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016-02-13 04:30陈艳粉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

陈艳粉,项 敏

(1.台州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2.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基础部,浙江 杭州 311231)



应用型本科高校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陈艳粉1,项敏2

(1.台州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2.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基础部,浙江 杭州 311231)

摘要:培养本科应用型翻译人才,需要改革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主体要实现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教学内容应由相对集中走向多种分散,方法上可尝试由任务驱动替代“讲评练”,教学工具宜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效果需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反馈应尽量避免单一滞后,实现多样及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翻译课堂教学;改革

目前,本科翻译教学中有诸多矛盾,如市场需要应用型翻译人才,而高校更倾向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本科生强烈渴望动手体验,而实际上的教学活动主线却是“课本-讲授-练习-讲评”,相对比较枯燥;翻译职场上越来越借助于信息技术,而翻译教学活动仍然偏重于依赖字典。这些矛盾使高校的翻译课堂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推动翻译教学改革进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工具、方法、过程、结果和评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翻译教学中糅杂职业理念,以任务为导向进行项目化教学,注重翻译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及时反馈和有效沟通,不失为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

一、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

传统的翻译教学中,由于教师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了解翻译学科的构成体系,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居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无论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基本技能的传授,还是文本的翻译练习,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由于长期以来授业体系的影响,学生缺乏挑战权威的意识,极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和信任心理,逐渐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消极的配合者。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使学生成为翻译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探究者和主动参与者。讨论、报告、项目、竞赛、情景活动等形式,可以加强师生、同伴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体验翻译过程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需要不断地把已积累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去构建并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翻译能力,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学生在探索中对翻译理论的认知会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充分认识到翻译技能的获得是“理解-练习-总结-内化”的过程,翻译没有固定答案,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表面上看,教师的教学角色被隐化,从中心走向了边缘,实际上,其作用却是被强化了。因为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监管者,还要设立情景、引导学生、调解关系、应对各种突发事情。转变角色后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素养。翻译素养不仅包括学生的翻译能力,还涵盖了学生的查阅文献能力、鉴赏能力、批判意识、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价值观的塑造等诸多方面。在教学中,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就会有增无减,教学过程也会愈加复杂,灵活多变。因此,教师的责任更强,教学难度更大。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意味着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国际上的翻译院校对教师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或者称之为具备“从业者”资格[1]52。我国目前的状况是,许多高校教师缺乏翻译实践经验,而翻译业内人士却鲜有从事教学工作者。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更好地从实践和职业的角度去指导学生,一方面需要现有的师资队伍不断学习和从事翻译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考虑外聘“从业者”来协助完成翻译教学的实践环节。目前,多角度、全方位提高翻译教师的行业水平已是共识,这就意味着,翻译教师要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要集两者于一体,就需要更新知识结构、跟进理论发展、升级教学理念、开展教学研究、充实教学内容、拓宽选修领域、转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2]33,这对教师来说意味着学习永无止境,路漫漫兮将不断求索。

二、教学内容:从“相对集中”走向“多种分散”

古往今来,翻译和外语学科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各高校的翻译课程大都由外语学院开设,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倚重文科偏轻理工,因此翻译课程的内容难免也会文重理轻。另外,由于外语学院大都开设有英语文学专业,经年积累,从事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力量相对雄厚,因此,翻译课堂上文学题材往往会占据半壁江山,文学翻译自然也就成为主流。

再者,外语学院大多数教师的发展路径是“从高校到高校”,相对而言,他们的翻译理论水平要比翻译实践能力更胜一筹,自然也更关注翻译理论。许多翻译教材在结构安排上,理论部分多于实践部分,技能讲解多于练习分析,尽管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巧,进行了一些练习,但整体上还是难以满足市场上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需求。

针对上述情形,应当做出适当调整,翻译课程的开设可以趋向专业化、多样化,横向和纵向同时发展。

翻译教学内容需要接轨市场需求。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翻译涉及方方方面,经济、外交、外贸、法律、影视、媒体、旅游、劳务输入与输出、工程建设等不同行业对翻译的需求各不相同,毕业后从事文学翻译的人数要远远少于这些行业。因此,翻译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减少文学题材,提高非文学文体的比例,以增强实用性。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鼓励大三、大四学生选修某一学科的翻译课程,凸显专业化。

课程的开设方式需要改变。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呼吁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地方文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所涉及的翻译实践或活动,经过学生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等环节,也可认同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完成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可以走出课堂,深入实践一线。

