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转向

2016-02-24 01:12王冬梅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化范式社会化

■ 王冬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北京100089)



网络化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转向

■ 王冬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化主体的功能逐渐弱化甚至缺失,网络社会的崛起开辟了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路径,引发了从传统型社会化向新型社会化模式的转变。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作用中,多元分化的社会化主体、自主开放的社会化形式、个性张扬的社会化内容成为青少年新型社会化的重要特征。应客观看待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转型,逐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新型社会化协同机制,促进传统社会化与新型社会化路径的优势互补与有效对接,保证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网络化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模式

“社会化”是社会学研究中的经典课题之一,“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化阶段,一方面,对于青少年本身而言,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后果直接决定着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发展而言,青少年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状态和进步空间。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日益突显,并引发了传统型社会化向新型社会化的嬗变。

一、从传统型社会化到新型社会化

在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中,“那些影响我们自我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生活取向的人和群体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agents of socialization)”[1]。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家庭、邻里、伙伴群体等构成了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主体,在与这些群体的持续互动中,青少年学习承担社会角色、习得知识和规范、形成价值观念、获取生活技能。本文把以家庭、邻里、伙伴群体等作为青少年社会化主体的社会化范式称为传统型社会化,传统型社会化对应于社会分化程度低、专业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家庭、邻里、伙伴群体等初级群体构成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主体,初级群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传统社会化主体日渐式微甚至缺失。从家庭的角度看,在传统社会,家庭承担着很多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经济生产、繁衍后代、抚育儿童、赡养老人等等,传统社会中家庭的功能是综合的、未分化的,这种状况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发生了重要变化。在现代社会,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许多功能被专门化的社会组织纷纷接管:经济生产的功能由专门化的经济组织承担;青少年社会化的功能大部分被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专门化的教育机构接管;赡养老人的功能被社会化养老机构分流。总之,现代化组织的出现,使传统上作为青少年社会化重要主体的家庭所承担的社会化功能大大削弱。

从社区邻里的角度看,现代邻里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主体意义已几近丧失。在现代社会中,频繁的人口流动和迁移打破了过去的熟人邻里网络,钢筋水泥筑就的高楼大厦形成每家自成一户的新居住格局,进一步减少了邻里交往互助的可能,过去“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温情正被“近邻不如远亲”的残酷现实所取代。2009年,重庆搜房网曾做过一次关于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网络大调查,结果显示,84%的人和邻里的关系一般甚至冷漠[2]。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淡漠,使过去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也就是说,传统上作为青少年社会化重要主体的邻里所承担的社会化功能同样大大削弱。

传统社会化主体的式微甚至缺失,给新型社会化范式的产生提供了机遇和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和蓬勃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纪元,有学者将这种基于“网络化逻辑”运转的社会形态称为“网络化社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过去5年时间里,作为时代潮流最积极的回应者和追随者,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达到6.68亿,从统计数据看,10-39岁年龄段的网民为主要群体,比例占到78.4%。与2014年底相比,20岁以下的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为广大青少年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等提供了新的社会环境条件,为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带来了全新的成长体验。

二、新型社会化模式的特征

所谓新型社会化,是指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以及以互联网作为重要社会化主体的社会化形式。这种新型社会化范式已经使当代青少年群体之间呈现出崭新的社会关联形式与互动格局。概括来讲,新型社会化范式具有如下特征。

(一)多元分化的社会化主体

新型社会化范式下的社会化主体呈现出多元分化的特征。在网络化社会中,新型社会化主体可以是一个新闻网站、一个论坛、一个老乡会,等等。青少年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可以突破特定时空的局限,获取信息、获得知识、学习技能、开展交往、进行娱乐活动,陌生的网友基于或相同或相异的兴趣爱好与价值观在网络上或相斥或相吸,作为新型社会化主体的互联网在与各种传统社会化主体之间虚实交织、交互影响中共同构成了青少年社会化的新环境,这种崭新的社会化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既充满机遇,也带来挑战。

