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

2016-02-15 16:45郝贵生
枣庄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为人民服务思想建设

郝贵生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为人民服务”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

郝贵生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重要内容。“为人民服务”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起到了极其巨大的作用,不能因其实践中曾被极端化导致“左”的倾向而根本否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少数人服务是无产阶级和剥削阶级世界观对立的根本内容之一,腐败现象的思想实质是腐败分子的世界观彻底剥削阶级化了。为人民服务思想与普世价值中的“大爱”、“大爱无疆”有质的区别。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极其重要内容。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人道主义;反腐败;普世价值;思想建设

毛泽东同志1944年写下了著名的著作《为人民服务》,从此以后,历次党代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同志近些年的多次讲话中也反复强调我们党的这一根本宗旨。但是结合我们党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阐述作为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为人民服务”与人道主义、人性理论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和内容,有些学者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核心。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确实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这一思想实际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的中国化语言的表述。与“为人民服务”有相同含义的表述还有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共产主义道德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对于以往党内多数同志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却受到了挑战。

一是前些年来在讨论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时,“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有人讲,这两个提法不一样。“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所有人,“以民为本”中的“民”是部分人。前者更全面,后者有片面性。实际是说我们党多年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为部分人服务,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只有为全体人服务,才是全面的、正确的。这里就涉及到如何科学地理解“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关系是什么?“为人民服务”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二是笔者前几年读到解思忠先生著的《中国国民素质危机》①一书。书中结合中国历史和现实揭示和分析了了中国人的素质状况,应该说很多方面对人还是很有启发的。但是在谈到公与私关系问题时竟然引用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一书的一段话即:“每个人都竭其所能,以最大限度增加社会收入。他并不是想增加公众福利,也不知道他增进公众福利的程度有多大。他所追求的,只是他个人的安乐,仅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他去促进一种(公益的)目标,但这一目标,并非他本人追求的。由于他追求自己的私利,他也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心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达到的效果还要大。”然后对这段话做了点评。他认为,亚当·斯密的这段话“极深刻、极精当地把公与私相互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紧接着,他就批判了“大公无私”的观点,说:“几十年的实践,已宣告了‘大公无私’神话的破产。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大私有公’—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其所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共积累,反过来又惠及每个社会成员;反之,大家都一味地依赖集体和国家,只能是永远捧着个讨饭的碗。”②解思忠先生的含义非常清楚,亚当·斯密的人本性自私论真实揭示了公与私的关系,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大公无私”思想、“公而忘私”思想、集体主义思想都是歪曲了公与私的关系,对社会发展有消极、破坏作用。这里实际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究竟是什么?亚当·斯密的自私论与人性的关系是什么?“为人民服务”与人性的关系是什么?

要搞清楚上述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人性理论究竟是什么。笔者在《也谈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③一文中已经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即必须理直气壮地承认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不仅伦理观、价值观上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而且历史观上也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也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上的人道主义的根本区别不是要不要承认历史观方面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而是对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中的“人”做何解释。马克思主义不是同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从人的自然属性说明人的本质,而是把人首先看作劳动实践的人,并在劳动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经济等各种社会关系,或者说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劳动实践的人。劳动实践是具体的变化的,社会关系也是具体的变化的。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人性观。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关系是阶级关系。因此,人的本质、人性在阶级社会中主要就表现为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不懂得人的劳动实践的本质,更不懂得人在劳动实践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他们把人首先看作生物意义上的吃、喝、性行为的人,因此他们得出人的任何活动的首要目的、出发点都是满足个人生理上的需要,因此得出人的本质、本性都是自私的结论,并从这一结论出发说明一切社会现象。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的全部逻辑起点和理论出发点就是人本性自私论。解思忠先生所引的亚当·斯密的那段话就集中代表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和推理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中的自私现象只是在私有制社会产生以后才出现,它实质是剥削阶级的本质。剥削阶级思想家为了掩盖自己阶级的本质,或者说为本阶级的自私本质做辩护,于是就把自己阶级的本质夸大为人类的本质,所有人的本质。私有制社会产生之前,以及私有制彻底消灭之后,也就不存在私有观念,更谈不上人的本质自私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亚当·斯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从他的人本性自私论观点出发得出所谓“看不见的手”的结论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公”与“私”之间的关系。解思忠先生首先把亚当·斯密的结论当作不证自明的真理,以此否定“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显然是错误的。

