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学科的意义

2016-02-24 01:12谢维和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术学科研究

■ 谢维和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



论青年学科的意义

■ 谢维和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

【摘要】青年研究及其人才培养由于缺乏学科平台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关于青年发展与变化的新知识、相关理论的积累和体系化、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近年来,青年研究及其相关新知识、理论的发展已经从实体、制度与文化等诸多方面为青年学科建设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与条件。同时,青年发展的特点也使得青年学科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政府对青年政策的科学化以及教育的深化改革,也对青年学科的建设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因此,青年学科的建设,不仅具有知识分类的合法性,而且具有现代社会的时代性,体现了学科发展的一种动向。但青年学科建设的确还需要在学术平台的搭建等方面不断完善,使青年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在学科平台上有好的表现。

【关键词】青年学科青年研究学科建设

青年研究在中国目前仍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青年的研究已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包括青年研究机构、研究领域与范围、研究人员的规模、研究经费、课题层次以及研究著作与刊物等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另一方面,青年研究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却常常难以满足政府、青年组织、教育部门的要求,并且时常受到社会和人们的质疑与批评,以至于在学术界常常得不到专家学者的认可。这种现象的形成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但毋庸置疑,青年研究及其相关知识与理论的发展的确缺乏一个学科的平台,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关于学科平台的缺乏对青年研究及其相关知识与理论的发展,以及对其研究质量与水平的制约,前些年有关青年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国关于青年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课题,不仅有专门的青年研究机构在进行调研,一些媒体也积极组织和参与其中;不仅有以问卷调查为手段的定量研究,也有从理论和事实出发进行的定性研究;不仅有覆盖全国范围的研究与讨论,也有不同地方和部门开展的有特色的青年价值观研究等。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些非常好的研究成果却呈现出一种比较散乱和平铺的局面,没能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延续性研究,更谈不上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闭合性研究,即不同方面和角度的材料、数据、观点之间的统一性,这造成了研究资源与成果的低效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研究质量方面的某些问题。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承担了一项国家“八五”社会科学规划的大课题,专门研究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当时这个研究项目涉及了青年生活、工作、家庭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动员了各个方面的力量与资源,产生了非常系统的成果和很好的影响。尽管这项研究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但它在客观上已成为后来关于青年价值观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比较遗憾的是,这项研究的某些方法,包括调查问卷的编码、理论假设以及解释性的框架等,好像并没有在后续的青年价值观研究中比较系统地承续下来。许多类似的青年价值观研究往往自起炉灶,自立山头,从头做起,实在可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当前青年研究的某些不尽人意的现象不能不说与缺乏学科规范有关。试想,如果没有学科的规范,那就可以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为所欲为,“占山为王”,可以不去尊重研究的历史与相关比较,不去尊重必要的学术规范与行业标准。这种缺乏可比性和可重复性的研究,不仅谈不上质量和水平,而且根本不能算是科学。许多青年研究可能由于缺乏学科的支撑,一些很好的成果没有形成积累,一些很好的观点也没有能够上升和概括为理论,或者一些很好的模式与方法没有能够延续下来。有些研究成果也很可能由于缺乏学科平台上的交流与比较,其质量和水平打了折扣因而降低了对青年发展的贡献。

青年学科建设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支撑中国的青年研究及其相关的知识与理论的发展,而且还在于它已经具备了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