从机遇的角度看,多元分化的社会化途径为青少年提供了接触、了解他人和社会的多维空间、多个窗口。国内学术界一般将年龄处于11-28岁年龄段的人称为青少年,这一阶段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是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与儿童期的社会化不同,青少年已将视野开始转向他人和社会,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使青少年丰富了人生阅历、开阔了视野、扩展了社会联系。

从挑战的角度看,多元分化的社会化主体蕴藏着深刻的不确定性。青少年社会化是外在教化和自主内化的双重过程。所谓外在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特定的系统和方式使青少年学习、认同、接受既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自主内化指的是青少年对社会提供的习俗、规范、知识技能等消化吸收的过程。在网络为王、多元分化的社会化主体中,文化多元、价值多元,人人都有发言权,是非对错往往交织在一起,青少年社会化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较之以往变得异常复杂多变。青少年群体的特征是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型,当外在教化的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呈现出驳杂的多元面相之时,青少年在进行自主内化时难免会感觉眼花缭乱,难以判定和辨别。

并且,互联网使得主文化与亚文化的界限日益模糊,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使传统社会化主体难以持续为青少年提供相对稳定、明确、一致的价值标准、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同时,网络上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使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核心价值要素的传承变得不确定。

(二)自主开放的社会化形式

在新型社会化模式下,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使青少年社会化的自主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开放性是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这种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建立在自由开放基础上的互联网以其在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等方面特有的优势,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且极易获取的信息资源,提供了自主学习、多渠道、全方位了解社会的机会。

自主开放的社会化形式使青少年成为自身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传统型社会化主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灌输有余而自主性不足,在青少年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等方面,家庭中的家长、学校里的老师、伙伴领袖以及主流社会媒体,无不扮演着权威的角色,传统社会化主体中的权威形象深入人心。因此,传统社会化范式下的青少年大多时候只是被动的受化者。

自主开放的社会化形式实现了青少年的“赋权”。在传统社会化范式下,青少年的社会化大都是自上而下完成的,权威教化、被动服从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而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社会中,几千年来长辈向晚辈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技能的正向社会化范式受到挑战,与年龄、资历等传统权威要素相关的“话语霸权”效应被大大消解,网络使青少年的自主权、选择权、话语权、影响力都大大增强。并且,网络还为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了新的成才、成功之路,谁能掌控好网络技术、运用好网络资源,谁就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佼佼者,近年来大量网络青年才俊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自主开放的社会化形式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文化反哺。周晓虹教授的研究表明,急剧的社会变迁带来了传统社会单向的文化传承模式向现代社会双向的乃至多向的文化传承模式的转变。由于青少年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他们受旧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束缚较少,凭借语言和器物(如电视、报刊和互联网)接触的优势而获得从媒体、市场及生活本身获取社会信息的便利性,等等,亲子之间的“反向社会化”或曰“文化反哺”现象不仅已经出现,而且成了与传统的文化传承(社会化)模式相对应的新型文化传承模式,这种现象在城市家庭以及居住在城市中的“移民”家庭中尤为明显[3]。“事实上,这一文化传承模式的出现,不仅为年长一代顺应社会生活、继续追赶历史潮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加重了年轻一代的历史责任感。”[4]

(三)个性张扬的社会化内容

在新型社会化范式中,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彩、个性张扬的社会化内容。传统型社会化主体在对人塑造的过程中,社会化的任务侧重于发展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个体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如风笑天教授的研究所言:“在由家庭、同辈群体和学校主导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的内容具有群体化的特征,不同个体接受的社会化信息大体一致,而在虚拟社会化条件下,个体具有更多的选择上的自主性,社会化的内容具有较大的个性化色彩。”[5]

从积极的方面看,个性张扬的社会化内容可以满足青少年异质、多元的成长需求。在现代化发展浪潮中,社会文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青少年的需求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而传统社会化内容受到来自传统社会化主体自身的限制,难以突破时间、空间、家庭结构等外在条件的约束,往往存在着价值取向单一、信息量小、社会交往面窄等现实困境,难以满足多元、多变的青少年成长需求,限制了青少年的发展空间。个性张扬的社会化内容大大拓展了青少年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