翻译专业建设需要优化组合。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也可重新整合资源,鼓励非外语专业但有海外学习或经历背景的教师,或有翻译教学能力的教师,可以冲破学科之间的藩篱,跨学院、系、专业开设翻译课程,打破只有外语专业承担培养翻译人才的传统模式。这样,教学内容的范围更为宽泛,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会更具特色,也符合对外科技文化交流的多样需求。

三、教学工具:从“纸质材料”到“辅助信息技术”

目前高校的翻译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模式,大都是教师以PPT课件形式讲解为主,学生忙于笔记;实践课堂上则是一本教科书,一部词典,外加一支笔和几页纸,夹杂窃窃私语的讨论。现在,许多的高校教室里,都有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但在翻译课堂上对其利用却是差强人意。一般仅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或用来展示翻译结果,即便能上网查阅资料,但一台电脑也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多媒体虽然对翻译教学的展示、分析等方面有所裨益,但众多学生并未参与其中。

因此,硬件设施具备的学校,可以考虑把翻译实践课安排在机房进行,或是鼓励学生上课自行携带电脑。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查阅起来省时省力,可供参阅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翻译速度就会大幅提高,这与单纯使用词典相比,翻译工作明显会更有成效。

信息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有效对比翻译的能力。做翻译时,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斟酌和筛选,然后做出最佳选择。这也符合翻译职业的实际操作需要,因为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已是翻译业界的主流动向。

同时,还可以营造一种职业氛围,既能满足学生渴望动手的好奇心,也能使他们体验未来实际工作中翻译的路径和发展方向;另外,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和同伴及老师进行全面互动,真正参与翻译过程,切实做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探索。

目前,翻译学界对应用信息技术的呼声颇高,不仅硬件要进入教学前沿,同时也要考虑软件的配套应用。如今的翻译不单单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诸多方面,如文字转换处理、电子词典、语料库、网络资源查询等基本技术,同时也包括如何使用SDL Trados、word fast、Déjà Vux等翻译软件。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下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在确保翻译质量的前提下,必须兼顾翻译速度,只有两者同步并重发展,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好大量的信息,翻译出来的文本更令人满意,以适应市场及时、动态的需求。因此,未来的翻译职场上,能否利用信息技术,并熟练操作基本翻译软件进行辅助翻译,也是必备条件。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由“讲评练”转向“工作坊、项目化教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最为被接受的翻译教学方法就是讲评练相结合。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系统了解翻译理论知识,并能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确实在翻译学习的初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时至今日,语言学习氛围愈发真实化,科技信息获取日益便利化,这种停留在过去、相对单一的讲评练模式,已经和大数据时代出现了断层,自然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过程的探索中,翻译领域对工作坊和项目化教学的关注颇多。“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3]32。项目教学(Projected-Based Teaching)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让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构建意义而获得知识和能力[4]83。

工作坊和项目化教学两者都属于以实践和翻译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理念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亲历翻译各个环节,在过程中感受、体验,主张学生之间的团队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互助式学习,最终目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翻译的能力。

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翻译过程的讨论更为全面、开放、互动;经过了集体讨论,逐步分析,不断修订,集体完善后,最终形成译文。在此过程中,译者的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合作意识、译文鉴赏能力和自我批判能力都在不断积累,日渐提高。

项目化的做法参照了市场上翻译公司的实际操作流程,翻译内容接近、部分或完全采用真实素材,课堂教学效仿翻译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任务为驱动,采用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任务。

工作坊和项目化教学能有效营造职场氛围,缩短学用之间的距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能使翻译实践和翻译内容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五、教学结果:由“侧重翻译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当前的翻译教学中,常见的模式就是教师布置一项翻译任务,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完成,教师批阅后就学生的共性或典型问题展开若干讲评。该模式突出关注最终的翻译结果,即译文,而淡化或弱化了翻译过程,即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做了哪些尝试,查阅和借鉴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思考,为何选取了最后的版本等等。如此,在翻译过程中,学生相互探讨的机会就会大幅缩减,在课堂上容易被动,课堂气氛就会缺乏活力,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缓慢。

