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谈“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依据

2016-02-21 13:21吴四智陈佳陈孝银
新中医 2016年10期
关键词:藏象水谷太阴

吴四智,陈佳,陈孝银

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从不同角度谈“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依据

吴四智,陈佳,陈孝银

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脾为后天之本”源于《医宗必读》,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作者尝试从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易水学派之脾胃说等学说并结合现代相关研究成果探讨“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依据。

脾为后天之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易水学派;免疫系统;肠道菌群

DOI:10.13457/j.cnki.jncm.2016.10.003

“脾为后天之本”的论述起源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1],对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有重要影响,言“后天之本在脾”是相对于“肾为先天之本”的,即是为了突出脾在五脏功能中的重要性。治病求本、整体观念、标本缓急、扶正与祛邪均为中医诊疗过程中的重要原则,李中梓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治病求本则应重视脾与肾也[2]。

其实,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在早期的中医论著中即有体现,《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提示食物、水液的代谢主要靠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将营养物质输布于人体全身重要组织、器官,各脏腑功能才能协调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3~4]进一步强调了脾胃对人体五脏六腑的滋养作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消化、吸收水谷,化生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并输布于各个脏腑器官,成为后天一切正常生命活动的本源。

1 藏象学说之“仓廪之官”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的共同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五藏别论》云:“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又言“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原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气口”[5]。提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系于脾胃,因此脉诊时,医者可通过指腹感受患者寸口脉之强弱得知胃气之盛衰从而推测各脏腑功能之常变。张介宾则进一步解释道:“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礼记·月令》云:“谷藏曰仓,米藏曰廪。”《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用“仓廪”概述脾胃的功能,形象地论述了脾胃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精微物质的生理功能,强调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地位;从中医整体观念来看,脾胃虽为脏腑之一,但其生理作用却影响人体全身气血的运行、气机的升降等。

藏象学说从某一方面说明了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论证了“脾为后天之本”的观点,而在中医经络学说中,可以看到脾胃是如何在生理、病理情况下对人体整体的影响。

2 经络学说之“独取阳明”

《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6]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经络系统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7],例如对中医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提出“痿疾者,取之阳明”的治疗原则,并进一步阐述了机理;《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素问·太阴明论》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进一步阐述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对人体四肢肌肉、筋骨重要的濡养作用,因此,在针灸治疗痿证时应当重视选取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此外,针刺治疗其他各类病症时,可选取足三里、条口、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整体调节,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3 易水学派之脾胃说

从各类中医论著记载来看,“脾胃”在中医学理论、临床诊治方面均受到重视,其中以易水学派的李东垣、罗天益、薛已、李中梓等医家为代表,均在脾胃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8]。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等观点,又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9~10]。李杲认为,人体的气虽然有元气、营气、卫气之异名,但人体之气皆以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为基础,虽然元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气,但若无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元气也会逐渐亏虚,从而生百病;另一方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气机升降的功能将直接影响人体整体的气机运动,如肝的疏泄、肺的宣降等。罗天益师从李杲十余年,继承并进一步发展李氏的学术思想,同样非常重视脾胃,提出临床治疗脾胃病宜温通、宜健运,其在《卫生宝鉴·劳倦所伤虚中有寒》中提出:“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建中汤温中益脾。”又曰:“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11]。

4 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免疫系统、基因、微生物等相关研究已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沈敏[12]研究发现,自身炎症性疾病患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可以通过诱发炎性导致靶组织损伤;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可因免疫效应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破坏,自身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导致组织的炎性损伤。人体免疫系统在高血压、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13~14]。据国外最新研究,人体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关系,肠道菌群的改变不仅可以间接影响放、化疗对肿瘤患者的治疗作用,还可以直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分子靶向干预癌细胞[15~16];更有研究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7~18]。综上所述,不难总结出“肠道菌群-免疫系统-疾病”这样的关系轴,并与中医学理论“脾为后天之本”相呼应。

[1]张秀,王彩霞.“脾胃为后天之本”之涵义刍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9):1651-1652.

[2]柳永敏.李中梓脾肾学说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3):41-42.

[3]路军章,杨明会.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201-203.

[4]刘继东,王建波,曲怡,等.言治脾当先调气[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8):46-47.

[5]牛兵占,肖正权.黄帝内经素问译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6.

[6]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

[7]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8]梁子钰,李俊德,龙子弋.浅析易水学派学术源流及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8):1054-1056.

[9]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10]董振华.李东垣对脾胃学说的贡献[J].中国中医药,2005,3(11):18-21.

[11]李文华,江涛,刘桂荣.议罗天益论治脾胃之特点[J].中国医药导报,2011,8(9):89-90.

[12]沈敏.自身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4,8(4):322-328.

[13]Harrison DG,Guzik TJ,Lob HE,et al.Inflammation,immunity,and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11,57(2):132-140.

[14]刘洋,曹雪涛.肿瘤免疫治疗和化疗的协同效应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4,21(1):98-102.

[15]Marie Vetizon,Jonathan M.Pitt,Romain Daillere,et al.Anticancer immunotherapy by CTLA-4blockade relies on the gut microbiota[J].Science,2015,350(6264):1079-1083.

[16]Ayelet Sivan,Leticia Corrales,Nathanial Hubert,et al.Commensal Bifidobacteriumpromotesantitumor immunity and facilitates anti-PD-L1 efficacy[J].Science,2015,350(6264):1084-1089.

[17]Aqel Bashar,Di Baise,John K.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Nutrition in clinicalpractice,2015,30(6):780-786.

[18]Barlow Gillian M,Yu Allen,Mathur Ruchi.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Obesity and Diabetes Mellitus[J]. Nutrition in clinicalpractice,2015,30(6):787-797.

(责任编辑:刘淑婷)

R241.6

A

0256-7415(2016)10-0006-02

2016-02-2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A020212221);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J41001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3616)

吴四智(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与肿瘤)。

陈孝银,E-mail:tchenxiaoyin@jnu.edu.cn。

猜你喜欢
藏象水谷太阴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Thirty-Six Stratagems (1)
将“肝系”一词纳入中医术语体系的建议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
中医藏象学说中肺相关术语的英译研究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