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堃堂治疗鼓胀经验介绍

2016-02-21 13:21许红琳袁立霞
新中医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水液津液瘀血

许红琳,袁立霞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名医研究◆

臧堃堂治疗鼓胀经验介绍

许红琳,袁立霞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鼓胀;经验介绍;臧堃堂

DOI:10.13457/j.cnki.jncm.2016.10.071

鼓胀为中医学“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灵枢·水胀》云:“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虽未提及鼓胀病名,其所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脾水者,其腹大,四肢困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所论之肝水、脾水、肾水,皆以腹大胀满为主要表现,与鼓胀病极为相似。

臧堃堂教授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军委保健局医生,国家级名老中医。其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尤其对消化系统疾病、脑病、肿瘤颇具心得。既精通本草,又深明药理,知药善用,能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临床,不但善用古方,而且善创新方。多年来,臧教授对中医四大顽症之一“鼓胀”颇有自己的见解与心得,临证治疗效果显著。他强调扶正祛邪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养阴利水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辨治体系。

1 病因病机

隋·巢元方认为鼓胀的病因与感受“水毒”有关,《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明确指出:“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张介宾认为鼓胀的形成多与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或饮酒过度有关,明确指出“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提出“治胀当辨虚实”。清·喻昌认为鼓胀其病机不外乎气血水瘀积腹内,其在《医门法律·胀病论》中指出:“胀病不外乎水裹、气结、血凝”。在治法上,《类经》云:“上焦不治,则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为后世治疗鼓胀提供了理论基础。臧教授综合上诉医家的观点,强调鼓胀病位虽在肝,而治疗应重脾、肾,扶正以祛邪。辨证应该掌握标本虚实,实证当以疏肝健脾为原则,按气、血、水三者的偏盛,采用理气、化瘀、行水等法[1]。虚证当从益气健脾为主。

2 治法

在治法上,臧教授认为治疗时应根据正邪关系与病机演变分清主次和轻重,临床上常以健脾益气为主,因气血足方能行气活血,且黄芪、党参、白术用量宜大,并配大剂量滋阴利水药,可做到功专力弘,再配合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疏理气机等治法以祛邪,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2.1益气健脾脾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强健,则运化水谷与水液的功能正常,防止水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同时脾又常为肝病所波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指出:“单腹胀者……此实脾也。”盖脾为制水之脏,鼓胀当先责之于脾。明清沈金鳌曰:“鼓胀病根在脾。”徐春甫亦云:“先由内伤脾胃而运用失常,遂成中满痞满之疾,渐而虚极,上下不通,气血留积,坚聚成形,此为蛊证。”所以,鼓胀当以健运脾胃为主,使脾气得以运化,腹水无以再生,且肝之阴血有赖于脾之滋生,固治肝当以扶脾为先。臧教授在治疗上多用人参、黄芪补中益气斡旋中枢,鼓舞清阳为御水之本,且人参、黄芪用量宜大。焦白术、茯苓、猪苓健脾渗湿,炒山楂、谷芽、麦芽、鸡内金、炒六神曲健脾消食,使润不助湿、有升有降、有走有守,以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

2.2疏肝理气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性喜条达。人体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说明肝气的畅达,有利于脾土的疏通。《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以梳达之,而水谷乃化。”若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克伐脾胃,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与瘀血蕴结,日久不化,痞塞中焦,遂成鼓胀。《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谓:“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复,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临证时臧教授常选用枳壳、郁金、香附、川楝子、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散滞;同时佐以白芍、女贞子、当归养肝柔肝和营,缓和疏利之性。

2.3清利湿热《黄帝内经》提出了热邪为患可致鼓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朱丹溪明确指出了湿热瘀阻可致鼓胀,《张氏医通·腹满》亦云:“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黄疸迁延失治,湿邪留恋,日久化热,或嗜酒过度,饮食不节,化生湿热,湿热毒邪侵犯肝胆,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化生痰浊,壅滞中焦。日久则肝脾脉络痹阻,水液停聚形成鼓胀。临床常表现为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秘结,舌尖红、苔黄腻,脉数。临证时臧教授常选用茵陈、栀子、黄芩清利湿热退黄,导热下行,佐以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湿、行水消肿。

2.4活血化瘀清·喻昌认为癥积日久可成鼓胀,其病机不外乎气血水瘀积腹内,《医门法律·胀病论》中指出:“胀病不外乎水裹、气结、血凝……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唐容川在《血证论》云:“须知痰水气雍皆出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血瘀乃为鼓胀病情加重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久病气血瘀阻,脉络壅滞,肝脾受损,脾失健运,水液停留,而渐成鼓胀。臧教授临证时强调鼓胀多乃本虚标实之证,运用活血化瘀药时切忌辛香温燥,恐耗血伤阴,且不可妄用破血逐瘀之剂,以免有出血之虞。治疗上常选用丹参,赤芍,川芎、莪术、泽兰、大腹皮活血化瘀,通癥积之脉络,若瘀结明显者加炮穿山甲、土鳖虫、水蛭、生牡蛎散结软坚,但要中病即止,以免诱发昏迷及出血,并复以投大量参芪之品以扶正祛邪。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2.5养阴利水先天不足,素体阴虚,或因攻下太过,逐水过猛伤及阴液,鼓胀发展至后期,证候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肝肾阴虚,阳无以化,津液不能输布,水液停聚中焦,遂成鼓胀,同时又有瘀血水湿停聚,病属晚期,治疗颇为棘手。利水恐伤阴,滋阴又碍水,互为因果,反而恶性循环加重病情,“阳虚难治,阴虚难调”。肝以阴血为养,肝肾同源,且久病之体,肝肾既虚,更宜注重养阴生津,古人有云:“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云:“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所以保存津液在鼓胀的辨证论治中尤为重要,臧教授临证时强调应时时以养护肝肾之阴为先,缓缓图治,切不可急功近利,图一时利水之快,否则真阴耗尽,极易变生它证,如出血、神昏等。臧教授常选用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等滋柔之品补肝肾之阴而不留湿,选用甘寒淡渗之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白茅根等祛湿而不伤阴,从而正确处理了阴津与水湿的关系。

鼓胀的形成,各种病因多交错夹杂,合邪致病,其形成与演变均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病机复杂,病变易于反复,难以根除。本病多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导致病情虚实错杂,形成肝脾肾三脏俱虚,疫毒、湿浊、滞气、瘀血互结的复杂局面。臧教授总结多年的经验,独创自己的经验方:黄芪、生薏苡仁各30 g,党参、大腹皮、制首乌、猪苓、茯苓、枸杞子各20 g,旱莲草、白花蛇舌草各15 g,白术、制香附、郁金、柴胡、泽泻各10 g。在此基础上辨症加减用药。

[1]臧堃堂.臧堃堂治则精华[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17.

(责任编辑:冯天保,郑锋玲)

R249

A

0256-7415(2016)10-0168-02

2016-04-26

南方医科大学学生课外科研立项课题(201512121155)

许红琳(1994-),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臧堃堂临证经验总结。

袁立霞,E-mail:1954440160@qq.com。

猜你喜欢
水液津液瘀血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背后七颠百病消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