历史的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使用“人”这一概念时,如果不是从哲学的最高意义上使用,其他意义上都是指具体历史的人。如中国共产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时,这里所说的人显然不是指原始社会的人,也不是指美国人、日本人、非洲人,而是指正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时是统一的,有时也是对立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这种根本对立的利益不可能都是合理、合法的。因此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党在处理对立的利益关系时,不可能站在所有人的立场上,只能站在合理、合法的立场,也就是只能站在部分人的立场上。怎么能够把所有人当出发点,当作本呢?因此当我们使用“以人为本”概念时,即使是指中国人,也不会包括全体。只能指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所以,胡锦涛同志曾谈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时讲道,发展的目的是人民群众,发展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来享受。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完全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思想。那种利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自觉不自觉地否定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错误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在劳动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适合于所有社会、所有人的共同的具体的属性。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部分人的自私本质,但它只是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本质、本性,而不是所有人的本质、本性。无产阶级也处在一定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即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中,但它与资产阶级相比,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地位、作用、产品的分配也不同,因此它同资产阶级的本质、本性也不同。恩格斯早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就具体考察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不同导致的其本性、道德观念的根本不同。他说:“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套习惯语,有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套习俗和道德原则,另一种宗教和政治。”④无产阶级从与社会化的大生产、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受剥削受压迫等相联系,必然把反抗斗争和为阶级的解放作为自己阶级的本质和本性。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就是无产阶级“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本性、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人民服务”就是无产阶级阶级本性的体现,也是无产阶级的人性理论。坚持“为人民服务”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那种把“为人民服务”思想与人道主义、“以人为本”、人性理论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如果说有对立的话,是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人本性自私论根本对立的。

二、“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文革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笔者记得,当初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思想就是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当时的报刊认为文革期间片面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因此要把劳动者的贡献与物质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笔者认为这些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在利益问题上,我们确实要纠正文革及以前的某些片面夸大思想、精神作用,忽视劳动者的物质利益的倾向。在经济体制上也确实存在片面强调公有制的公有化程度和单一化倾向。但是回顾三十年的改革进程,不能不承认,在纠正文革期间的“左”的、片面化的倾向的同时,走向了另一极端。在指导思想上在强调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精神作用完全抛弃了,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片面归结为只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为人民服务”完全排除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之外。甚至某些人鼓吹人本性自私论,把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本性冒充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例如新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把早被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批判的亚当·斯密的人性自私论观点重新拣了回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党内的有些大理论家也跟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后面鼓唇摇舌。例如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教授2008年1月在8日在《广州日报》发表的谈话中认为改革就是“还人以利益”。他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它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还人以利益—承认人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既不姓社,也不姓资’,只是人的本性而已。利用人的本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有了最原始的动力。”个人利益实现的手段就是“交换原则”。“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禁止个人追求利益;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是鼓励人们去追求合法利益。”实际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相当多的部门、单位把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手段就是个人的物质利益,就是金钱、名利、地位。权力者利用权力为自己捞取不合理、不合法的财富。政府改革中,公务员的工资高于同级别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甚至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政策。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上也单纯依靠奖金,什么思想工作、“为人民服务”思想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包括笔者所在的拥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惟一手段就是职称和金钱。再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安徽小岗村1978年土地承包到户的改革。当初在一定意义上试点这样的改革也未常不可。但回过头来,当初带头搞土地承包以及某些大人物坚定支持这种改革的人头脑中就有一个观念,就是认为人的本质自私的,只有土地回到个人手中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曾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1978年“手印”英雄严俊昌的儿子严德友2008年10月10日应邀到人民网作嘉宾访谈。访谈中竟然脱口而出“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而且说是他的“父亲经常教导”的。当时把小岗村的承包经验推广到全国农村甚至到城市,到处鼓吹“一包就灵”,其背后的思想依据就是人的本质自私论。

