书。《皇朝谥法考》谥号的编排不以时代顺序,而以《清会典·谥法》的次序为准。该书成于同治三年,收录1518人;初续于五年,增至1564人;再补于八年,增至1628人。其后徐士銮、翁曾源、王鹏运、薛浚皆有增补。《皇朝谥法考》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清人的谥号,是研究清代谥法的重要资料。

李慈铭十分注重谥法研究。光绪二年(1876),他在回忆自己研究谥法的过程时谈到:“予尝谓谥者史之大事,自十岁读《左传》,即喜考古人谥,辑自周至明为一小册,出入袖揣之。今老矣,犹惓惓不置,而历史纪载率多疏略,国朝诸儒惟全氏祖望、钱氏大昕皆究极此事,与予有同心耳。”[17]他在这方面的著作有《明臣谥录》《皇朝追赐明臣谥录》《国朝王公贝勒贝子将军谥》《国朝文臣谥录》《国朝武臣谥录》,皆以稿本传世。

《越缦堂日记》光绪十一年三月九日未言校补此书题记之事,而光绪十八年七月仅记至初五日。这两条题记不仅可见李慈铭的谥法研究,也可补其日记之缺。

列仙酒牌一卷(清)任熊绘 清咸丰四年(1854)萧山蔡照初刻本。一册。索书号:普通古籍20010。前有友人曹峋、族叔任淇序,后有蔡照初跋语。李氏题记写于书衣,云:

此咸丰癸丑渭长布衣寄予者也。渭长未尝学问,而所画精绝,得古人法度。此本取景缋神俱奇逸,有烟霞气。较所作《越先贤像》[18]以意为之而尽失法度者为远胜,盖彼有典型,此宜游戏也。僧喜[19]收去,久为题签付之。

酒牌,又称叶子,是我国古代文人饮酒助兴的游戏之物。酒牌类版画,举其著者有万历明佚名作《酣酣斋酒牌》、明末陈洪绶《博古叶子》《水浒叶子》。清人任熊所绘《列仙酒牌》可与媲美。

任熊(1823—1857),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晚清著名画家,系“上海画派”创始人。所作画中,以《列仙酒牌》《剑侠传》《于越先贤像传赞》《高士传》四种最为有名。《列仙酒牌》成书最早,咸丰三年绘成,四年刻竣。全书共收录四十八位仙人图像,人物图像绘制精细,惟妙惟肖;每一幅图像配以赞语,简短精辟。

任熊与李慈铭相差不到十岁。咸丰年间,任熊在画坛已小有名气,李慈铭尚专心举业。两人的籍贯一为萧山、一为会稽,虽然毗邻,但是两人的交往似乎并不紧密。李慈铭咸丰七年十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写道:“闻萧山画士任渭长熊数日前病殁,叹惜久之。渭长年始三十,画法直逼陈老莲,芝村兄弟极推重之,与余未一面,得所画者绝少。尝见其画越中八十贤人像及列仙酒牌,古艳横逸,衣冠器物皆有证据,须发缕缕可指数,真奇笔也。余以贫故,乏买画资,又以迟其年,则所业益进,未之急也。”[20]如此看来,两人素未谋面,因为周星誉兄弟(家住芝村)的关系而相互知晓。

对于《于越先贤像传赞》任熊绘画的评价,李慈铭在光绪五年(1879)上海点石斋石印本《于越先贤像传赞》(索书号:普通古籍123762)的题记中认为:“惟熊画颇入神,故世人喜传之。惜稗贩不学,所绘每舍其大者而取其小事”。

刘子全书遗编二十四卷卷首一卷(明)刘宗周撰,清沈复粲编 清道光三十年(1850)山阴王元镐等刻本。八册。十二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索书号:普通古籍14390。杜春生《〈刘子全书遗编〉钞述》后有李氏题记:

忠介一代完人,其文如日星河岳,虽只字片言皆足宝贵,本不当以工拙论。此编所收疏、揭、书牍多危言至论,警发人心;谱序、家传诸作皆质实不浮,足为世法。《三统考》《兵饷议》尤足见其学识之大。所褒纂如《阳明传信录》,救弊补偏,干城王学为吾越道统所系。《中兴金鉴录》虽出门人分纂,而忠介尽心君国慺慺之诚亦可概见。沈氏搜孴奇零,不遗余力,其功自不可泯。惟学陋识闇,不知别择,如书牍中与族弟、与祝开美等往往琐事连篇,随笔酬答。其序、记、诗歌多摭拾董氏删弃之余,亦半不足存。昔沈清玉氏[21]尝谓刘子虽于阳明时有救正,要未尝拘守紫阳家法,其后遗稿多被伯绳、子志父子[22]窜改以附时局;又讥越中之刻《五子连珠》,可谓巷无居人。霞西盖未知此意,且校勘甚疏,讹夺迭见。其卷九内传第八叶后误刻入忠介族人所撰传数篇,亦不检甚矣。李慈铭识。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人称蕺山先生,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曾官太仆少卿、京兆尹、工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等职,明亡后,绝食而死。刘宗周是明末著名的儒学大家,治学以“慎独”为宗,所创蕺山学派影响深远,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皆为此派传人。

