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研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模式研究*

2016-02-12 23:58许子媛燕山大学图书馆河北秦皇岛066004
图书馆建设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

许子媛(燕山大学图书馆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面向科研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模式研究*

许子媛(燕山大学图书馆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整体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因此,加强馆际合作、联合推进学科服务发展应引起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重视。面向科研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其合作方式可以分为同区域同学科联盟、跨区域同学科联盟、跨区域跨学科联盟;合作内容包含人力人才合作、科研咨询服务、科研数据服务、科研资源服务、科研教育服务;管理策略为合作理念是联盟管理的根本,组织形式是联盟管理的基础,组织沟通是联盟管理的纽带。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 联盟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学科服务诞生至今,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不断寻求学科服务内容与模式的创新发展,并向纵深发展。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基本是围绕院系教学和科研一线开展的。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整体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开展较早的实力馆已形成适合自己的服务模式且发展态势较好,而一些高校图书馆却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开展学科服务的情况不容乐观[1],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甚至无力开展学科服务[2]。这与欧美地区的高校图书馆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欧美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学科馆员制度,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为教学科研提供覆盖面广、全方位、多学科的支持服务,并且在推进学科服务发展过程中,还依托深层次、多维度、多馆之间的馆际合作来拓宽教学科研的支持服务层次[3]。因此,借鉴国外众多的学科服务经验,加强馆际合作、联合推进学科服务发展应该引起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重视。

1 图书馆联盟与学科服务

关于图书馆联盟与学科服务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是处于相互独立的研究状态。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近几年学科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模式创新、服务群体分析、嵌入式服务研究、学科馆员制度、国外学科服务介绍等内容;图书馆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联盟运行机制、联盟类型分析、区域联盟合作、联盟建设策略等内容。然而,图书馆联盟与学科服务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很少,如有学者提出地方高校图书馆基于区域图书馆联盟开展学科服务的设想,因地方高校图书馆受人力和文献资源限制难以独立开展学科服务而期待通过区域联盟来促进实现[2];还有学者提出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图书馆联盟环境下学科服务构思[4],把嵌入式学科服务引入图书馆联盟中,倡导建立联盟范围内的学科服务平台。但上述研究都未能给出联盟环境下学科服务的合作方式、合作内容,以及建立后的管理策略,这些问题可能将是未来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图书馆联盟作为一种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馆际合作组织形式,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学专家关注和认可,这种有效的组织合作形式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机制,将各种类型图书馆的技术、人力、财力、资源、服务进行优化整合,再与用户需求相结合,构成了信息时代的新联合[5]。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其为了顺应国内高校学科发展建设设立了专题项目,先后开展了五期学科馆员培训班[1],并设立了学科导航服务平台[6],在全国范围内依托联盟组织提供学科服务所需的一些条件。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联盟条件下是可以为联盟内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提供支撑的。

2 实现学科服务联盟的有利条件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正经历着从“走进来”到“走出去”再到“打成一片”的过程,学科馆员也经历着从为用户获取信息到提供信息的中介者再到参与到用户科研中的信息分析支持者的演变过程[7]。所以面对新形势下的学科服务,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前学科服务环境及联盟建设情况对构建学科服务联盟模式的有利条件。

2.1 学科服务环境: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协同共享

随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8]以来,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开展的各级各类科研陆续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研究模式,这一模式成为了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并迅速得到了科研机构与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同;同时,在一些省域范围内,针对区域全方位发展提出了“协同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发展圈、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旅游圈等,这一战略的提出是为了加强区域之间的资源协调、共同治理、经济共进,并逐步完善区域间协同联动,进而构建协同发展区域的共建共享平台。在“协同创新”模式和“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作为创新主体的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中介以及创新服务机构,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中,并突破封闭式的创新发展环境,向着以产学研紧密合作为支撑的开放式创新环境转变,逐步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的“协同共享”。基于上述新形势下的发展环境,学科服务势必要结合现有发展环境和已有服务经验,逐步调整服务策略,依托“协同共进”的大环境,重视馆际合作的协同发展,建立学科服务的“协同共享”平台。

