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展模式论的特征及其启示

2016-02-15 16:45孟宪波
枣庄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启示特点

孟宪波

(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邓小平发展模式论的特征及其启示

孟宪波

(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邓小平发展模式的命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论断。邓小平发展模式的论述立足中国实际,在深度反思、对比国内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实践的基础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形式发展为探索支点,成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理论的基本素源。当前,我们研究邓小平发展模式理论内涵和特征,对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发展模式论;特点;启示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模式论从中国现实需要出发,在深度反思、对比国内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实践的基础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形式实现发展为探索支点,成为了邓小平一系列关于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现实诸多基本素源。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论的提出

(一)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模式”问题

“模式”在内涵和表达上有具体语境与域情的差异。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P961)在科学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模式”最早应该出现在恩格斯《反杜林论》第四部分中。在这里恩格斯提到了“世界模式论”。[2](P416)不过,这里被恩格斯所批判的“模式”一词还纯粹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恩格斯对之前黑格尔所界定的关于世界既定状态,即物质世界质量存在的描述。因为这一状态被黑格尔之后的德国人杜林,解读为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的原则,即“世界模式”了。

后来,列宁在《怎么办?》之“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第四部分的“恩格斯论理论斗争的意义”中,曾以此批评西班牙和意大利工人中的部分个人,因为他们“按巴枯宁不伦不类的模式传播蒲鲁东主义而发生混乱和动摇”[3](P31),以此肯定德国工人更具有“理论感”。显然,这一时期使用的“模式”与现今我们所理解、界定和使用的模式都是不一样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模式本身内涵素源还不够丰富,另一方面就如赵曜先生所认为的,因为受到恩格斯的批判所致。[4](P8)

随着时代内容的渐趋多样化与人类的伟大实践,模式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了,并开始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在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模式”一词真正被广泛使用是在斯大林逝世以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在短短十几年就创造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传奇成就。1953年,英国学者休·塞顿——沃森在其《从列宁到马林科夫》中首次将模式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并用。[4](P8)而休·塞顿——沃森笔下的“模式”也显然是建立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成就这一历史事实基础之上的。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评论也开始持续见诸报端了。如此看来,此时的“模式”与现在的模式已近乎一致了。“模式”成为时代背景下,依附在道路、方式、方法、途径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体现和代名词。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论的相关论述

现在看来,邓小平所谈到的相关模式问题,其本意始终是坚持各国都应该创新走属于自己的模式,并坚决反对模式输出。

就夺取无产阶级政权的方式和途径而言,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模式一样化。“中国革命就没有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不应该要求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的模式。当然,也不能要求这些国家都采取俄国的模式。”[5](P318)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应“立足于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特点,完全按照别的国家的模式来建设”[6](P626)是不可能的。

但对于在实践上借鉴或照搬他国“模式”之事实,邓小平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被借鉴者与借鉴者的立场和观点。“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7](P139)他甚至认为“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7](P178)

就中国照搬借鉴苏联模式问题结果,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7](P261)“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7](P237)为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总结到“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7](P2)

那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上学习借鉴外国模式呢?邓小平认为“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多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各国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方式,制定适合自己具体实际的政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验相互可以参考、借鉴,但绝不能照搬,都是一个模式不行。”[7](P1254)

由此,在邓小平看来,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今后发展,模式应该是有的,但是各国国情和需要又是不同的,故模式不可能、不会也不应该是只有一种。所以,邓小平认为“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7](P292)就我们对模式的观点和态度而言,邓小平坚持认为只能是学习、参考,而且必须是自愿、自主地借鉴和学习,不能强加,“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的模式是办不到的。”[7](P359~360)

邓小平关于发展模式,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论不仅仅是邓小平个人务实理念和优秀品质的外现,也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坚韧性格的外现,它在一定层面上显示党的本质和国家的精神风貌,也给时代和后人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感召。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论的特征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论的内涵起于对现实地担当,源于对过程地探索,成于对伟大实践的总结,经历了从“革命化”模式到“发展化”模式的跨越。

(一)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发展模式论的精髓和实践起点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最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思想基础和实践依据。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仪式上,邓小平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5](P143)

邓小平始终坚信并恪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7](P382)

(二)独立自主、创新实践是邓小平发展模式论的基本原则和动力

学习借鉴上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创新性是学习与被学习,借鉴与被借鉴取得可行性效果的基本原则和保证。