道光三十年以前,宗周文集主要有两种:一为《刘蕺山先生集》二十四卷卷首一卷,清乾隆十八年证人堂刻本,《四库全书》据此收录。不过馆臣以其前七卷为《人谱》《学言》诸书,仅摘录其后奏疏等十七卷。二为《刘子全书》四十卷卷首一卷,清董瑒编,清道光四至十五年萧山王宗炎等刻本。

李慈铭读刘宗周文集主要集中在同治八年,其时李氏正里居在家。《越缦堂日记》同治八年二月十七日记:“夜阅《刘子全书》,董瑒无休所编[23],二十五日、二十七日再读”[24]。五月十五日,李慈铭从味经堂赊得《刘子全书遗编》一帙,第二日便展卷阅读,写有长篇读书记[25]。从读书记中可知,李慈铭对刘宗周颇为推崇,赞赏为“有明第一流人”“道学中之第一流人”。

李氏日记所载《刘子全书遗编》读书记的要点与此篇题记基本一致,如评论沈复粲辑录之误、与祝开美书琐碎无价值等,但是文字多有不同,而且也没有提及沈清玉之语。这或可说明题记文字多是随感而发,写入日记时又加润色、增补。同时又可证这篇题记的撰写时间应该就在此时。

祁忠惠公遗集十卷补编一卷(明)祁彪佳撰;清杜煦、杜春生编辑 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二十二年增刻本。四册。十二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索书号:普通古籍23672。书衣有李慈铭墨笔题记,云:

家藏旧有是集,经乱不存。在都时得一初印本,为吴梅梁侍郎[26]旧物。昔年将出都,潘伯寅侍郎[27]来别,属至南中购《刘子全书》及是集。予即举所购吴氏物赠之。去年至武林,阅市,见有此数部,而皆阙其附编《锦囊集》等一册。今年冬,始以钱六百文买得一以归越中。刻版已毁,印本亦甚难得,当续觅所缺者补完之。时同治戊辰十月,外七世孙李慈铭谨识。

祁彪佳(1602—1645),字弘吉,浙江山阴人,天启二年进士,曾官兴化府推官、大理寺丞、右佥都御史等职。弘光元年杭州城破,祁彪佳自沉殉国。明谥忠敏,清追谥忠惠。

李慈铭早在咸丰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即已读《祁忠惠公遗集》:“夜阅《祁忠惠公集》中《越郡园名记》”[28]。题记中所言“家藏旧有是集,经乱不存”或即指这部书。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五日,“晚复阅肆,买得《祁忠惠公集》一部,捧归喜甚,即系一跋”。这部《祁忠惠公集》当是题记中的吴杰旧物,后赠与潘祖荫。同治七年十月二十七日,“以钱六百文购得《祁忠惠公集》一部”[29],是为上述题记本。

据李慈铭光绪六年《会试朱卷》前的履历记载,其五世祖李杜娶妻祁氏,为祁彪佳曾孙女㉚,故而李慈铭自称为祁彪佳的“外七世孙”。

儆居集五种(清)黄式三撰 清光绪刻儆居遗书本。四册。九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索书号:普通古籍8686。内编总目后有李氏题记,云:

先生之学,实事求是,于汉、宋诸儒之书皆能心知其意,择善固执,绝无偏徇。于近代钱、江、戴、段诸大经师皆深造有得,非同依附汉学者略諁琐碎、自托训诂而昧大义。其《史说》及《读通考》诸篇亦能通达治体,一禀经法,远非空言迂大、不识事变者比也。文笔醇实谨严,无意求工,而朴老自不可及。然其平生闇然不章,道光、咸丰之间吴越之士无有识其姓名者,可叹也。光绪丁丑,令嗣元同同年以此见寄。冬夜遍读一过。丙戌十二月望夜,严寒尤凛,附识数语,慈铭。

黄以周识语后又有李氏题记:

丁丑十月元同同年自武林寄赠。李伯识于京师。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浙江定海人,为学“博综群经,尤长三礼,谨守郑学而兼尊朱子”,著有《论语后案》等。其子黄以周(1828—1899),字元同,号儆季,能绍承家学,著有《礼书通故》等。黄氏父子是晚清经学大家。徐世昌《清儒学案》单列“儆居学案”,附黄以周、黄以恭等十余人,并且认为“东南称经师者,必曰黄氏”㉛。

