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探索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例谈李元昌读写结合教学的启示

2016-02-15 22:17李长娟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5期
关键词:李老师景物课文

李长娟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李元昌老师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的实验班学生自编自选的作文集《田野上的小花》,被吉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确定为中小学阅读教材,这足以证明其价值。介绍他的“放——收——放”作文训练法[1]、“点改法”[2]的文章被多家刊物发表、转载,还被引进到日本,现在国内一些学者也在研究李老师的作文教学。李老师的作文教学自成体系,他的“放——收——放”作文训练法,与他的作文批改法——“点改法”相辅相成。[3]同时,读写结合,也是李老师作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写结合方面,李老师坚持以人为本,走出独具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本文就此介绍李老师的读写结合方法,以便给教师作文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一、读写提升法

李元昌老师认为,读写结合是学生作文必走之路。提高读写结合的效果,必须培养学生这样的思维习惯:在作文时,想着自己读过的文章;在读文章时,想着如何写好自己的作文。为此,李老师创造了“读写提升法”,其过程是:读文——仿文——再读文——改文——三读文——再改文(加工)。比如读了刘绍棠的《榆钱饭》,让学生仿写,写完后,教师不急着批改,再让学生读张洁的《挖荠菜》(再读),读完后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改),改完后将宋学孟的《柳叶儿》、路遥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推荐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类似的文章(三读),读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再改、加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带着写好作文的目的去阅读,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吸取;每修改一次,就是一次提高。一次次吸取,一次次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就不断地提升。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把读和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缩短了“模仿——创作”这条路,也为学生的创造积累了能量,学生的一些优秀作文,就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写出来的。正如李老师所说,一粒有萌发力的种子,有了外力提供的适当的温度、水分、空气,它就会发芽。[4]这种方法李老师用在初一年级,目的是给学生打好基础,他认为,如果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一生都有说不尽的益处。有人把李老师这种方法归类到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中,但笔者认为,这既是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也是读写结合的方法。

二、反向阅读法

在作文教学中李元昌老师发现:作文能力弱的学生阅读能力也比较弱,自信心也弱,总认为自己写不好作文,“没等拿起笔来,信心先没了”。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伟大”,李老师创造了“反向阅读法”。

通过阅读别人的文章来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李老师把它称之为“正向阅读”;通过阅读自己的作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升作文能力,李老师称之为“反向阅读”。

在李老师批改过的学生作文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无意中运用了一种修辞方法,李老师就在作文眉批中写下这样的话:很高兴看到你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你能告诉老师你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在这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吗?学生的一段景物描写得挺好,李老师在眉批中给学生出这样的思考题:这段景物描写很不错,既有概括描写,又有具体描写,请你在文中将概括描写的文字画上横线,具体描写的文字画上浪线,说说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发现学生人物形象写得很有特点,李元昌老师就出这样的思考题:你用了几种描写手法,这些手法综合运用对塑造人物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借鉴了某篇课文的方法,李老师则高兴地在尾批写上这样的话:你会学习了,请你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你借鉴了哪篇文章?有时李老师在尾批中让学生找出精彩的语句,有时让学生给自己的文章划分层次,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再看学生回答的问题,学生分析得很认真,很到位,回答得很有道理。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就会发现“反向阅读法”的独到之处。一个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心里总有这样的阴影,认为自己的作文写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现在,教师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作文的亮点,品味自己作文的妙处,这是他意想不到的,这对他是一种怎样的鼓励,他的信心又会怎样地提升?今天学生学会了鉴赏自己的文章,以后读别人文章遇到同类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学生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吸取借鉴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对作文能力差的学生是这样,即使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也会有同样的收获。再者,这些学生笔下出彩的地方,多是学生无意识写出来的,无意识应用的知识不稳定,今天用上了,明天该用的时候就不一定能用上,而学生分析品味自己作文的亮点,在分析品味自己作文的过程中形成了真正的能力,以后就能有意识地应用,作文能力也从中得到提高。用现在课程改革的观点看李老师三十年前的做法,可以说,三维目标在这里实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读、思、写、改研讨法

李老师设计的方法,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作文。有一次李老师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把作文中有同类问题的学生编成一组,让每一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研讨,下面是各组研讨的内容:

1.一篇文章,删掉一段,让学生根据文意补上(布局谋篇的构思能力);

2.把原文略写的内容改写成详写,详写的改成略写,让学生找出并修改(选材能力);

3.换掉原文中的一些词语,让学生找出并改正(语言能力);

4.略去原文的开头、结尾,让学生补出(开头结尾能力);

5.只给学生小说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设想后半部分怎样写(想象力);

6.隐去文章题目,读后让学生拟题(拟题能力)。

以上各组的研讨题,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就以第1组学生研讨的内容为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构思能力。李老师认为,学生只有深入到布局谋篇方面思考,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才能真正明白作文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学会作文。有些学生阅读量并不少,但作文能力提高却缓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一定的阅读深度,很少思考作者的构思过程。虽然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矿藏,但是由于阅读深度有限,学生提取的也有限。要完成李老师设计的第1个问题,学生就不能像平时那样浮光掠影地去读,也不能读一两遍就算完事。不仅要反复地认真读文,还要透过语言文字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研究文章的框架构思,思考作者的行文用意,在对文章有了全面把握的情况下,反复琢磨,才能找出缺失的部分。这样的阅读,就有了一定的深度,这样有深度的阅读,学生必须自己去亲身体验,才会有收获,这是教师讲解不能替代的。李老师这样设计,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作者构思的历程。学生们只有走过这段路程,才能找到自己认为缺失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小组研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这样每个学生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当学生动笔补上缺失的段落后,李老师公布答案,学生们根据自己答题的情况,进行反思,组内的学生再相互帮助,查找原因。然后,李老师把学生的作文发给学生,让学生把这个阅读过程用在阅读自己的作文上,学生们就学会了从立意布局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作文,研究自己的作文,修改自己的作文。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作文中,学生就会注意布局立意的问题,布局立意的能力就逐渐形成了。

