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狗意象

2016-02-13 06:56李泳臻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刘亮程村庄

李泳臻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探析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狗意象

李泳臻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刘亮程的散文作品中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些关于动物的描写,其中狗意象在这些动物意象的描写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是其美丽多姿的乡村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抹色彩,更展示了刘亮程散文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

[关键词]刘亮程;狗意象;村庄

刘亮程自1998年出版《一个人的村庄》以来,被评论界广泛关注,获得了极高的社会评价与赞美,甚至有人将他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其作品虽然聚焦于乡村文化生活这一传统题材,但是他却以自己深厚的乡村生活经验,惊人的洞察力和艺术创造力对这一题材进行了突破和升华,使之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在《一个人的村庄》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对于乡村动物的描写,丰富独特的动物描写成为了其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表达作者生活经验和生命思考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狗意象的整体呈现,不管是此意象在动物群组中所承担的角色分量还是意象背后的生活蕴意和命运意义都值得去探究和分析,也能帮助读者在阅读审视《一个人的村庄》时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意象在西方文论里主要是针对诗歌而言的,理查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认为使意象具有功用的是当它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象征。庞德在《诗刊》上倡导,认为意象是一种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综合体。这两种说法都表明了“意象”是熔铸了主观情感和心理运动的客观物象,是主客体表情达意的存在方式。而随着文体的互相借鉴,散文文体的抒情特征得到进一步加强,那么散文中的意象和诗歌中的意象一样成为了作者情绪的传达载体,而《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狗意象正是作者主旨命题的抒发载体。

一、狗意象在散文中的表现

在刘亮程之前,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动物形象大多进行了一些变形和改造,他们或是在动物身上寄寓一种信念和感情,例如古代神话中的图腾崇拜;或是把动物当作一种利用性工具,其价值在于传递其生命本身之外的意义,例如《庄子》中大量用鲲鹏之类的动物作人生哲思的比喻,骆宾王的《蝉》也是作为具有政治意味的形象出现;或是妖精化动物,将动物身上的禀赋特质与人结合起来成为一些“狐仙花妖”,这样的形象多出于志怪小说,在《聊斋志异》中臻至顶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使花妖狐媚,多具人情,和蔼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对其本身材料的研究与判断。其出现往往是被需要,是叙述主体之外的陪衬性角色。

刘亮程的作品体现了看待动物的一种新的视角,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直接把动物作为叙述主体,大量文章的篇目直接以动物形象命名,如《逃跑的马》《鸟叫》《最后一只猫》《两窝蚂蚁》等,更是体现在他笔下的动物已经不再单纯是象征或者是寓理言志的现实载体,动物的生存和活动并不为任何人,没有超越其本身价值之外的任何意义。而狗意象无疑是动物意象群组中最特殊的一个。这首先体现在它的功能性上。村庄中饲养的绝大部分动物是为了“食用”,是为了饱腹而存在的。饲养鸡猪羊一类的是为了获取他们身上的肉;饲养牛驴一类的是为了让它们耕种土地,收获粮食,依然是为了食用,等到牛驴老了再进行宰杀。刘亮程自己便说到:“我写的动物不是宠物,是家畜,是人的帮手和陪伴,也是食物”。养狗则不一样,养狗则更多是为了“看守”,《狗这一辈子》便写道,门口拴一条狗的目的很明确:把门。它所承担的功能是保卫家庭和村落的安全。其次便是体现在主动性上。因为功能定位的不同,村民们对其它牲畜的要求是温顺乖巧,嘶叫声小,不能对人类产生攻击和威胁,所以大部分牲畜在人类面前更多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狗则不一样,它被要求具有主动性,具有分辨力和察言观色的能力。《狗这一辈子》同样说道,客人来前先要与狗较量一阵,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如果狗遇见该咬的人不咬,不该咬的人却咬了是要挨棒子的。《共同的家》中也说道,遇到威胁其它家畜会躲在大家畜旁边乞求保护,狗则先要抢先迎上去狂吠猛咬。所以狗的意象明显异于众多动物意象,它的声音最大,更有活力,富有侵略性和斗争性,在村落人际间更容易引人注意。刘亮程这么评价村庄中的狗:“狗可是村庄的代言人”。

二、狗意象的生活蕴意

上文提到由于狗在村庄中功能性定位和主动性大异于其它动物,和人有着更加直接和复杂的接触,因此,人更加倾向于把狗作为生活寄托的一个载体,从而表现出生活的多重蕴意。这是其它动物无法代替也无法比较的。简而言之,《一个人的村庄》中狗意象的生活蕴意主要体现在对童年记忆进行回溯和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妥协两个层面。