就如何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坚持独立自主。邓小平强调:“经验哪些可以借鉴,哪些不能借鉴,完全由各个党自己去选择。”[8](P340)甚至在处理国际秩序上,邓小平也一贯坚持的“应该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7](P359)“应该根据自己国家或地区的特点,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6](P627)

另外,还应该发挥和发掘各国的创新性。1980年5月,他在同党内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们,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5](P319)“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7](P292)独立自主,积极创新才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强劲生命力和持久动力。

(三)中国化是邓小平发展模式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当前和今后,我们伟大实践的目标是要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7](P29),“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P163),“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7](P261)。动力是“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7](P10)。

当然,欲要解决现实问题,还应该创新思路和方法。“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7](P27)“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5](P228)所以,“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7](P142)

(四)使命感与责任感催生的胆识是邓小平发展模式论的个性品质

对我们的伟大事业能否实现突破,邓小平提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5](P143)因此“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7](P229)我们的事业“需要有勇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7](P130)“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7](P373)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论的三点启示

(一)发展“模式”定位迥异

在中国政界与学界,“模式”问题地认知和定位并不同步。在中国改革开放肇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号角吹响以后,国外对中国发展方式、形式的关注和研究也多了起来。

尽管发展模式问题在学界、媒体等领域引发热议,邓小平也多次使用“模式”以表达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和观点,但邓小平从没有将“中国”与“模式”并用为“中国模式”来表达一种相对完整独立的既定思维和观点。中国共产党也从不承认和赞同存有“中国模式”。2011年3月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依然坚持“中国的改革和建设还在探索中,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发展是一种模式”。[9]时至今日,“模式”在中国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场合,其被认知度和认同感远不及“中国道路”等称谓。

究其发展模式之迥然立场,首先,中国不讲中国模式是秉承中国一贯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原则,以求在自身问题上时刻保持自律和自省、自警。其次,一般看来,重燃“模式热”的直接原因还是源于本世纪初“北京共识”的热议,而“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这种主观化背后蕴含的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等非正常思维和言论,使得中国模式不可能如其在媒体和学界一般洋洋洒洒。第三,从政治伦理上说,我们对发展、复兴的渴望与历史上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造成的心理阴影不免多少存有关系。

尽管立场有别,称谓有异,就“模式”研究的价值而言,似乎早已超出了其称谓,甚至其内涵本身。我们现在对模式问题的认知也早已超出了最初对这一问题关注和研究的初衷。毕竟不管既定的模式存不存在,事实上我们都在发展的路上,都必将继续沿着既定发展方式发展下去,且我们还将一如既往的坚持我们的发展理念和道路,自信地走下去。这期间,我们也会时刻警示自己不要走老路,不能走歪路,更绝不走邪路。

(二)中国“模式”不具有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是西方推销其核心价值观的惯用伎俩。在发展这个问题上,中国一贯不认可所谓的普世价值。事实上,不存在普世价值的观点是共产党人伟大实践一路走来得出的真知灼见。

这首先是国情不同。“世界各国,拿欧洲来说,欧洲的问题只能由欧洲人民自己来解决。每个国家情况不同,甚至一个很小的国家,也有自己的特点。”[6](P693)为此,实践中“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5](P319)由此可见,在如何发展,以什么样的形式实现发展这一问题上,没有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论。中国如何实现发展是有中国的需要和实际决定的,即便中国有其实现发展的模式,那也是源于中国,适合中国自己的,同样不具有适合他国的普世价值。

(三)中国发展“模式”价值贡献

邓小平发展模式论的重要思想之后已演变成我党的基本共识。新时期,也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行动指南和基本准则,同时也丰富了关于发展的时代内涵。

进入后冷战时期以来,国际形势变化纷纭,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时代化本土化民族化的诸多挑战。“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10](P110)“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11]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纪念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12]“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7](P135)

总之,邓小平用“模式”一词表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所思所想。其模式观是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在持续大胆与谨慎中实验推广,在反复探索与思考中论证总结,并最终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思考和论述,注定将充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始终。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主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赵曜.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J].科学社会主义,2010,(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温家宝.从不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一种模式[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14/2903897.shtml.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12]习近平.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05/c_1112384483.htm.

[责任编辑:张昌林]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6)01-0010-04

[作者简介]孟宪波(1974-),男,山东新泰人,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9

猜你喜欢
启示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