这种改革的指导思想究竟对不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还要不要指导改革?笔者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改革不是改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自我完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无论我们党在经济的具体政策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是不能改变的。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而且强调这种宗旨不是口号,不是空话,它应当具体落实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及其体制改革中。

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农村一窝蜂地搞承包,但也有少数农村基层领导坚持集体所有制,他们或者抵制承包,或者在承包之后又重新回归集体所有。大家所熟悉的江苏华西村和河南南街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典范,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村子的领导班子履行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倡导的共产党员“二百五”精神、傻子精神就是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其实在文革及其以前,凡是领导班子真正以身作则,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其群众的积极性一般都是比较高的。2010年6月30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新闻稿,题目是《时代先锋:50年村支书半世纪父老情——追记河北省晋州市吕家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高能权》,讲述于2009年1月去世的92岁高龄的原河北省晋州市吕家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高能权从50年代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到其去世。50多年来,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干部和党员,带出了一个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在1978年之前,他所在的集体经济就在周围的村落名列前茅。他经常说:“不贪不沾心量宽,把村里的事办好老百姓才拥护你”。1980年全国大搞土地承包时,全村100%村民拥护集体经济,并继续选举高能权担任集体经济的带头人。他去世前,村民人均年收入7880元,村年产值1.5亿元,村集体积累5000万元。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前,某些农村地区群众积极性不高,根源不是公有制,而是领导班子以权谋私。而农村改革却把板子打在集体所有制上,导致个人承包的结果进一步促进了私有观念的泛滥。

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如此。既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代表人民管理企业的企业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国有企业能否搞好的重要条件之一。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确有忽视人们物质利益的倾向,这是造成某些企业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强调按劳分配原则是对的。但是某些经济学家完全否认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的巨大成就和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竭力贬低和夸大国有企业的弊端和缺陷,而且把问题单纯归结为所有制问题。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产权改革。他们认为,国有企业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产权不清,导致企业管理者责任不清,政企不分,管理混乱。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公有制企业的产权就是国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所有就是全民所有。企业管理者是代表国家、代表人民管理企业。怎么能说产权不清呢?指责国有企业产权不清,实质是他们认为产权只有归私人所有,人才有责任。没有个人的所有权,就没有责任心。这种观念背后的依据就是亚当·斯密的人本性自私论。他们不可能理解共产党人管理企业的责任感不是来自于企业是否归个人所有,而是来自于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一些人推出的所谓现代企业制度的“十六字方针”即“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实质是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经济体制改革变相地变成了改制,卖国有企业就成为一种时髦、一种潮流。一些地方政府不仅卖国有企业,也卖医院、卖学校。即使一些国有大企业没有卖给私人,企业老总也竭力加大自己的薪金报酬。近些年来媒体报道某些国有企业老总年薪数百万、上千万元。名义上的公有制变成实际上的私有制。这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吗?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是必须坚持公有制,二是必须用“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和武装社会主义企业管理者,然后配之其它政策及具体管理制度的改革。离开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行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改革。

