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2016-02-16 10:20杨俊玲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杨俊玲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杨俊玲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同时高校也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职前培训能够开发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大学生更具有岗位竞争力。高职高专职前培训不是高校人才培育的最后环节,而是贯穿大学整个学习过程,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内部。从职前培训需求确认、制定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实施、培训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四个方面对职前培训进行了系统性的构建,并提出了一些实施具体方案,希望对我国的职前培训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职前培训 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 教学质量控制

职前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贯穿于学生在校三年的全过程,高校在把握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本文构建了职前培训体系的研究框架,该体系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体,并结合培训中介机构和企业第三方。职前培训系统包括职前培训需求确认、制定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实施、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四大模块。

一、职前培训需求确认

在就业高压态势下,大学生有着相当量的职前培训需求,结合我国供需结构错位现状,高职高专院校职前培训需求应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于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预期,即初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二是社会需求,来自各个行业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要求。

1.大学生树立“职业观”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在入校后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对未来处于无意识状态,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大一新生入校就要让新生树立职业理念,树立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未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让“有为才有位”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树立学生的职业观念。在大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的设想,规划职业生涯,这对于学生的大学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会在方向的驱动下自我开发、自我管理、改变习惯、改变行为,从而满足职业要求,让“内在驱动”成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动因。

2.高职高专院校要树立“市场理念”

(1)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需求。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错位导致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滞销,高校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适应市场发展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要满足产业结构需求,并且要适应就业需求的变化。其次,高职院校在开发新专业上要充分论证,要找准专业定位,根据就业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各个专业的招生数量,精简一些不适应市场和产业需求的专业,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专业设置向就业需求导向型专业设置的转变。

(2)转变人才模式,适应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模式的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的深入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关键能力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对于员工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仅仅精通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高端企业的用人要求。“精益化”生产(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对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要求;组织职能水平分工的弱化(即强调多面手)对员工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即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对于员工知识运用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职前培训的模式看,这几点也恰恰是现阶段企业对于人才要求的几个关键能力,高校应该依据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为指向,转变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二、制定培训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高端并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本素质构成系统、职业技能构成系统、职业素质构成系统三大模块。职业技能构成系统和职业素质构成系统以“三阶段,四环节”为框架,“三阶段”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大学三年每学年为一阶段,“四环节”即将职业能力构成系统(即职业技能构成系统和职业素质构成系统)分为职业技能基本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职业能力实践课程和职场文化课程四个环节,并将三阶段与四环节有机结合,达到打造职业能力提高的目的。

1.基本素质构成系统

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基本素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达到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文化素养提高的目的,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基本素质构成系统是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必备模块。要从学生的综合水平出发,选择适合学生需要,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课程,英语、计算机、体育、思想道德等方面都是主要课程。

2.职业技能构成系统

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是第一学年职前培训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从学生职业规划和专业需求出发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并按照专业工作流程对课程的上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教学模式,让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让职业能力深入课程体系内部,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等都要表现出强烈的岗位性、技能性、适用性、实用性、综合性的特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直接开设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来完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来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结合学习领域、工作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将岗前培养、岗上训练、岗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职业上岗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职业素质构成系统

职业素质是“职场人”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矛盾处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构成系统是第二和第三学年实施的重点。

第二学年实施职业岗位素养训练,开设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打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关键能力”或者“核心技能”,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同性的职业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用岗位不断变换的要求,是伴随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是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工作能力所需要的核心技能我们可以归结为:创造性、沟通技能、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主动性、团队协作能力、决断力、抗压能力等多个方面,我们要结合不同岗位确定不同的职业核心技能,确定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案。

第三学年为职业能力的落实与强化,即开展职场文化教育和职业素质实践。职场文化主要内容是求职和适应职场环境,如职场商务礼仪、简历的制作、面试技巧、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等内容。职业素质实践要依靠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践来实现,学生参与企业定岗锻炼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岗位意识、增加社会经验、转变就业观念。

三、职前培训的实施环节

职业培训环节的实施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影响职前培训的几大因素是高校、政府、企业、第三方培训机构。政府在职前培训环节起着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并能够在信息和经费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高校、企业、第三方培训机构要法律法规的的监督下加强合作,高校要起到桥梁作用,在职前培训的实施环节多方参与,并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市场为导向开拓有效的职前培训模式,高校要依靠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的力量使职前培训的方案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1.高等院校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密切合作,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职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在就业中好比鸟的两翼。大学生通过职前系统培训能掌握劳动技能、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就业者。职业技能鉴定对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给予科学的评判和认定,得到社会的认可。两者目标统一,最终目标都是开发人力资源并促进就业。考证是大学生必须面对一个问题,一些专业的入门证书对于学生从事某些职业是非常关键的,比如,会计专业的会计上岗证、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证等,这些证书对于你能否从事某个职业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一些关键证书的考取,高职高专院校要能够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加强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为学生就业增加筹码。

2.要让企业在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在与企业的职前培训合作方面可以采取两种模式:(1)高校聘请企业高管或者负责人来校担任“校外导师”,通过授课、讲座、交流会或者座谈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职场实战经验和就业方面的指导。(2)校企合作,企业接收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者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一些职前培训意识较强的企业,在招聘员工入职时就采取了比较有效的行动,企业招聘的对象不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而是大二在校生,让他们的课程负担较小的时候直接到企业实习,较早适应企业环境,又可以针对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这两类模式对于职前培训都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第一种模式由高校为主导聘请校外导师,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场经验都有一定的帮助,企业也可以挖掘到一些优秀的人才。第二种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企业节省了培训开支,接收实习生也减少了工资支出。大学生在校就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还有一定实习机会,对于自身成长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3.高校与第三方培训机构加强合作

第三方培训机构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这是高校较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第三方培训机构的师资较灵活,课程也是紧贴市场需求,在培训模式方面也比较灵活。高校可以和资质及培训口碑较好的第三方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整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培养、实习基地共享方面加强合作,不仅可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改革,还对高校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

四、职前培训的质量控制与效果评估

职前培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质量的控制。教学质量主要包括学生质量、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教师的质量,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是学生的质量。教学质量控制就是教学质量检查和纠偏的过程,让教学质量不超出控制者的要求和范围。职前培训教学质量的控制可以分为三部分:前馈控制、同步控制、事后控制。

前馈控制即在教学活动开展职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而采取的控制措施,高校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质量规范和标准。前馈控制工作越细致充分,教学管理中的失误就越少。

同步控制是教学工作进行中的控制。主要工作包括: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建立教学活动的管理程序(如教师备课、讲课、辅导)等方面内容等。

事后控制即教学活动之后,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教学结果的总结。事后控制可以适时把教学结果反馈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为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打下基础。这需要系部和教务管理工作者做好如下工作:(1)教学检查结果及时公布,通过听课、学生座谈会、检查作业等方式得到信息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出勤率、教师到位率、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2)毕业生质量调查。毕业生的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集中反映。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适用性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情况,用以检查高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职前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对职前培训的效果有一定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要把职前培训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战略中去,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系统构建职前培训体系,结合多方力量执行培训方案,才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学者有关职前培训的相关研究,构建了职前培训系统结构,希望对高职高专职前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研究时间和实践经验有限,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1]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09):91-94.

[2]陆沁雨,张强,唐韵,吕征欢,袁舟律,罗杰.大学生职前培训的研究与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11):61-65.

[3]林涛.高校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138-139.

[4]贾婷婷.高校大学生职前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69-71.

[5]郭荣凤,熊正德,吴东航.大学生“四位一体”职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金融经济,2010,(14):73-75.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4SJD310)。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