2.2 图书馆联盟建设:运作平稳、保障支撑、管理规范

目前,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随着国家文化大繁荣建设的推进而迅速发展起来,各级各类图书馆间的合作与发展进入了高潮期,尤其是比较典型的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发展态势较好,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等,都已初步建立起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国家顶层设计的联盟管理组织实施紧密管理,在组织、人员、资金管理等保障方面较为完善,各成员馆参与积极性较高,在联盟体系下逐步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建,并凭借着联盟的诸多优势和功能,不断完善各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举措,使得联盟成员通过联盟的发展促进其自身的发展[9]。总体来看,联盟体制的构建有利有弊,但终究是利大于弊,因其联盟体制的优势已经得到一些行业的认可并逐渐在其他组织机构体系中推广应用[9]。

3 构建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联盟模式

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的目的是实现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专业的各级各类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学科资源,不以馆藏实力、发展水平来区分合作对象,而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根据本馆学科服务实际情况,在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合作方式,选择共建共享的合作内容,通过此种有效的馆际合作促进各馆学科服务发展。当前,学科服务内容主要是围绕科研进行支持服务,且比较受到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其中国外高校图书馆在科研支持服务方面起步较早、发展较好,且呈现出服务内容全面并不断扩展、服务方式灵活、富有创新意识、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等特点[10]。这一支持服务内容正在被逐步引入到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中,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提出的重点科研的全程支撑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大数据环境下专业资源发现系统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支持科研创新的IC2服务计划,东南大学图书馆为科研支撑服务进行的“量身定制”,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实践,等等。因此,面向科研的学科支持服务将会是今后学科服务发展的趋势。

3.1 学科服务联盟的合作方式

我国图书馆联盟合作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其合作方式多样、合作内容广泛,主要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合作内容,而学科服务联盟则只是图书馆联盟内的一种合作内容,属于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合作。因此,学科服务的性质与内容以及已有的学科联盟共享实践为本文提供了借鉴,即把区域划分和学科划分相结合,形成学科服务的单一联盟和混合联盟。

3.1.1 同区域同学科联盟

该联盟方式是以某一区域内已有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合作为基础进行学科服务联盟,针对某一或几个相同学科,各馆可分别进行选择性的合作,以学科进行分类组合,形成交叉合作关系,具体的学科服务建设内容可根据合作馆实际情况协商确定。其优势是同区域内馆际合作交流便捷,学科馆员间不会因为地域差异而沟通不便,并且同区域内政府支持学科发展的条件、政策相同,可以避免体制不同导致的合作不畅,并针对学科服务的有效成果进行分享;劣势是同区域内由于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较为趋同,在合作中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有限,甚至是学科服务可拓展空间较小。

3.1.2 跨区域同学科联盟

该联盟方式是以不同地域的同一特色专业进行的学科联盟,如以纺织类、军事类、音乐类、法律类、财经类等特色专业为主的院校图书馆,围绕特色学科进行合作,遵循整合相似、互为补充的原则进行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其优势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同类特色专业的学科资源,由于资源分类专业,学科服务针对性强,更能快速地促进该类学科的整体发展;劣势是不同系统管理下的多头领导归属,如果没有设定上层管理组织,馆际合作的协调会由于体制管理的原因而流于形式,再加之地域发展差异,会产生合作过程中的贡献与利益分享不均。

3.1.3 跨区域跨学科联盟

该联盟方式是学科服务的混合型联盟,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分享学科服务经验,让更多计划开展学科服务或希望提高学科服务水平的高校图书馆参与其中,并基于合作体以学科为方向进行自由选择合作。由于学科服务既跨区域又跨学科,所以联盟以整合各馆学科服务平台为基础,形成学科联合资源服务体系,联盟成员通过跨区域的共享域分享学科资源及服务经验。其优势是通过大范围整合、小范围联合的形式,促进各类学科的整体繁荣,借鉴实力馆的先进经验拓宽服务思路,提高学科服务资源的共享效率,进而推进本馆的学科服务体系建设;劣势是跨区域跨学科的联合在短期内交流成效可能明显,资源的大联合也可能更适合联盟整体的需求,而相对实力较弱的图书馆,其在起步条件比较低的情况下不一定适合此类形式的联盟,所以各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特定的合作方式。