三、“为人民服务”与反腐败

当前社会生活中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经济领域存在,政治生活、教育、医疗等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都存在。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有那么一种在经济学家、法学家等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某些领导者中流行的观点,就是简单地把腐败现象归结为只是制度问题,是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固然,我们的制度确实存在着滋生腐败的许多漏洞。但问题是否只是制度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任何制度都是人的制度,没有离开人的制度。制度的制定、改革、遵守、执行都需要人。不同世界观、不同素质的人制定的制度不同,制度改革的内容不同,对制度的执行和遵守也不同。制度建设不能代替人的建设。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不能相互取代。从这个意义说,社会腐败产生的根源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人自身素质的问题。离开人自身素质和人的发展空谈制度的改革不可能根治社会腐败现象。单纯把社会腐败归结为制度的一些人大多逻辑上有一个前提,就是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任何人条件适合都会搞腐败。常听有些人说,别看那么多人反腐败,这些人有了权力后也会搞腐败。因此要想制约腐败,就是完善制度、完善法律、完善条文,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惩罚力度。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人的本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自私只是剥削阶级的本性,剥削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的本性和世界观是大公无私、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的行为约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环境、制度的制约,二是来自自身的制约。这两种制约不可分离,也不可相互取代。那种把腐败简单归结为制度的观点就把制约人的行为只是看作外界强制性的原因,看不到人自身对自己的制约的观点是错误的。共产党人真正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就能够自己制约自己,自己管住自己。陶行知先生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早就认识到人自己制约自己的重要性,主张建立“道德长城”。这在制约腐败、根治腐败方面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把反腐败单纯建立在人自身的觉悟方面,必须承认剥削阶级的人本性自私观对无产阶级队伍的严重影响,因此也必须建立、完善必要的各种制度,强化外界对腐败现象的制约和惩罚。同时,也只有更多的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加自觉地执行和遵守制度。共产党人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党内建设、制度建设、法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说以往腐败有无法可依的现象,而当今腐败则绝大多数是有法不依,执法犯法。其内在原因就是把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原天津市检察长李宝金本人从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公安系统工作,从基层普通干警提拔到市公安局副局长、党委书记,后又调到检察院任市检察长,对法律条文可谓熟知又熟了,但他自己最终走上了腐败道路。这难道用法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能解释得通吗?其根本原因就是李宝金本人的世界观改变了。他与人打交道的原则就是“谁不给我办事,我就办谁;谁给我办事,我就不办谁”。这难道不是李宝金本人剥削阶级自私自利的世界观的典型表现吗?有这种世界观的人怎么能够代表人民执法呢?2010年两会上,广州市政协主席朱振中在政协全体会议发言中严厉批评了领导干部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同时指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说到底是一些干部心里没有装着老百姓”。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问题是,一些干部为什么“心里没有装着老百姓”?笔者在公开发表的一篇短文中指出,“心里没有装着老百姓”归根到底是世界观的问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一成立,特别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始终用这一思想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但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剥削阶级的拜权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的观念还存在,特别是思想理论界某些人大肆鼓吹亚当·斯密的人性自私论的“经济人”思想。它严重影响和腐蚀了相当多的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近些年来,干部队伍中前赴后继的腐败现象就是这些人的世界观已经彻头彻尾剥削阶级化了。报纸上多次报道一些贪官谈到犯罪原因时说自己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说这些话时不完全是真心,但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因此,不强调批判剥削阶级观念,不强调干部队伍的世界观改造,不清除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心里装着老百姓”。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思想不仅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包括人本身的发展。党中央提出和阐发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为核心实质是人的发展为本、人的发展为核心。而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世界观的问题,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是否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少数人和私利服务,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两种世界观。必须承认,由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必然带有旧社会的痕迹。特别是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文化影响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内容也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拜金主义思潮严重侵蚀到党内和干部队伍中,许多党员干部私欲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世界观改造,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防腐败、反腐败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但多年来,我们不敢讲世界观改造,不敢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为人民服务”与为少数人服务的对立问题,不敢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自我揭露和批判头脑中的私有观念。虽然这些年来我们也进行了“三讲”活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但大多停留在字面和口头上,不敢触及灵魂深处的自私观念,导致上述很多活动基本上走形式,走过场。所以得不到贯彻和落实。

四、“为人民服务”与“普世价值”

