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阅读对构建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启示

2016-02-12 23:58蔡金燕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510830
图书馆建设 2016年2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蔡金燕 (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830)



社会化阅读对构建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启示

蔡金燕(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830)

[摘 要]社会化阅读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全新阅读模式,它强调阅读基于社交的分享体验属性,如分享、评论、传播,注重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并倡导用户共同生成内容。社会化阅读社区给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建设带来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形成读者规模、增加用户黏度;强调碎片化阅读;增强知识的分享;学科馆员应成为数字化图书馆阅读社区的联络员。

[关键词]社会化阅读 数字图书馆 阅读社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的出现,大众的阅读阵地已经从传统的图书馆建筑转移到网络、电脑和移动设备,阅读的对象由纸质资源转向网络电子资源。无论阅读场所、阅读载体如何改变,阅读的双重属性—— 个人独立的阅读体验和基于互动的分享体验始终没有改变。过去传统的阅读方式更偏向于个人独立阅读体验这一属性,互动分享体验以读书会、阅读沙龙、好书推荐、读书征文的形式实现,存在活动数量少、间隔周期长、影响范围小等不足。进入21 世纪后,随着数字化文本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基于互动和分享的社会化阅读日益成为一种备受读者青睐的阅读方式[1]。社会化阅读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组成有共同爱好的兴趣小组,可以进行阅读情感交流,可以将自己生成的内容供其他读者阅读。2010 年,美国率先推出社会化阅读应用程序Flipboard ,紧跟着国内也推出Zaker、鲜果、指阅等社会化阅读应用程序;豆瓣读书、无书网、无觅、书客等纷纷搭建平台,为读者提供交流和分享的网上空间;一些数字出版机构、图书情报机构也都纷纷利用社会化平台拓展移动阅读服务[2]。社会化阅读凭借其社会媒体分享互动的优势,吸引到越来越强大的读者队伍,其影响力远远赶超传统的图书馆。同时,用户体验也渗透到数字图书馆领域,如何获取、处理和利用用户信息,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用户体验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点。

1 社会化阅读简析

1.1 概念与特征

钟雄将社会化阅读等同于社交阅读,即指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的全新阅读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以书为核心、强调内容本身的阅读模式提出来的,其更加注重人基于阅读的社交,倡导共同创造( 用户生成内容)、共同传播和共同营利,在多方位的互动基础上( 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等)实现阅读价值的无限放大[3]。毕秋敏等人认为,社会化阅读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4]。

其实在社会化阅读之前,已经存在相关的概念,如数字阅读、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移动阅读等。直到2011年,社交网络出现并植入以上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平台,大众才开始广泛使用社会化阅读的概念。从概念可以发现,社会化阅读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阅读的内容是电子化、数字化的资源,并借助网络或移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2)内容提供方通过科学的算法筛选内容、挖掘信息、精准推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订阅的碎片化知识[5]。(3)相比个人独立阅读的属性,社会阅读行为强调阅读之后的分享、互动和传播,阅读与社交融为一体。(4)在分享、互动的过程中,读者本身就完成了以前由图书馆员来做的如好书推荐、图书书评等工作,基于读者角度的用户推荐或许比图书馆员的推荐更接地气。在分享过程中,由读者产生的内容成为其他读者的阅读材料,丰富了阅读的内容。社会化阅读社区提供的阅读产品(服务),一方面强调的是用户通过开放式的阅读平台来共享阅读信息并参与对话,实现基于志趣相投的好友之间的内容评价、分享和传播;另一方面,突出的是内容的聚合性,即通过与不同介质的内容提供商合作,聚合大量数字内容,同时以超强的联通性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实现跨媒体、跨平台的内容服务机制[6]。