3.2 学科服务联盟的合作内容

高校科研发展水平是衡量其学科建设实力的重要指标[11]。只有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才能使得各类学科向纵深发展并衍生出其他新兴学科,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当前的学科服务也紧跟着学科建设发展的步伐,向着支持学科科研能力发展而转变服务方式,不断丰富与完善学科服务内容,寻求学科服务卓有成效的创新性探索。因此,本文在科研要素基础上确定了如下学科服务联盟合作内容。

3.2.1 人力人才合作

人力人才合作主要分为学科馆员合作和科研人员合作。在学科馆员方面,各成员馆之间为了弥补学科馆员人力不足及素质水平不均的状况,可采取学科馆员间的人力互补、人才合用、顶岗交流等方式进行合作。在科研人员方面,一是学科馆员与科研人员的合作,通过实践操作与社交软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搜集科研人员的科研需求,提供适宜的科研服务,对服务情况进行经验总结后在联盟成员馆之间进行分享;二是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通过联盟间的馆际合作,汇聚各联盟成员院校的学科科研人员信息,建立社交型科研脸谱网[3],通过网站社区的推荐与发布,方便各学科科研人员为了科研或科研项目寻找合作伙伴。

3.2.2 科研咨询服务

科研咨询在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支持服务中处于基础地位,学科馆员为科研人员提供贯穿整个科研过程的咨询服务,而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也是从参考咨询服务起步的。因此,面对科研支持服务的协同发展大环境,实现科研咨询服务的联盟,首先要设立合作学科咨询馆员,并对学科咨询馆员的业务能力进行提升培训,因为科研咨询服务联盟后会由单向咨询拓展为多向咨询,即科研人员既可咨询本校学科馆员也可向联盟的合作学科咨询馆员咨询,科研人员的科研咨询渠道增多,更方便进行科研;其次要设立联合咨询平台,为学科服务联盟内的所有学科馆员创建学习交流与经验分享的联络平台。

3.2.3 科研数据服务

自国外图书馆2006年开启“学术图书馆在数字数据中作用的新合作关系”的讨论以来,各类图书馆开始重新定位其服务角色,并参与到面向科研的数据管理服务和科研数据共享建设中[12]。因此,科研数据服务联盟合作应建立科研数据合作管理平台,分别从数据组织与保存以及数据获取与分析着手,重点以科研数据库建设为主,科研人员自主上传科研数据,再由联盟设置的学科数据管理员代替科研人员对数据进行分类归整、质量把关、管理维护等。同时,联盟成员馆还必须注重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以便于发展没有相应数据仓储库的学科,由图书馆来完善学科科研数据库的建设,并通过联盟合作平台及协作工具为联盟体内其他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存储、访问及引用服务。

3.2.4 科研资源服务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科研人员对于科研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图书馆能为科研人员提供的主要是电子资源的整合服务。当前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支持服务不仅是提供馆内外的信息知识资源,而且还为科研人员提供其科研产出的传播服务,如学术出版、开放存取等。因此,在联盟合作条件下,科研资源服务首先是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各成员馆把馆内外科研资源按照学科分类进行加工整合,并结合常用的学科导航平台形成合作馆之间的资源对接,以便于各成员院校的科研人员快速获取;其次是借鉴国外图书馆科研成果传播服务经验,在联盟资源网站上提供各学科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分布、影响力及出版渠道,还要向科研用户宣传开放存取理念及相关政策,建立开放存取平台,为其提供开放存取出版与存储的途径。

3.2.5 科研教育服务

科研素养与道德是当前国内外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比较重视的一项基本准则,国外高校图书馆更是在对科研人员的素养与道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受我国近几年的科研剽窃事件影响,对科研人员素养与道德的要求日益加强。因此,在联盟合作范围内,必须要加强科研素养教育与道德教育,建立在线培训系统,并由各成员馆派出学科馆员担任科研教育学科馆员,通过在线教程培训和在线视频讲座进行科研技能教育内容分享。此外,各联盟成员馆可以根据本校或本地区制定的科研道德规范,进行科研道德基本概念介绍、科研剽窃行为的辨别与分析等内容的分享与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联盟科研道德教育的服务内容,为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提供规范。