(一)童年记忆的切入口

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有过这样的表述:“现实的强烈经验唤起了作家对早年经验(通常是童年时代的经验)的回忆。现在,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又在作品中得到实现,作品本身展示出两种成分:最近的诱发场合和旧时的记忆。”从精神分析论的观点来看,作家的童年经验往往对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反过来谈,从创作者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追溯到作者童年生活的身影。小孩被狗咬在村落中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正是孩提时代记忆深刻的痛一直影响人的一辈子,等到长大,被狗咬就容易成为许多印象的触发点。在《追狗》中作者认为村子里没有哪个人不是让狗吓着长大的,继而引出了小时候与狗的趣事。刘亮程甚至认为是狗教会了他知识,带着他成长,在《我受的教育》中他直接说道,我最应该把那条老死窝中的黑狗称师傅。在他的许多散文中不难发现,每每牵涉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往往会有一两只狗的剪影或者吠叫。

(二)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妥协

狗的意象虽然异于其它的牲畜,拥有更强烈的典型意义和代表意义。但它始终是牲畜,这就意味着狗意象的根本属性还是服从。人类能够给予驯养生物相对的自由但无法给予绝对的自由,一切还是要为人类服务,不然在现实的功能需求上便失去了饲养的价值。刘亮程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看清楚了狗处境的尴尬。他在《狗这一辈子》一开篇便说狗太厉害、太懦弱都不行,不解人意和善解人意也不行。狗只能妥协于主人的要求,人狗之间的关系高度类似于雇主和佣工之间的关系,因此,刘亮程从狗身上能清楚地看到人的影子,而他在现实生活中受挫而不得已的妥协也让他频频想起狗的意象,使得散文作品中狗意象有了含义的另一重解读。《人畜共居的村庄中》对这一含义做了一次清晰完整的论述:“而人的灵魂中,其实还有一大群惊世的巨兽被禁锢着,或降龙或伏虎。它们从未像狗一样咬脱锁链,跑出人的心宅肺院。偶尔跑出来,也会被人当疯狗打了,消灭了”。

三、狗意象的生命蕴意

刘亮程的散文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生命的深切关注,既有生命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考量,也有对生命伤痛的焦虑和担忧。特别是当现代文明加速进程席卷世界的当口,这种复杂性则更增添了难以抹去的文化色彩。而刘亮程对生命的思考避免了直接叙述,常常借由动物意象做出含蓄而微妙的情感传达。其中狗意象同样是作为村庄命运的象征出现的。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中说到的“象征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比拟”和韦勒克在《文学理论》所说:“我们认为‘象征’具有重复和持续的意义。一个‘意象’可以被转化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我们不难知道,象征是一种可拟意象的不断重复,一旦成为象征之后,其所承担的概念与价值判断就有了相对稳定的构成形态。《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狗意象无疑是满足这样的条件从而成为一个象征物的。狗总是和村庄一起出现,《黄沙梁》中写村庄的白天只有老人和狗,守着空荡荡的村子,凸显的是狗是守卫者的角色。《坑洼地》中写一个村里出一条好狗和出一个厉害的人一样,是许多年好几代的积蓄,解释了村庄的积淀的具象载体。接着,文章写村庄没有一条厉害的狗,那么村庄注定会平庸落败。作者视狗的生命力为村庄的生命力;狗的强盛是村庄的强盛;狗的孱弱是村庄的孱弱。这一理念在《狗全挣死了》一文中有更为清晰的表达,作者重回村落发现农村破败不堪,这一点契于其一进村子发现没有狗叫。村民向城市迁移,留下来的人肆意糟蹋村落,导致狗全被挣死了。而狗在村落的消亡则意味着乡村文明在现代城市文明的挤压下被一步一步同化和取代。

综上所述,狗意象在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所承载的表达内涵是多重而深刻的,既体现在狗意象对于作者本人和村庄的生活介入,也反映在作者对于个体生命意义和村庄未来何去何从的思索。同时,这也是刘亮程本人乡土情结的归结点,狗意象是其长期以来生活经验的自我说解,使其散文作品增添了哲思的深度和感情的力度,从而体现出一种自然清新,却又回味无穷的艺术风貌。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193.

[2]刘亮程,高方方.西域沙梁上的行吟歌手——刘亮程访谈录[J].百家评论,2013(5).

[3]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3∶275.

[4](奥)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36.

[5](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4.

[6](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04.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195- 02

猜你喜欢
刘亮程村庄
我的小村庄
潜在的共鸣与对话——论雍措与刘亮程的乡土书写
村庄,你好
冬天,与刘亮程有约
宿命与归途:论刘亮程散文的死亡书写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
村庄及其他
村庄
村庄在哪里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