作为对青年发展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关知识体系与理论的研究,青年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和相对完备的系统,具备了学科构成的必要条件。从一般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来看,这种学科的实体性因素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必要的学术团队,以及在全国青年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学科带头人与专家,包括国家层面的青年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机构,不同省市青年学院和研究机构,专业性的学术团体与院所;(2)具有一定历史的相关专业与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包括若干届的毕业生,以及社会的评价与反馈;(3)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相关的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比较系统的专业图书资料等;(4)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学术发展方向和课题成果,以及在若干领域中获得社会和学术界认可的奖励等。 这些都是学科的基础性建设,也是体现特定知识体系的基本要件。在这种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中,学科队伍的建设是根本,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作为专业性的学术实体,其知识体系的水平与特点实际上也就是学科队伍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与特点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队伍的整体质量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素质,包括其学术水平、研究方向、人生理想、人格特征以及思想境界等,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决定一个学科的基本状况。从目前中国青年研究的现状看,这样的实体性条件已基本具备,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近年来中国青年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机构与队伍不仅具有了实体性的条件和基础,更加重要的是,它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法”,而这也正是一个学科建设和存在的非常关键的条件。所谓学科的“语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各种学术的“规矩”,这种学术的规矩至少有三个方面,即规范、研究方法、评价标准,涉及青年研究特定的行为规范、某些专门性的制度与规则的建设等。其实,一个学科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特定的学术行为方式,特别是一种专业化的表达方式与方法论。这种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与方法论和评价标准,反映了一个学科的成熟程度与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作为一种学术的“语法”,既包括各种正式的成文的学科规则,也覆盖了其他各种非正式的、不成文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这种学科的“语法”制约和规定了这个学科研究人员的论述方式、交往方式与生存方式。是否熟悉和自觉遵守这种“语法”,也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得到学科认同的基本条件。因此,学科的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这种学科的“语法”的建设。在这个方面,青年研究的课题规划、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建设等方面,现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在这种学科“语法”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青年研究已经逐步开始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系统和专门化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例如,近年来出现的“青年文化”的概念、“代沟”的理论,以及国际上比较熟悉的“前喻”、“互喻”和“后喻”等分析青年人与成年人关系的描述框架,都已经成为当前青年研究的基本知识与叙述方式。国际青年研究人员和有关学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已经专门出版了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青少年百科全书》[1],该书反映出青年研究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与进展。

通过多年来的磨合与沟通,中国青年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机构与队伍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青年研究共同价值取向的学术共同体。这也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思想基础和必要条件,并且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学科的生命与质量。这种学科的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精神与文化的最突出的表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学科的灵魂。它体现了一个学科的精神状态、凝聚力以及创造力,也是一个学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积累与沉淀。这种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也直接影响了一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 没有或者缺乏这种价值观念的学术共同体或学科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不能叫做真正的学科。显然, 这种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往往与一个学科的历史与传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本身也就是一个学科发展历史的积淀,是一个学科发展历史中各种人物与事件的凝聚与升华。学科的这种价值观念常常就是一个学科建设最重要和内在的资源。中国的青年研究在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方面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例如,全国性的青年研究会和协会,每年定期的学术活动,不定期的各种学术讨论会与交流,已经使得全国青年研究专业工作者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学术共同体。全国青年研究的这种学术共同体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体,他们彼此之间具有非常浓厚的情感和共同的学术追求,形成了相当大的共有价值。青年研究的这种学术共同体没有某些学科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对整个青年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青年研究现已构成了一个现实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的知识类型,青年学科的建立已经具备了一个学科所需要的基本要件,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如牛津大学《教育词典》(Dictionary of Education )和《劳特利奇国际教育百科全书》(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对学科的定义,青年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实体和知识体系,而且也基本形成了一套特定的行为规范与方法,以及具有某种精神与文化特质的学术共同体。

有专家认为,青年研究似乎缺乏自己相对独立的概念体系,而通常借用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或范畴,包括社会学、教育学和政治学等,所以,很难说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这种评论或意见所反映的的确是一种客观事实,但由此得出的结论却不正确。因为如果按照传统的学科标准来说,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的确需要有一个比较系统、具有自身逻辑的概念或范畴体系,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这些学科确实具有一套比较严谨、相对独立、在逻辑上十分严密的概念系统,然而,随着知识的发展和研究的进步,学科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分化与拓展。在学科的各种变化中,一个非常突出和鲜明的新现象就是这些比较典型、以某种相对独立的核心概念为基础建立的学科已经开始发生两种形态的变化。其一,所谓的交叉学科的出现,如生物物理学科、信息艺术学科或教育社会学等。其特点是,常常以某一个学科的知识与理论为主,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共同组成,进而获得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知识生长点。其二,所谓的领域性学科,包括近年来出现的环境学科以及能源学科、海洋学科等。这种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往往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吸收其他学科,而是以现实社会和自然中的某个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传统的教育学科过去之所以受到许多批评,也就是由于它也是一种这样的领域性学科。青年研究及其学科的特点则更多的应该是属于这种领域性学科,它以青年的现实生活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以青年发展的各种规律、特点与问题等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由此综合与青年发展相关的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学科的建设,不仅具有知识分类的合法性,而且具有现代社会的时代性,体现了学科发展的一种新动向。