李慈铭与黄式三未见有交往,与黄以周交游甚密。同治六年八月初六日,李慈铭从友人王棻处得见黄以周《儆居杂著》,认为“中多考据之作,实事求是,多前贤所未及”“浙东经生,盖无与比”[32]。十一月十日,黄以周拜访李慈铭于浙江书局,两人正式见面;十二日,李慈铭游览西湖后顺访黄以周于诂经精舍。此后,二人交往渐密,经常在一起讨论“礼”的问题。同治九年,二人同中浙江乡试,又有同年之谊。

光绪三年八月四日,黄以周将新刻其父《儆居集》一部四册寄赠李慈铭。此当即是上述题记本。十月初八日、初十日,李慈铭都写有读书札记,对黄式三的考证之学大加赞誉。光绪十一年(丙戌)正月和十二月,李慈铭又两次阅读该书,足见其对《儆居集》的重视。

注释:

① 关于李慈铭批校题跋的整理概况,可参见谢冬荣《越缦堂读书记整理叙略》(《文献》2004年第3期)。

② 阎百诗:即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孙渊如:即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

③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2册,第1116页。下引该书简称为《日记》,只注明册数和页码。

④《日记》,第17册,第12334页。

⑤《日记》,第2册,第1257页。

⑥《日记》,第5册,第3639页。

⑦(清)李慈铭著;刘再华校点:《越缦堂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下册,第1294页。

⑧ 孙星华:即孙咏裳,本名星华,字子宜,号憙荪,浙江会稽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咏裳是李慈铭友人孙廷璋之子。咸丰六年(1856),李慈铭馆于孙家,教廷璋中表两人及子侄两人,其中即有孙咏裳。后又向李慈铭请教制艺之法。

⑨ 马、班、许、郑指马融、班固、许慎、郑玄。

⑩ 江、王指江声、王引之。

[11](清)江藩著、钟哲整理:《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页。

[12]《日记》,第7册,第4907页。

[13] 张君星鉴:即张星鉴(1819-1877),字问月,一字纬余,号南鸿,江苏昆山人。诸生,曾参四川学政李德仪、湖北学政洪钧、安徽学政费延釐诸人之幕。问学于段玉裁弟子长洲陈奂,力主汉学。

[14](清)江藩著、钟哲整理:《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页。

[15]《日记》,第3册,第1744页。

[16]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2页。

[17]《日记》,第10册,第6833页。

[18]《越先贤像》:当指《于越先贤像传赞》,(清)王龄辑,(清)任熊绘,刻于咸丰六年。

[19] 僧喜:李慈铭季弟之子,名孝璘,字僧喜,后过继给李慈铭。

[20]《日记》,第1册,第643-644页。

[21] 沈清玉:浙江会稽人,乾隆初举博学鸿儒。李慈铭《越缦堂文集》卷六有《书沈清玉先生<冰壶集>残本后五首》一篇。沈氏之语于此可见。

[22] 伯绳:刘宗周子刘汋字;子志:刘宗周次孙刘士林字。

[23]《日记》,第6册,第4319页。

[24]《越缦堂读书记》据二月二十五日《日记》“夜读《蕺山集》中诸表志”列目“刘蕺山集”(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81-982页),实误。据十七日所记,应为《刘子全书》。该书漏辑了十七日《刘子全书》的读书记;编排时,又将《刘子全书遗编》与《刘蕺山集》分开,隔以《瞿忠宣公集》。

[25]《日记》,第7册,第4550-4553页。

[26] 吴梅梁:即吴杰(1783-1836),字梅梁,浙江会稽人,嘉庆十九年进士,官至工部侍郎。

[27] 潘伯寅:即潘祖荫(1830-1890),号伯寅,江苏吴县人,咸丰二年进士,曾官户部侍郎。

[28]《日记》,第1册,第42页。

[29]《日记》,第6册,第4200页。

[30]顾廷龙:《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48册,第52页。

[31]徐世昌:《清儒学案》卷153,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3册,第793页。

[32]《日记》,第6册,第3840-3841页。

[1](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M].扬州:广陵书社,2004.

[2](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3](清)李慈铭.越缦堂诗文集[M].刘再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M].钟哲,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3.

The Collection of Eight Pieces of Notes Written by Li Ciming

Li Ciming is a famous scholar and bibliophile.The notes on the collections written by him have drawn the constant concern in academic circle.This paper collects eight pieces of notes of Li Ciming's books preserved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which are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and add annot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 researchers.

Li Ciming;collection;note

G256

A

*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序跋及题跋整理上的中国古代书画著录的版本及校勘研究”(项目编号:14BA012)的阶段性成果。

谢冬荣(1975-),男,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郭建平(1974-),女,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2016-03-21

猜你喜欢
咸丰同治尚书
咸丰帝:当庸人遇见大时代
谦虚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四水同治
中国官窑瓷器的最后辉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华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
咸丰:不惜身体爱美女
咸丰妙解写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