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是一个宽泛的说法,是各种关注翻译过程教学方法的统称[5]47。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如让小组针对一个翻译问题讨论并记录过程,然后小组汇报讨论过程和结果;同伴互评要写出具体的内容和原因,互评结果互相传阅,学生从中可以认识到别人和自己的视角有何差异;记录翻译日志可以展现自己的翻译能力习得历程,见证个人翻译能力培养的动态性和呈螺旋上升的过程;撰写翻译评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译者提交译文的同时,针对自己如何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展开深入分析,这本身就是一种剖析和内省的过程;工作坊和项目化教学也是注重过程的一种教学,学生模拟真实翻译环境,采用实际项目语料,团队合作完成翻译,也是一种过程体验,期间的任务分工、角色转换、沟通、讨论、争辩、协调、相互间的配合等等都是学习,整个过程中学生亲力亲为,翻译过程体验更加直接、真实、感性。上述种种做法最终都可以得到一份相对满意的译文,更重要的是这些做法使翻译过程中的各种抉择和思考一一展现,学生互读、互谈、互评后能察觉别人的思维过程,并和自己的思维进行碰撞,这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突出翻译过程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翻译结果,并非弱化翻译结果。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是学生在翻译时应具备的各种应对能力,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做到位了,其翻译结果就无需多虑。虽说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得到上乘的译文,如果翻译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不足,又怎能期望得到好的结果呢?因此,翻译过程是翻译结果的充分必要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过程中得到收获,习得能力,译文自然是水到渠成。

六、教学反馈:由“单一滞后”变“多样及时”

在翻译教学中,教与学的反馈滞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翻译教学评估环节,大都是教师对学生的译文直接打分或给出等级,这种做法具有明显的纵向性和主观性。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往往是一周或数周后才能批阅完译作,反馈不可避免具有滞后性、迁延性等特点。同样,无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同感,还是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往往是教师在期末才能得到反馈。这种师生之间的互馈滞后,不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做出调整,这样,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断层、错位,无法保持同步。

其实,评估的路径和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宽和优化。路径不仅是师生之间,学生也可自评和互评。自写评语易使学生反思翻译学习过程,关注个人翻译能力的提高;互评则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向同伴学习。评估的方式不应局限于评语或分数,同一篇译作,从自评到他评逐一列表,可以让学生洞察自己译作的优点和不当之处,这种评估更利于学生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关注;还可以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详细建议和注解,这种互陈看法、各抒己见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研究探索式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保存学生译作的电子文档,构建学生翻译档案,自建语料库,这样学生可以直接纵览自己的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又可以和他人做横向比较,取其精华,弥补不足。

相比之下,多样化的反馈更具有时效性。在电子信息和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和教师不仅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还可以通过短信、QQ、博客、微信、班级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这种反馈模式易使教师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有的放矢地分析教学效果;学生之间以内容为依托的课下互动也会因此更为真实、有效,翻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会相应提高;自评、互评等内容在网站上一览无余,一方面便于教师的管理和参与,把握学生的动态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翻译能力的认知,可以在下一次作业中对翻译策略及时调整,认识到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七、结 语

在电子信息主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胜任当今市场多方位、快节奏、高效率的需求。时代发展注定了翻译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理念认知的拓展、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工具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因人而异和灵活多变、过程和结果的并重,以及教学反馈的及时多样都是翻译教学中应该深思和关注的地方。翻译教学融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于一体,对师资队伍的高要求已是业内的共识;借助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也是翻译教学的未来趋向。翻译教学唯有量身定制,与时俱进,应运而变,方可日益见长。

参考文献:

[1]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3(2):50-55.

[2]蓝红军.翻译教学——新时期翻译学学科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15(6):32-37.

[3]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4]陈水平.项目翻译教学模式:意义、问题与对策——项目翻译教学的行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82-87.

[5]李小撒,柯平.关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以评注式翻译和同伴互评为例[J].上海翻译,2013(2):46-50.

DOI: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2.017

收稿日期:2016-03-03

作者简介:陈艳粉(1973-),女,河南焦作人,讲师,硕士。项敏(1975-),女,浙江台州人,讲师。

On Reform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Chen Yanfen1,Xiang Min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Architecture,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 318000,China;2.The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31123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ultivate practical and capable translation undergraduates,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raditional class teaching mode,which contains transition of the principal role of teaching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of contents of from relatively-concentrated themes to intended various ones,of teaching method from previous way of“explanation-evaluation-practice”to implementing task-oriented,and also includ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bining teaching process and results as well as mutual feedback from mono-type to diversity timely.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translation class teaching;reform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改革创新(二)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