1.2 类型

社会化阅读实现的思路是阅读平台和社交工具的融合,目前关于社会化阅读的类型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贾国柱从社会化阅读的含义和特征入手,认为基于网络的社会化阅读主要通过在线阅读社区和移动阅读工具两种形式实现[7]。对于在线阅读社区,单传花认为其“是一种以文本交流为主的网上阅读讨论组织,它以读书论坛、讨论组、聊天室、电子公告牌等形式展开”[8]。移动阅读工具指的是提供数字化阅读资源的阅读工具,既包括以Zaker、鲜果为代表的根据用户兴趣订阅不同信息的阅读工具,也包括以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为代表的提供自身资源的阅读工具[9]。Antonio等人在合著的Social Reading——Platforms,Applications,Clouds and Tags一书里,将社会化阅读分为离线阅读平台(Off-Line Reading Platforms)和在线阅读平台(On-Line Reading Platforms),在线阅读平台又可以分为网上书店绑定的平台和独立的第三方平台[10]。本文所讨论的社会化阅读是指融合有数字资源阅读和社交网络功能的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包括Zaker、鲜果等在内的内容聚合器,第二类是由网络运营商提供的阅读,如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第三类是嵌入社交网络里的阅读社区,如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QQ空间等社交网络社区中,由用户发布或者分享的好文章成为社会化阅读的内容。李武认为,这种社交网络的阅读是指好友分享的文章链接,而不是发表在社交网络里的简短描述,因为这些链接的文章是“具有一定篇幅的文本,阅读这些内容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行为”[11]。

1.3 优劣势分析

社会化阅读相对传统的纸质阅读、图书馆电子资源阅读有三个方面优势:首先,没有进入门槛。因为无论是阅读应用还是阅读社区面向的都是所有的网民,只要有阅读爱好和兴趣的人都可以成为阅读的一份子,这超越了传统的图书馆读者只限于拥有该馆使用权限的限制。其次,影响范围大。社会化阅读的读者来自五湖四海,注重的是分享和互动,读者之间大量交流,社会化阅读的影响范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后,社会化阅读的资源丰富多彩,内容更新快且及时,比传统的图书馆资源更接近读者的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张玖莉和赵静认为,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社会化阅读社区更加注重读者聚合、高效及互动的体验,读者可以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阅读,享受更为个性化的服务[12]。

社会化阅读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社会化阅读的资源多偏向资讯类和娱乐类,且资源同质化,缺乏供深度阅读的文献资源。对于电子图书、期刊等学术资源,大部分社会化阅读社区不能免费提供全文。其次,有些社会化阅读资源不够科学可靠,尤其是由读者产生的内容可能会引起偏见或者误导。最后,社会化阅读数据挖掘多用于阅读流程的前端即资源的获取环节中,而对阅读过程中其后环节的阅读行为缺乏挖掘,对可能遇到的问题缺乏专业的指导[12]。

2 图书馆阅读社区的现状

王海燕认为,“从创建网站和数字图书馆、引入电子书和电子阅读器到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使用独立APP,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已经参与到社会化阅读中。”[5]但是,目前图书馆的阅读社区建设参差不齐,更多的图书馆网站重图书馆对资源的组织分类,轻用户参与。陶利锋和霍雨欣选取了国内几个较权威的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 和高校图书馆( 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 进行访问发现,目前各大图书馆的主页还是以推荐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资源为主,读者书评大多被隐藏在具体某一本书的页面的角落中,鲜有人添加且不提供其他读者对书评回复的功能[13]。某些图书馆有专门的书评界面,但内容大多来自某报刊的荐书专栏或知名学者,与普通读者的关系甚微[13]。

2.1 OPAC提供星级评价、收藏、用户标签等服务

OPAC是基于纸质资源的网上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的最初形式,也是图书馆阅读社区最先形成的场所。正如陶利锋和霍雨欣调查的一样,基于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的阅读社区性能不高,有些图书馆只有“星级评价”和“我要收藏”两种简单的功能,由图书馆根据借阅量、收藏量、评价量进行图书推荐。有些图书馆设有评价功能,但是很少有读者参与,部分图书馆有链接到豆瓣、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评。中山大学的书目检索系统对检索结果设有标签功能,用户标签也成为其一个检索字段[13]。目前,还没有图书馆的OPAC系统设有分享和订阅功能。

2.2 电子数据库提供分享等服务

论文数据库使用最多的社交功能是分享功能,其中,维普分享的频道最多,包括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好友、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有道云笔记、邮件、鲜果、Facebook、Twitter等,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主要分享到各大微博和豆瓣网、人人网、开心网。超星公司拥有多个产品:超星图书、超星视频、读秀学术搜索、超星发现,每个产品独立提供分享社区。超星电子图书的阅读社区——超星读书(http://book.chaoxing.com/)采用了豆瓣形式,但因为用户度参与度不够高,导致评论很少。读秀社区(http://bbs.duxiu.com/)采用论坛的形式,设置了“我的图书馆”(http://mylib.duxiu.com/)和“专题图书馆”(http://zt.duxiu.com/)供读者收藏电子图书,在“我的图书馆”社区里,读者可以收藏资料、创建专题、上传文件、交友和共享,社区首页根据收藏的算法来推荐用户、图书和专题图书馆。国外的F P O数据库(h t t p :/ / w w w . freepatentsonline.com/)在提供专利检索的同时,设立社区,以博客形式让用户交流专利方面的知识。

