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曾为我行贿

2016-02-15 15:58郭宇宽
同舟共进 2016年1期
关键词:阿甘两岸关系爷爷奶奶

郭宇宽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中国大妈欲用陪睡换女儿通关,被美国安局拘捕”,如此刺激的标题自然引来很多跟帖,但对于“中国大妈丢脸丢到全世界”之类的评论,我看得很不舒服。她的行为显然是不适宜的,终究也为错误承担了代价,但作为一个想保护女儿的母亲,她不该被贴上“中国大妈”的标签来嘲笑,因为这是天下的父母心,我为此感到辛酸。

电影《阿甘正传》我看过很多遍,里面讲到一位“美国大妈”——阿甘母亲的故事。阿甘要上学的时候,他母亲坚持要让他去读格林堡县的中央中学,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校长告诉她,阿甘的智商只有75,不能上正常学校。可是阿甘母亲却坚持说:“他也许迟钝一点,但我家阿甘要跟别人一样有机会。”后来她更暗示校长,我丈夫不在家,我们总能有办法。后来她终于如愿。电影里,阿甘夜晚坐在自己房子台阶前的样子让人难忘。显然,这位美国母亲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性贿赂美国公职人员。试问,如果她没有“得逞”,如果她被检举呢?做父母的也许还有别的选择,但人同此心,不该笑话母亲为孩子的付出。

我从小随爷爷奶奶生活长大,住在大学校园里,户口也随他们,我一直觉得这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从没怀疑过这是个问题。爷爷奶奶始终给我相当正面的教育,告诉我家族世代都是正派的人,家训严格,家风优良,从不做辱没门楣的事,要以自己的本事对社会作贡献,从不“走后门”。我后来成为主持人、做记者时,也受过一些不正之风的诱惑,但都把爷爷奶奶的话当作信念来勉励自己。

大学毕业后很多年,我父亲才跟我讲起一段往事。父亲当时在南京一家大型石化国企里当干部,那时说起“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很光荣的,父亲的工作挺受人羡慕。当时大多数国企子弟,都上子弟小学、子弟中学,然后进父母的企业工作。但我父亲不是这样想,他是个哈姆雷特式自省的人。他觉得在国企当干部,只是看上去风光,实际上凭良心讲,真正的工作没多少,生活里充斥着打牌、钓鱼、喝酒等应酬,不仅无聊,还心里有愧,他认为自己没有为社会创造效益。可鉴于岁数渐长,也实在没有能力和勇气选择不同的道路。

与父亲的想法不同,小时候的我很以父亲为傲,觉得他是个干部,能指挥些人,感觉挺威风。但他却一直把自己当作反面典型来教育我,他说:“我在国企当干部,是最不需要动脑筋的,最不创造价值的,是最低级的工作,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像我这样。”

后来我才知道,本来我的户口不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的,是父亲想让我离开他工作的那个环境,才把我的户口迁走。爷爷奶奶住在东南大学里,和南京市政府及南京军区司令部紧挨着,可想而知,那里有南京最好的小学学区。前两年父亲才告诉我,当年办户口很不容易,为此他送给负责的人一个液化气包。那个年代的液化气包很宝贵,当时很多人家里还烧蜂窝煤做饭的,连有些政府干部都没有。父亲因为在石化企业里工作,有两个液化气包,就送给那个人一个。如今我30多岁了,才第一次听到这个事情,第一反应简直是晴天霹雳。说白了,这件事情的性质属于行贿,我以为我上小学、上中学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怎么也没想到为了让我进入好学区,父亲居然也行贿了。

父亲是个内心很骄傲的人。他跟我讲过,待在体制里,努力工作只能稍微有点发展,再往上走有时不靠行贿就难以实现。他做小干部时,好几次上面的人给他暗示,他都没有表示,所以只能一辈子当个小干部了。他从没有为自己的升迁而行贿,但他为了我能上一所好小学而行贿了。我不觉得这是光彩的事,但我更不觉得父亲不可原谅,因为作为儿子的我是应该感恩的。