近几年来,有些人谈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价值观念时,不是倡导唯物史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是把早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过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东西改头换面为“普世价值”重新搬了出来,鼓吹什么超时代、超阶级的所谓人权、平等、自由、博爱、民主等。在“爱”的问题上,他们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鼓吹“爱”的无条件性、无阶级性,如“大爱无疆”。特别把爱与恨绝对对立起来,似乎“爱”就是绝对地好,绝对地提倡;“恨”就是绝对地不好,绝对地反对、抛弃。如某些人指责我们党以往的教育是“仇恨教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文革及其以前,我们在批判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理论时,把凡是讲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等问题时,一律把它与抽象人道主义划等号加以反对。这是极“左”的做法。唯物史观反对抽象人道主义,但并不反对上述概念,而是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把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看作具体、历史的东西。在“爱”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一是把爱看作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爱是对大多数人民的爱、对阶级的爱,而绝不包括对敌人的爱。二是辩证地看待爱与恨,在倡导爱人民的同时,并不绝对地反对恨。对剥削阶级和阶级敌人的“恨”恰恰是无产阶级应当提倡的。恩格斯在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谈到空想社会主义反对一切“仇恨”的观点时说,空想社会主义者正视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仇恨,但认为这种仇恨是应当抛弃的。他们把社会主义的建立完全建立在抽象的博爱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爱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爱上。恩格斯严厉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他认为,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的剥削压迫表明了他们从来没有对劳动人民的爱。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本性必然引起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愤怒”、“炽烈的憎恨”“切齿痛恨他们的压迫者,痛恨那种使他们陷入这种境地并把他们变成机器的制度”⑤“只有靠着对当权的资产阶级的烈火般的憎恨,靠着不可熄灭的内心激愤才能保持人类应有的意识和感情”⑥,恩格斯还说,当资产阶级把绳索套在工人阶级脖子上的时候,如果任其宰割,那就真的沦为牲口了,只有起来反抗斗争,才真正符合人性。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者辩证地看待爱与恨,所以从来不是抽象地肯定一切爱,也不是抽象地反对一切恨。在肯定对人民爱的同时,也肯定对敌人的恨,二者是统一的。周恩来给雷锋题词中就强调学习雷锋“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和当前某些自由化极其严重的人鼓吹抽象的爱的同时,认为无产阶级不讲人性,不讲爱。这是绝对错误的。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就是对绝大多数人民的爱,就是对劳动人民的爱,就是具体的、历史的爱。在抗震等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我们的军队、医务人员、志愿者表现出来的对灾区人民的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正是体现了对人民的爱的情感,正是长期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思想浸透和延续的必然结果。每当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军队包括今年9·3阅兵问“同志们好”时,我们的战士响亮地回答“为人民服务”。这绝对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从党和人民的军队一成立,就始终贯彻如一的灵魂、军魂,是我们党和军队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这种对人民的爱与所谓的“大爱”、“大爱无疆”有其根本的不同。把在抗震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歪曲为无条件的、抽象的所谓“大爱”、“大爱无疆”是错误的,是变相地否定和取消我们党和军队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五、“为人民服务”与党的思想建设

建国以来,我们党确实开展了多次政治运动。这些运动本质上绝不是整人的运动,而是教育人、发展人、挽救人的运动。必须客观地承认,建国以后,党内有些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膨胀,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被他们抛弃了。毛泽东进北京之前最担心党内有些人做李自成。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毛泽东特别向全党同志多次强调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57年,他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指出:“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1964年,毛泽东在谈到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基本条件时说:“他们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在国内为一小撮资产阶级特权阶层的利益服务,在国际为帝国主义和反对派的利益服务。”1966年,毛泽东说,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替人民着想。文革后期,毛泽东又提出“斗私批修”的口号,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的实质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的问题,强调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改造问题。客观地说,毛泽东的这些谆谆教导和历次政治运动,确实教育、挽救了党内一大批人。它对于中国共产党完成当时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巨大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党的历次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整错了一些人,特别是文革,扩大化的错误非常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急剧下降,在群众中的威信急剧下降。自改革开放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党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方面,而党自身的建设几乎完全抛弃了,党处在党不管党的状况。这个时期的党中央开始意识到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在全党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活动。党的十六大后全党开展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十六大、十七大后又开展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十八大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这些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问题。但回顾起来,这些活动雷声大,雨点小,基本上走形式,走过场,导致当前整个中国社会腐败现象更加严重。有些同志借口上述教育活动这种甚微的效果,否定其教育活动的必要性。笔者不同意这种认识。上述活动绝对是必要的,但为什么效果甚微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始终没有造成一个对错误思潮特别是对剥削阶级私有观念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彻底批判,不能形成一个扬善抑恶的大环境氛围。客观地讲,改革开放以来,封建社会的权力至上观念和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思潮不仅没有得到批判,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泛滥开来。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腐朽的思想内容,尤其是人本质自私论的观点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交往活动传播开来,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特别是官场歪风邪气盛行。被判处死刑的原河北省秘书李真对新华社记者乔云华谈起他走上腐败之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场上的“笑廉不笑贪”的环境氛围。因此没有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的对剥削阶级各种错误观念特别是人本性自私论的彻底批判,没有一个对是非美丑观念的正确识别的舆论氛围,对官员和党员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只能走过场。20世纪60年代,在整个社会氛围正气占上风时,学习焦裕禄的活动就收到了极其巨大的效果。而90年代,学习孔繁森活动就效果不好。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大环境氛围不好。