在训练过程中,李老师虽然没有给学生讲解文章的布局立意,但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布局立意的基本技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布局立意能力。从形式上来看,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阅读、思考、研讨、补文、改文,几个环节一气呵成;读与写自然地联接;学与用有机地结合,个人与集体相互作用,把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别开生面。

四、阅读借鉴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李元昌老师的“读写借鉴法”,就是有意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比如有个学生写了题为《犟姑娘》的作文,详写和略写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当时,学生们刚学完《背影》,李老师就引导学生,借鉴朱自清写《背影》时处理材料的方法,他在作文尾批中出了下面的思考题,让学生回答(横线上的字是学生点写的):

1.阅读《背影》,回答下面问题:

(1)《背影》这篇散文的中心主要是表现父子之间的浓厚感情。

(2)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其中详写的是第二次,因为这一次最能表现父子的浓厚感情。略写的是一、三、四次,如果详写这几次,就会使这篇散文的中心思想不突出。如果略去不写,背影就失去了线索作用,情节就不完整了。

2.读自己的作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篇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犟姑娘勇于开拓进取,百折不挠,身残志不残的精神;

(2)根据详写、略写同中心思想的关系,借鉴《背影》的处理材料的方法,填写下面的内容:

应该详写的是她在办养鸡场的过程中,怎样克服困难的事情;应该略写的是她在小学读书、初中读书的事;应该删除的是她成功之后给大家介绍经验。

3.根据回答以上问题的体会,重新修改这篇作文。

这种形式的读写结合就是在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在学习课文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五、读写迁移法

李元昌老师在讲解戏剧单元时,先给学生2课时,让学生自己阅读《白毛女》和《龙须沟》,在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后,再结合这两篇戏剧讲解戏剧知识。学生掌握了一些戏剧知识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知识回头再阅读这两篇戏剧,这次阅读与前次阅读不同,是在掌握了戏剧知识情况下的再阅读,这样,阅读就有了一定的深度,脱离了开始的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提升。在此基础上,李老师让学生独立处理《陈毅市长》,把电影文学剧本《林则徐》《高山下的花环》作为扩展课文让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戏剧的能力则初步形成。然后李老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把学过的某篇课文片段改写成剧本,目的是将阅读能力迁移到写作能力上。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作文任务,回过头来还要研读这几篇戏剧,查阅戏剧的有关知识,研究剧本的写法,这又是对戏剧阅读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把“读写迁移法”的流程梳理出来,其过程是:阅读(实践)——知识(认识)——再阅读(再实践)——作文(再认识、再实践)。这正是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提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李元昌老师“读写迁移法”的规律,是在引导学生读写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

六、讲读引导法

李元昌老师的语文教学,很注重利用课文“例子”的作用,引导学生的作文。他讲读教学的目标定位,经常是依据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来确定。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喜欢描写景物,但缺少对景物描写作用的了解,常常是为描写而描写。针对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李元昌老师在讲张洁《挖荠菜》这篇课文时,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作文能力”。他引领学生重点推敲这篇散文的两段景物描写:一段是“我”被地主大管家追赶从河里爬出来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一段是春天“我”在田野里自由自在挖野菜的情景。学生们通过对这两段景物描写的深入挖掘,理解了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认识到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随便乱写的,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运用,在文中要起到一定作用的,“思维跃动的日常生活作文”就写成了。[5]当学生们弄明白这个问题后,李老师就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修改自己的作文,在以后的作文中,这类错误就很少出现了。

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阅读借鉴法”有些相同之处,都是引领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借鉴课文中的某些方法,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但二者的区别之处是:“阅读借鉴法”针对的是学生作文中的个别情况,“讲读引导法”针对的是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阅读借鉴法”作用在作文批改上,“讲读引导法”则在课堂上进行。

在读写结合方面,李老师还创造了一些方法,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笔者并不是单纯地向大家介绍方法,而是希望大家重视这些方法出现的过程。常言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李元昌老师如何得法,用他的话来说,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人而来”。“眼中有人,心中有法;法为人而生,为人而生法;法无定法,因人而法;人变则法变,变法而为人。高效之法,乃自己所创,非抄袭他人之法;他人之法,吃进来化为力量再使出去,方能成自己之法。”笔者与李老师在同一单位,经常听李老师说,他晚上入睡前,学生在他的脑里要过几遍“电影”,有些方法就是在过“电影”中过出来的,可见,李老师的教学方法改革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人,“以人为本”正是他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当然,在李老师的教学方法中,不排除有借鉴成分,即使是别人的东西,李老师并不是照搬照用,而是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自己所教的学生。正因为李老师抓住了“人”这个本质问题,他才有法,他才多法,法才有效。“学生是我们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参考书,读明白了学生,法就从中而来”,这是李老师经常说的,也正因为如此,李元昌老师不赞同教学方式模式化、公式化,他认为,将某种方式包装成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本身就违背辩证法、违背教育的规律。李元昌老师“以人为本”的读写结合教学观点,值得我们这些教育者深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元昌与乡土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李元昌.教学教研的探索者[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3]姚雪红.作文批改的人、时、势[J].人民教育,2014(9):36-38.

[4]李元昌.每个教师都会成为优秀教师——对主题教研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7):28-31.

[5]王鹏伟.生活:语文教育回归的路标[N].光明日报,2006-04-03(7).

猜你喜欢
李老师景物课文
四时景物皆成趣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该得奖的李老师
写写冬天的景物
背课文的小偷
宠物难伺候
背课文
李老师的心事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