我可能有些词不达意,总而言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的差,农村的父母想让孩子到城市发展,城市条件好的父母想让孩子到国外发展,二者付出的绝对量不同,但都含辛茹苦,甚至愿意为此折腰。这点可怜的心愿不论是中国大妈还是美国大妈,全世界的父母都是差不多的,只能祈祷这个社会能更公正、更宽容。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重庆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合观《同舟共进》2015年第11、12两期,“专题策划”“议政论坛”“前沿观察”等时政类栏目比较突出,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探讨,能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屋建瓴地阐发作者的远见卓识。

2015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习马会”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同舟共进》第12期随即推出“2016,两岸关系前瞻”专题,从不同角度审视两岸关系的可能变化,选题敏锐,见解独到。陈孔立指出,维护两岸和平,发展才是硬道理,务实才有活路。对2016台湾地区选举,林冈分析了国民党能否“触底反弹”,王伟男分析了两岸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着眼于全球视野,薛理泰、汤继强指出,2016年的台湾地区选举结局不仅直接影响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而且将会波及全球,影响世局变动。因此,大陆应稳定南海局势,集中注意力应付台海即将出现的局势逆转。廖信忠认为,面对台湾的“首投族”,国民党实在需要从思维上进行变革,放低身段做好争取“首投族”的工作。石之瑜认为,连战对中国身份的坦然,已指出一条可能出路,这就是:从文化母体寻求解药,自然传承中国文化,培养出比较稳定的中国身份意识。

第11期的专题为“时代变局中的青年”。为什么探讨这个问题?题记说得好:“青年”一词的含义,与其说用来指代一个特定年龄段,不如说它更多地指向一种对未来的想象与对现在秩序和思想权威的反叛。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代既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青年的新人。这代人会给中国、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演出?代际之间如何消弭误解,更好地对话?是青年改变时代,还是时代改变青年?所有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

陈平原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舞台、责任与命运,强求不得。生活在风云突变的时代,青年因其敏感与胆略,容易脱颖而出;而太平年代的青年,一切按部就班,施展才华的时间相对推后,表演空间也明显缩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最后,陈平原寄语青年:要像朱自清26岁所作长诗《毁灭》所说的那样:“从此我不再仰头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顾土回顾了他眼中的几代青年。陈映芳、唐小兵在对谈中指出,“青年”总是与民族国家的复兴、社会思潮、行动力、理解、抱负等词汇紧密相连,“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空间,你怎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时代怎样”。叶克飞认为,代际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平等对话,才能有效消弭代际之间的冲突。

当然,这两期刊物还有不少吸引眼球的好文章。《民国才女:出场炫目,谢幕冷清》让人重温那个时代的才女风情,也令人感慨她们的人生命运乃至人生悲剧。《历史上的告密文化》揭示了告密的本质是权力斗争,告密往往是与法律毫无关系的政治迫害,指出建立民主的法治国家,才是杜绝告密冤案发生的根本途径。《中共七大:刘少奇论党内民主》说明,刘少奇70年前关于尊重党员权利,扩大党内民主的讲话,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微历史·国际名人的民国印象》微言大义,令人深思。比如罗素、萧伯纳对中国人性格一针见血的批评,击中了国民劣根性的要害。

被感性左右的政治

北京王寅(《中国报道》杂志社编辑)近段时间以来,欧洲的难民问题是各大媒体上的热点。从小心翼翼对待难民入境问题,到突然敞开大门,再到匆忙堵死难民的入境大门,如此翻来覆去迅速转换的态度,实在让我这种身处远离难民问题国家的人感到疑惑。

好在2015年11期《同舟共进》刊登的文章一一《欧洲难民问题的来龙去脉》,将这一次欧洲多国的“变脸”原委说得清楚明白,抽丝剥茧般地分析了这次事件的原委。套用一些中国公众调侃某部电影的话,这是一次“一张照片引发的系列事件”。

猜你喜欢
阿甘两岸关系爷爷奶奶
我的爷爷奶奶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我的爷爷奶奶
向爷爷奶奶致敬
成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阿甘正传》
我的爷爷奶奶
因为《阿甘正传》我来到了美国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藏在心底的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