2.3 移动图书馆提供数字资源阅读服务

当数字图书馆向移动图书馆转变,图书馆将数字化资源从桌面转移到了移动设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移动图书馆APP成为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阅读社区。大多数图书馆是在这些平台推送资讯和资源,但用户参与互动不够,如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设“云阅读”,提供环球时报、好书推荐、职场微阅读(句子精选)、杂志精选、热门图书、公开课等栏目,但是没有设置用户的互动分享。也有少数图书馆利用微信的社区功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发表意见、读书感悟的空间,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在“我要办理”栏目里设有“省图微社区”,不少读者可以在上面留下读书笔记。

3 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建设策略

相比社会化阅读社区,图书馆建设阅读社区存在优势。首先,图书馆提供的资源类型数量多、内容可靠与权威,知识发现系统具有内容聚合器的功能;其次,读者整体水平高,对于资源的需求相对集中;最后,图书馆拥有专业的图书馆员,他们有着丰富的读者服务经验。然而,目前图书馆的阅读社区尤其是数字化图书馆阅读社区差强人意,缺乏读者参与、读者分享,没有形成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性、互动性;读者在利用数字信息资源时遇到问题不能直接与馆员进行探讨。建立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可以在馆员与读者之间搭建桥梁,同时为读者提供发布、整合信息的平台,由读者自己发布信息,参与资源建设,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社会化阅读社区的建设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为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3.1 形成读者规模,增加用户黏度。

社会化阅读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读者规模庞大、资源被充分利用,它给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带来的启示就是:尽量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关注用户聚集的规模,以及增强用户访问社区的次数和黏性。徐媛认为,影响读者黏度的因素有用户需求、产品(服务)特征、用户体现等[6]。数字图书馆拥有大量优质的电子资源,用户比较稳定;但是目前未能形成统一的阅读平台,图书馆OPAC阅读平台、各个数据库的阅读平台和微信阅读平台都是独立的,导致用户分散。如果每个图书馆拥有一个统一阅读社区平台,无论用户从哪个资源入口进入,都转到同一个界面获取资源、参与评论分享、发布用户生成信息,这样用户就会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规模,无形中增加了用户黏度。就如豆瓣网一样,正是因为豆瓣是一个综合性的社区,融合了豆瓣电影、豆瓣读书、豆瓣音乐、豆瓣小组、豆瓣同城、豆瓣FM和豆瓣东西,才会拥有大规模的忠实粉丝和形成高黏性的用户群。在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里提供一站式的综合社区,读者可以在这里完成阅读图书、期刊、报纸,欣赏音乐、电影等一系列的体验,将能聚集更多的读者。重庆大学数字图书馆建立的读者门户系统提供“我的书斋”社区服务,在这里,读者可以查阅借阅情况,将研究文献共享,通过RSS订阅关注的信息,社区服务提供书评中心、藏书架、文档库的信息,还提供迷你博客,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数字化图书馆阅读社区。

3.2 强调碎片化阅读

社会化阅读社区是通过“知识碎片化”“合作社会化”“分享交流化”的形式,实现“花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更好的内容”的目的[14]。微信、微博、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快且影响力大,是因为其提供的多是独立的文章,是一种碎片化知识,更符合现代人繁忙、快速的生活节奏。同样,数字图书馆的阅读社区也应该借鉴知识碎片化的做法,参照社会化阅读社区的主题订阅,不仅能以电子书、期刊、报纸等为主题,还能以某个话题、某本电子书、某个章节、某篇论文、某部电影或是某个知识点等为节点,扩大优秀电子资源的传播受众和传播范围[15]。

