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2016-02-15 17:00张建明周书仁莹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年1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模式

曹 伟 张建明 周书仁 郑 莹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114



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曹 伟张建明周书仁郑 莹
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摘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实践。先学习领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与特点,然后结合本专业所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工作,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与之相符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持续改革培养方法和手段,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

1 研究背景

《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中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该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权威机构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认可,也是我国工程性人才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过程控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都做了明确的定义。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始于2006年,至今已有众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了认证。在湖南的高校中,自2013年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和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启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认证申请及准备工作。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认证过程就是对专业体系建设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螺旋式提升过程,极大地促进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业认证搭建起了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企业间的桥梁,通过认证制度和机构运作,把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来,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为了紧跟国内外现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遵循我校“重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结合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努力培养具有行业特色、满足行业需求的合格工程技术类本科毕业生,学院决定启动本专业的专业认证前期准备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构建本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改善学习风气,推动教学平台建设,促进学生就业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为此,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对照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亟待对本专业现行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和创新,研究与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特点

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标准中的全部条款都聚焦于学生,专业所提供的服务都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专业建设要根据学院及本专业的情况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再细化为所有本专业学生应当达到的毕业要求,通过课程设置、资源配备、学生服务等各方面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不同于本科教育评估,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对专业的合格性评估。认证标准从培养目标、学生要求、课程体系等7个方面给出了认证的重要指标,要求专业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核心,依据认证标准构建一个有效的学生成就评价体系。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证由独立的社会第三方机构实施,被评估专业志愿提出参与申请。认证专家由行业界、企业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共同组成。

(2)与教育部制定的专业设置标准不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强调尊重所认证专业的目标定位、培养特色及办学特点。认证是一致性评价,而非学科水平评估。

(3)树立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要求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且持续改进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3 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指导思想是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准绳,规范专业体系建设,充分调研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发展动态,结合我校本科生教育的定位及特点,对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情况做广泛调研,认真研究分析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按照专业认证的规范要求,制定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合理配备师资队伍,不断改革培养方法和手段,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3.1 培养目标定位

我校是一所具有交通、电力、水利行业特色的多学科大学。学校的重点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依托于行业、服务于行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统一,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说明该专业本身是一门适用性很广、应用面较宽、并且要求具备很强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学科。

在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方向的研究中,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按照认证标准提出的“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开展研究,进行覆盖面较广的调研工作。我们先后到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以及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它们的办学理念,借鉴它们准备认证的先进经验。同时广泛调研社会需求,先后走访了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邮电规划设计院公司、长沙景嘉微电子有限公司等省内外计算机和IT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倾听它们对计算机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本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状况进行调研与跟踪,分析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帮助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与修订。

在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时,既要兼顾交通、电力、水利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又要面向全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及沟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相关软硬件能力,在较多行业能从事软件设计与开发、软硬件结合的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计算机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同时也为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3.2 完善和改进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同时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所应设置的各类课程比例做了规定。为满足专业认证要求,我们在进行本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从IT行业对计算机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出发,参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特色及目标定位,构建和完善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在2014-2015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举办了10多次专业认证研讨会和教研教改活动,全体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等各个专题分别进行了讨论。系部组成了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以及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4个课程教学团队,设置了与此对应的4个课程模块,指导学生选修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和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相关课程,为学生参加相关领域的课外科研项目及创新实验项目、各类科技竞赛、计算机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专业认证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教师“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外,还提出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学院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方式建立工程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办学基地等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学院先后与中软国际、上海微创、湖南邮电规划设计院、长沙湘计海盾等10多家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同时,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或专家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和指导,使学生的课外科技项目、工程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

3.3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专业认证标准提出“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的明确要求。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以认证标准为准绳,结合我校制订的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从教学信息采集、教学信息统计分析、教学工程跟踪评价、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改进措施实施及反馈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

本专业构建了严格有效的教学质量立体化监控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教学过程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校院系多层次监控,注重学生意见反馈,措施得力有效,保障了专业教学质量。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包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课堂和实验教学、日常教学管理、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试卷分析、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馈等环节,各环节均形成了严格的质量要求。

在学生意见反馈方面,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教学实施反馈、定期座谈、毕业生座谈、网络信息反馈等方式采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经过审核评估后,提出整改措施,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和持续改进。

系部不定期举办与教学质量有关的教研教改活动,对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进行评价,探讨问题的影响及起源,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对整改过程予以总结,同时对优秀教师的经验进行宣传和表扬,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4 结束语

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新兴事物,对于本专业的认证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在工程实践教学和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为此,我们将依据专业认证标准,充分调研国内一流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合理配备师资队伍,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方法和手段,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校企联合培养力度,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EB/OL].http:// ceeaa.heec.edu.cn/.

[2] 夏欣,徐焕良,任守纲.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0-54.

[3] 刘静,郭银章,阎临霞,赵俊忠.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13):63-66.

[4] 李玲玲,赵学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1-184.

[5] 徐翀,仇建,胡维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6):88-91.

Research 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ystem

Cao Wei, Zhang Jianming, Zhou Shuren, Zheng Ying
School of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ystem,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our college is studied and practiced in the paper. Firstly,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ystem.Then, combined with the preparation work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of our specialty,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goal is decided. The class teaching system is set up. The supervising and evaluating architecture of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The training means is reformed continuously to make sure continuing promotion of the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ng quality.

Key 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training mode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湘教通〔2014〕272号);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机器人联机学习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编号:湘财教指〔2015〕54号)。

作者简介:曹伟,在读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08-11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模式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课程改革
信息类专业硬件基础实践的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