3.3 学科服务联盟的管理策略

联盟管理一直是图书馆联盟运行的关键问题,由于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而运行不畅,往往使得联盟只是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联盟建立的初衷。本文倡导建立的区域范围的学科服务联盟,在性质上属于图书馆联盟的一种形式,但在本质上又是一种服务的馆际合作,以业务为合作基本,通过学科服务的各项业务内容来推进馆与馆之间的交流合作。所以,学科服务联盟的管理应以合作理念为根本,注重组织形式选择和组织沟通管理。

3.3.1 合作理念是联盟管理的根本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特别重视馆与馆之间的合作发展,他们把合作理念贯穿于学科服务发展之中,合作意识已远远大于竞争意识,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提效益,以合作获共赢[13]。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强调馆际合作,但却始终不能把合作理念发挥到位,总是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而有所保留。为了促使学科服务联盟的顺利运行,各馆必须要牢固树立合作共赢意识:一要强化各馆之间学科服务业务的合作深度,通过广泛的业务交流提高各馆学科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二要加强学科服务与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合作,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学科服务模式扩大高校学科服务在学科建设中的影响力;三要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主要以网络管理的形式加强科研人员间的联络及科研成果的共享与交流。

3.3.2 组织形式是联盟管理的基础

学科服务联盟作为一种图书馆联盟组织形式,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来加以维系、管理。从组织管理学来看,扁平化组织结构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失误,降低管理费用,扩大管理幅度。而学科服务联盟中的各成员馆均是独立的行政单位,在联盟合作中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级的领导关系,所以采用扁平化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各联盟成员馆之间的合作配合。同时,联盟人员组织模式也应对应地采取扁平化管理,从各馆分别抽调合适的管理人员和学科馆员就位于联盟的合作事项中,不论是作为管理层,还是实践操作层均能通过对学科服务工作的深入了解而提高对学科服务的重视。

3.3.3 组织沟通是联盟管理的纽带

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信息沟通是组织存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信息沟通是组织指挥、引导和控制其成员行为的有效条件[14]。笔者曾利用信息熵模型对图书馆联盟组织结构进行定量评价,发现基于业务合作的图书馆联盟馆际合作模式的信息确定性概率较高,且组织沟通的合作效率较好[14]。所以,以学科服务业务为合作基础的学科服务联盟在组织信息沟通方面具有一定管理优势,同时,学科服务联盟还要把组织内部和外部沟通有机整合,围绕联盟设定的既定目标,做好有效的信息传递,协调好组织内外部的各种关系,通过馆际合作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积极塑造联盟文化,为联盟实现组织目标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4 学科服务联盟的实施建议

从前述内容分析来看,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学科服务联盟是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顺利开展学科服务的,但鉴于我国已有的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境况,结合学科服务联盟是以业务合作为基础的特征,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学科服务联盟应从合作选择、合作支撑、合作保障方面考虑具体实施的影响因素。

4.1 联盟建立的合作伙伴选择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组成正确的团队,就预示着可能完成了80%的工作,这是很多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企业时的经验之谈”[15]。同样,实现学科服务联盟这一举措也可能是我国高校图书馆采取的一项业务合作上的风险尝试。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学科服务业务为合作内容的联盟,更应该注重合作伙伴的选择,为了减少合作阻力,最好选择已有的联盟组织内成员,因为现有的联盟组织在建立之初就确定了合作的共同目标及成员要求,各成员间已初步达成合作共识又彼此了解对方业务发展情况,所以有利于其他业务的进一步合作开展。如果选择非现有联盟成员为合作伙伴,各馆除需注意确定共同目标外,还要注重成员伙伴之间的互补性与包容性,其中,互补性利于业务经验的交流传递,包容性利于合作过程中矛盾的化解。因此,建立合适的合作团队,能为联盟合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坚实基础。

