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教育相结合路径探索
——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2016-02-13 06:56蒋凌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蒋凌霞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柳州54503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教育相结合路径探索
——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蒋凌霞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柳州545036)

[摘要]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维护文化的主体性,就需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基因。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形势严峻,主要面临着社会变迁、技艺失传和人才断层三个方面的困境,故高职高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使命。通过实践,高职高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相结合、专业博物馆打造和研究学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方式作出了新的尝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2003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这个公约中被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了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一无二,强调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就需要保存好我们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遭遇破坏就无法再弥补,从某些角度来说,传承和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形势严峻。一方面,因为全球化趋向的加强,社会经济变迁加速,政策完善度不足;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宣传力度不足、辨识难度大,也增加了保护难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政府的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工作,但仍然面临濒危的困境。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变迁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不断影响着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导致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减少。特别是一些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地区,随着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观念的改变,生活风俗的不断改变和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传统中的神圣地位正接受挑战。

(二)技艺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很多内容,涉及到很多种类,随着许多手艺精湛的老艺人的去世,以及大多数老艺人因岁数较大难以继续手艺,使得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因自然规律的催化,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继承人存世无几,很多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均已谢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与图片说明,仅凭各村老工艺匠人对年轻一代作口头传授与示范。授艺与传承的难度,极大地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传与继承。

(三)人才断层

很多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的传承讲究直系或嫡系亲属间传授,不轻易传受外人,其工艺更是要求按师承传统,通常只在一部分人群之内传承。但是,由于很多技艺难度较大,传承和掌握的难度更是增加。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当地人对其认识也不够,许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技艺,认为其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这样也导致了人才的断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种种困境,政府、学术团体及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强调“帮助在文化多元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这一宣言说明了高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高校教育的文化使命联系了起来。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人才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只有坚持教学课堂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服务社会的人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高职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增长学生的认识,同时也能让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专业水平和通识能力的人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一)结合专业特色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

针对广西这样一个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域,拥有浓厚的广西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结合广西文化发展状况和地方文化特色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和跟专业对口的切入课程。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方面较多,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结合地方本土特色,又要贴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进而结合本专业特色传承运用。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选修课、《苗族蜡染》《侗族刺绣》等专业限选课,以广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在实施本土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同时,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课程来强化学生的认知和能力。通过打造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契合广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到高职高专专业教学之中。在课程设置中增添能够综合展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加以编辑和分类,大力挖掘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专业对接的专业限选课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课、实践课和欣赏课有机结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教育的同时,强调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理解上升到欣赏,再到能结合本专业自发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技艺。

自2014年以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毕业设计”,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固定下来,纳入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进度计划,根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精心选择,确定了毕业设计相关方向。系部相关教研室还将其中优秀的作品挑选出来,参加设计类的比赛。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专业博物馆打造和研究学会相结合

保护和传承广西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技艺,可以更好地打造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同时也是宣传广西本地特色文化,探索高职院校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2016年2月,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建设完成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博物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重要的非遗项目,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三江县的交通和旅游业不断发展,特别是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三江侗族木构建筑及其文化也不断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青睐。

近年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定位越来越鲜明,确立了“国际化”“民族化”的双向办学特色。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研究学会的成立,在民族化特色方面,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广西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传统艺人,测量测绘古老的历史建筑,采集历史建筑的相关数据,打造专业化的博物馆,不断在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当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及其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作为柳州市首个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专题的博物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博物馆的建设融合了建筑学、文化人类学、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整合高职院校特色的研究项目以及教育教学建设,发挥出它独有的教育教学作用。博物馆目前收藏有柳州市国宝级侗族木构建筑模型,营造侗族木构建筑的传统工具实物,由重要的传统艺人绘制原创图稿及侗族建筑传统装饰品等。同时,通过分享研究基础数据与文献,博物馆为相关领域爱好者和研究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和沟通的平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通过建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以及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坊有侗族木构建筑设计室、侗族刺绣工作坊和苗族蜡染工作坊。

侗族木构建筑设计室主要对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设计室主要承担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与文化传承,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承接民族建筑设计项目,积极推进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侗族刺绣工作坊主要对应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刺绣。侗族刺绣工作坊主要承担侗族刺绣工艺与文化的传承,并利用侗族刺绣图案与工艺,开发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家居饰品和旅游工艺品。苗族蜡染工作坊主要对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苗族蜡染,苗族蜡染工作坊主要承担苗族蜡染工艺与文化的传承,并利用苗族蜡染图案与工艺,开发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家居饰品和旅游工艺品。

学生在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以后,有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就以加入工作坊学习的形式,来参与深入的学习和结合本专业实际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这样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业余的时间拓展兴趣,同时,也巩固实践了专业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可以在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这种作用是不能轻易被替代的。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融入高职教育,不但能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提升文化理论知识和技术结构,还能让学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而积极献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去。如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又增添高职院校的民族特色,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地方产业服务,需要高职教育进行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龚春英,叶勇明.高校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路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07- 110.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005- 0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