虽然青年研究的这些知识与理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性,但它在整体上缺少了一个内在的核心理念或理论,以至于很难形成一种具有统一性和客观性的评价标准。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青年研究及其知识体系的确缺少这样一个核心的理念或理论,在青年研究的评价上,也的确不容易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这样一种核心的理念或理论的存在是否具备学科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呢?按照一般习惯性的看法,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往往就在于它本身的统一性,在于它具有一个内在的核心知识基础或方法论,否则,要么这个学科的科学性不够,要么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正如英国《劳特利奇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中所说的那样:“关于某些学科是否应该具有一个内在的核心知识基础和方法论,或者只是从其他学科借取这种核心知识基础,是有争议的。”[2]换句话说, 是否具有这样内在的核心知识基础与方法论,并不一定是某个学科成立的必要条件。尤其在某些应用性的知识领域中,现实问题本身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先性。按照这种逻辑,现在越来越重要的环境学科和海洋学科等是否都不是科学呢? 更加重要和有意义的是,这一讨论所涉及的学科界限的问题往往是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常常都具有一种突破传统学科分类与知识界限的内涵,所以,尽管青年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并不具有这样一个核心理念或概念,它仍然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

青年研究及其学科的这种特点恰恰符合了青年发展本身不断变化、具有广泛的综合性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和现实上看,不像成年人那样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青年的本质属性更多的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这使得青年研究不能不涉及各种不同的领域和方向,以满足青年发展的工作需要,对青年的发展及其各种不同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作为一个领域性的学科,它在标准上的模糊性和评价上的多样性,恰恰非常适合青年学科的特点。试想,如果评价的标准是唯一的,将从根本上否定青年发展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导致青年发展的同质化,实际上也就否定了青年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青年学科的建设不仅是青年研究本身的要求,更是社会的迫切需求。从近年来社会和青年本身的发展来看,青年研究的成果与知识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青年政策的科学性的需求。要使政府的青年政策能够更好地反映青年发展的实际,解决青年发展的现实问题,引导青年更加健康成长,青年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一种非常规范和具有坚实基础的研究与理论之上。假如没有一种在学科平台上的系统的、历史性的比较研究,我们就很难说清楚21世纪的青年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相比,究竟存在哪些新的特点。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先生就十分关注五四运动后青年的变化。他认为,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青少年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清末的学潮、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以后,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如何与中国将来的事业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当时的青少年已有一个“心理革命”,具体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全国青少年心里都有了一个大问号,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在这种怀疑精神支配下,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动摇了,而且把“舶来”的思想信仰也动摇了。若非真金,无论是中国铜,还是外国铜,都会被这个“疑火”烧熔。这是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2)青少年自己想自己说。所以现在一般青少年最痛恨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命令式的老话,阻碍他们的思想;一件是封报馆,阻碍他们的言论。(3)他们要求一个新的人生观。政府和学校的负责人应该关注这种要求,要知道青少年的要求,帮助他们以求满足的生活,研究社会的问题[3]。那么,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青年一代在文化和心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是新世纪青年政策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青年政策需要青年研究在学科平台上对这个变化的历史性予以研究,并且要给出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回答。

其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如何更加清楚地认识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变化以及新的特点,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毋庸讳言,这种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正是教育改革发展对青年研究的成果与知识贡献最为迫切的需求。现在的学生的确与过去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生存方式、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甚至包括他们的语言和服饰等具有象征性的符号系统,以及他们与成年人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迫切需要青年研究能够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基本特征,包括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特点以及价值观等提供一种比较系统的说法,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

其实,家庭建设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及社会各个部门对青年员工的管理等,都非常需要青年研究的支持和帮助。

相比其他知识领域和学术理论的发展,中国青年学科的建设已经慢了好几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缺乏学科平台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地制约了青年研究知识体系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政策的科学性,无法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等相关方面的需求。希望上述的论述和分析能够比较清晰地说明青年学科的意义与特点,并且能够比较满意地回答人们对青年学科的质疑,进而使青年研究和人才培养在新的学科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B.Bradford Brown , Mitchell J. Prinstein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Normative Process in Development,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11.

[2]Gary McCulloch , David Crook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2008, p.173.

[3]马勇:《赶潮的人:蒋梦麟》,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284-285页。

(责任编辑:王俊华)

作者简介:谢维和,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教育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5-11-15

猜你喜欢
学术学科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