4.2 联盟平台的合作支撑

联盟合作支撑离不开联盟合作内容建设,而联盟合作内容建设又依赖于合作平台的搭建。为了准确、快速、有效地搭建学科服务联盟平台,各馆可依托现有的图书馆联盟平台和学科服务平台,借鉴其已构建的联盟共享域,主要围绕资源、技术与服务进行构建:在资源方面,以学科资源建设为主,围绕各高校的优势与特色学科开展资源挖掘与整合的共建共享建设;在技术方面,实现各项合作内容平台系统的共建,解决好各成员之间的系统接口整合、新技术设备应用、共享软件开发、系统培训维护等工作;在服务方面,从资源联合采购、资源联合编目、服务推广应用、数据更新维护等方面实现服务共享。同时,还要做好资源、技术、服务的合作交流,以便于一些学科服务发展水平较低的联盟成员快速通过联盟合作平台获得相关支持,从而加快学科服务联盟的整体发展。

4.3 联盟运行的合作保障

调查研究表明,“联盟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被认为是联盟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其中联盟组织领导、资金支持及人力资源占有相对优势[9]。可见,这三方面构成了联盟有效运行的主要保障。在组织领导方面,联盟成员馆应注重联盟的顶层组织设计,即由相关部门牵头组建上层组织,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加强联盟的组织权威性和影响力,以其号召力影响各高校参与的积极性;在资金经费方面,依托高校学科建设的配套资金,各馆可把下拨的专项资金用于学科服务联盟建设过程中,同时,联盟也可借鉴国外模式,寻求外部基金资助并适当地引入商业化运作[9],以便多渠道地获取经费支持来维持联盟的运转;在人力资源方面,通过学科服务联盟建设促进学科馆员资格认证体系和联盟实体岗位人员培训制度的建立,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馆员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各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交流互往,促进各类人员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各馆学科服务的整体水平。

5 结 语

综上所述,建立学科服务联盟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趋势,欧美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走在了前列,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应积极地行动起来,向其学习和借鉴经验,组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联盟,通过联盟成员馆的合作共同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努力实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

[1]初景利. 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2(4):1-4.

[2]师晓青. 基于区域联盟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 2012(5):91-93.

[3]朱 强, 张红扬, 刘素清, 等. 感受变革 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2):5-12,17.

[4]周 艳, 王晓睿, 于 冰. 图书馆联盟环境下学科服务构思:基于嵌入性理论的视角[J]. 新世纪图书馆, 2014(5):14-17.

[5]许子媛. 图书馆联盟信息共享:内容、模式与评价[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9):48-52.

[6]汪 琴, 杨守文, 安贺意,等. 学科导航门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CALIS学科导航库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8): 120-124.

[7]初景利. 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突破[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6):5-9.

[8]魏全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EB/OL]. [2015-08-20].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120/c40537-26061968.html.

[9]杜杏叶, 李亚峰, 李 贺,等. 我国图书馆联盟管理与运行机制现状调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5):37-45.

[10]鄂丽君, 蔡丽静. 国外大学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内容介绍及特点[J]. 图书馆杂志, 2015(1):82-86,42.

[11]周 艺, 梁 燕, 吴陆生,等. 高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9):93-95.

[12]傅天珍, 郑江平. 国外面向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共享探析[J]. 图书馆论坛, 2015(2):76-81.

[13]于 准, 于 静. 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特点与案例分析研究[J]. 情报杂志, 2015(3):192-195.

[14]许子媛. 基于业务合作的图书馆联盟馆际合作评价模型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4):85-90.

[15]如何选择合作伙伴[EB/OL]. [2015-08-26]. http://zhidao.baidu. com/question/552270683216167012.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Subject Service Allian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Oriente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Alliance mode

[Abstract]In China,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ubject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s uneve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interlibrary cooperation and jointly promoting subject service development should cause the attention of domestic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allian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oriente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its cooperation wa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ame regional and the same subject alliance, the trans regional and the same subject alliance, the trans regional and the trans subject alliance; the cooperation content includes human resources cooper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ulting service,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 service,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service,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service; management strategy is that cooperation ideology is the footstone for the allianc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form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i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is the link for allianc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201 4年燕山大学青年教师自主研究计划课题“面向科研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模式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SKB015。

[作者简介]

许子媛 女,1980年生,现工作于燕山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 收稿日期:2015-09-06 ]

猜你喜欢
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及策略研究
论新教育科研范式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基于SCIE和ESI的燃料电池Pt基核壳结构催化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