3.3 增强知识的分享

随着社会化阅读社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评论、讨论、分享、收藏等方式参与阅读分享和内容创建。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从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数字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借鉴社会化阅读社区的成功经验,在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添加社交工具的各种功能,如转发、点赞、评论、分享等,增强用户数字化资源的参与度和体验性。据付永华介绍,目前数字图书阅读笔记分享有三种方式:①原文同享、定向分享;②分散分享、无差分享;③聚集分享、围源共享[16]。云笔记技术为实现数字化图书馆阅读笔记提供了借鉴:①云笔记的运营商转换为数字图书馆的维护单位;②云笔记中的阅读资源来自读者的搜索、好友的分享和数字图书馆资源站的推送;③云笔记的笔记功能、分享功能植入数字图书馆环境[16]。设想一下,读者使用云笔记从数据库中订阅某一专题的文章,利用笔记功能摘录文章内容、写下阅读感悟,然后通过平台分享出去,其他读者就可以阅读到读者生成的新内容,这样的阅读社区效果应该很不错。

3.4 学科馆员成为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联络员

兰小媛和潘卫认为,阅读社区可以成为学科馆员的新阵地,学科馆员也可以作为专栏作者对文章、图书进行点评、批注;同时,学科馆员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信息内容的质量控制,激励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17]。学科馆员可以组织、发起兴趣主题,将有共同兴趣的读者引导到一起进行学习交流;对于机器算法生成的主题小组,向他们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引导其阅读。除此之外,学科馆员还可以充当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络人,像亚马逊书店请名家对图书进行推荐、对名家进行访谈一样,邀请专家进驻阅读社区,通过专家专栏评论某篇文章、某本图书,让读者加入到兴趣小组中来;利用专家的知识,满足用户在虚拟社区中获取信息的需求,对共享信息进行评论,对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总而言之,数字图书馆应该借助各种技术,将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逐步深化到以用户为中心、以合作参与为手段、以网络知识社区为平台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阶段。未来的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可以说是学术界的SNS,在构建基于用户交互需求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服务模型中,从始至终都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和建设,注重用户的参与。

参考文献 :

[1]艾瑞咨询. 社会化阅读成为资讯获取主要手段[EB/OL].(2012-07-31)[2015-06-15]. http://www.iresearch.com.cn/view/178026. html.

[2]万 健, 张 云, 茆意宏.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交流行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4(17):31-35,71.

[3]钟 雄. 社会化阅读:阅读的未来[N].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05-12(6).

[4]毕秋敏, 曾志勇, 李 明. 移动阅读新模式:基于兴趣与社交的社会化阅读[J]. 出版发行研究, 2013(4):49-52

[5]王海燕. 我国社会化阅读研究综述[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 (3):44-46.

[6]徐 媛. 基于用户黏性的社会化阅读社区盈利模式分析[J]. 科技与出版, 2014(3):49-52.

[7]贾国柱. 基于社会化阅读特点的高校图书馆对策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19):6-8.

[8]单传花. 公共图书馆推进和引导网络阅读探析[J]. 黑龙江史志, 2012(3):52-53.

[9]尤翕然.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会化阅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新闻与影视艺术学院,2014:13.

[10]Antonio J, Alonso J, Gomez R, et al. Social Reading: Platforms, Applications, Clouds and Tags[M]. Oxford: Chandos Publishing Ltd, 2013:166.

[11]李 武. 青少年社会化阅读动机研究:以上海初高中生微信阅读为例[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6):115-128.

[12]张玖莉, 赵 静. 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MOOCs实现[J]. 图书馆, 2015(1):64-68,72.

[13]陶利锋, 霍雨欣. 豆瓣读书与图书馆虚拟阅读社区构建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146-150.

[14]无书网打造知识社交新模式[EB/OL]. [2015-06-18]. http://tech. sina.com.cn/roll/2012-08-20/12377524603.shtml.

[15]王慧 . 图书馆电子书阅读虚拟社区构建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22):40-43.

[16]付永华. 数字图书馆阅读笔记云分享系统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4(8):37-40.

[17]兰小媛, 潘 卫. 虚拟社区: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新阵地[J]. 图书馆建设, 2010(9):72-75.

Enlightenment of Social Rea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Library Reading Community

[Key words]Social reading; Digital library; Reading community

[Abstract]Social reading is a new reading mode which i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It emphasizes sharing experiences based on social interaction, with features of sharing, commenting and spreading.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reader, the reader and the author, and encourages user generated contents. The social reading community has brought four insigh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reading community: forming the scale of readers and increasing user stickiness, emphasizing fragmental reading, enhancing sharing of knowledge, subject librarians should take role of the liaison man of the digital library reading community.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蔡金燕 女,1984 年生,现工作于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馆员。

[ 收稿日期:2015-08-31 ]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研究
谈图书馆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论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
充电者的知识殿堂——数字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模式刍议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管理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刍议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及其防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