二是我们党内批评自我批评的好作风丢掉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总结出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自我批评的作风。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大作风逐渐丢掉了,变成了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自我表扬。2011年6月21日《学习时报》发表的刘益飞同志的文章指出“党内批评难、批评领导更难,批评‘一把手’难上加难的状况,已经成为党内生活及党的建设上的一个顽症”。党的每一次大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是简单地读读文件,念念报纸,发发牢骚,而是通过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批评错误,弘扬正气。没有严肃、积极的批评自我批评,没有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不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具体的问题,怎么能够达到提高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呢?

三是不敢发动和组织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批评和监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来认为,提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自身素质一是靠自身的自觉主动性,二就是靠外界的批评和监督,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但是,由于彻底否定了文革,否定了群众运动的必要性,在领导干部中害怕群众,对群众打击报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特色的英雄史观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平时也包括专门的学习教育活动中不敢组织群众对领导干部的错误思想、行为进行积极的批评和监督。如果有群众敢于对他们进行批评,就利用手中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公开或隐蔽对群众打击报复。而对这种打击报复行为无人过问,无人批评,无人处理。正义行为得不到鼓励、支持,错误行为受到迁就、纵容。

四是把“为人民服务”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其它基本原理割裂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归根结底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它的任何一个正确理论都能够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中寻找出其思想来源。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著结合起来。“为人民服务”思想也不是毛泽东思想的唯一原理,理解掌握“为人民服务”思想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观点如阶级观点、唯物主义观点、辩证法观点、群众路线观点、社会基本矛盾观点等紧密结合起来。但是不能不看到,近些年来党内的学习风气特别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著作的风气越来越淡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群众路线观点抛弃了。不从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那里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把“为人民服务”与马克思主义的其它基本观点结合起来学习,怎么能够达到对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呢?

五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党内学习教育活动必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撞击自己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分清那些是正确的应该坚持,那些是错误的应该抛弃。但我们目前的所谓学习教育活动就是停留在重复中央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上,根本不联系实际工作、生活特别是自己的思想实际。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采取两面派的态度。报刊上曾经报道当年学习孔繁森的活动中,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会上孔繁森,会下王宝森”。

习近平同志最近多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笔者认为,这是保持我们党无产阶级性质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之一。放弃或背离这一思想,就背离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必须客观承认,在许多地方、部门、单位,一些领导者已经不同程度地背叛了党的阶级属性,自觉不自觉地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为对人民专政的权力。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中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发展趋势及其危险性。正如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所说:“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注释

②《中国国民素质危机》,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30~131页.

③《探索》杂志,2010年第3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399~400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为人民服务[A].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网.

[责任编辑:张昌林]

作者简介①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出版,书中关于中写道:“解思忠先生,国民素质研究专家、曾任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司长,现任国务院副部长级职务,兼任北京大学国民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 郝贵生(1948-),男,河南封丘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6)01-0001-09

[收稿日期]2015-12-02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为人民服务思想建设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高校培养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加强电视队伍思想建设做好电视舆论监督工作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化工企业护卫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