从消极的方面看,网络平台上多样文化思潮、多元价值理念的共存,容易使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陷入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困惑,不利于青少年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主流社会规范的确立和内化。青少年通过传统社会化主体接触到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而在网络上又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与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相异甚至相悖的文化和价值,如何辨别各种信息、恪守网络言论伦理是青少年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三、新型社会化范式的应对

中国社会转型与网络社会的崛起客观上带来了青少年社会化路径多元分化的崭新格局,新形势下,应客观看待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转向,逐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新型社会化整合机制,促进传统社会化与新型社会化路径的优势互补与有效对接,不断探索完善本土化的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有效推进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一)客观看待新型社会化范式的转变

很多学者深入分析了网络社会的崛起给现实生活带来的深层次变迁。当代世界著名社会学家、系统研究网络社会的先驱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崛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变迁,而是人类社会在工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刘少杰教授指出:“如果承认卡斯特的观点是符合实际的,那就意味着网络社会是继工业社会崛起以来又一次深刻转型。”[6]网络化不仅是技术上的一种表现,更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它必然对身处其中的青少年社会化范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既然网络社会的到来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无比深远,那么,与其无休止地诟病,不如主动适应变迁,承认伴随新型社会化而来的巨大社会进步,并直面新型社会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从目前研究来看,学者们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探讨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功能及其应对措施方面,矛头直指网络化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价值体系处在剧烈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价值规范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规范体系没有及时建立,导致社会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多变、多元、模糊不清的价值和规范为青少年社会化带来了困扰。可见,所谓网络化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很多源于社会转型的现实,根源不在网络,网络上暴露出的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很多是现实社会问题在网络平台上的投射,我们在这方面应注意加以区分,不能将问题全部归咎于网络本身。

还有些研究将矛头直指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认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变得唾手可得、无孔不入,青少年在尽享信息便捷的同时,信息超载带来的危害也随之显现。有研究表明,信息超载会导致大量无用的信息干扰青少年对相关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青少年还会因为信息量极度膨胀而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甚至引发焦虑不安、情绪暴躁等一系列身心疾病。对于这一点,在访谈中卡斯特曾提到,网络信息不存在太多的问题,关键是教育人们养成选择信息的能力。总之,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路径,网络本身绝非洪水猛兽,能否善用网络才是关键。

(二)主动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新媒介素养

网络化时代,在多元分化的社会化路径下,除了基于社会转型而来的青少年社会化困境在网络上的表现,也有一些特定的基于互联网这种新媒介而产生的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如网络成瘾症、信息选择恐惧症、网络技术异化症等,对于新媒介下有可能出现的这些社会化困境,各社会化主体应想方设法对青少年加强互联网伦理教育,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和信息选择、甄别能力,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是指青少年对浩如烟海、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进行理性判断、正确选择和合理利用的能力,体现的是青少年对无孔不入的网络信息表现出的主体意志和驾驭能力,能使青少年在网络化条件下顺利实现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新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个体理性判断和有效接收信息的素养,还包括合理创造和有效传播信息的素养。作为信息接收者,没有良好的新媒介素养容易在繁杂的海量信息中变得焦虑甚至迷失;作为信息生产者,没有良好的新媒介素养则不足以把握信息生产的进步方向。因此,新媒介素养应成为网络化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新形势下,探索建立本土化的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国际上,第一个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是英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巴黎召开会议,明确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社会运动。在我国国内,第一套有关媒介素养训练的读本是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素质教育文库”;2000年4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少年报》报社联合创办了国内第一所面对全国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培训机构;2004年10月1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正式开通了国内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除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还应积极总结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青少年新媒介教育的现状,努力探索、逐步完善本土化的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三)努力构建传统与新型之间的协同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网络化的快速推进,青少年社会化在展现多元分化的丰富性的同时,也呈现出整合、统一的协同态势。

从受化目标来看,新型社会化主体虽有分化,但最终要统一于受化对象的社会化任务和终极目标,实现受化对象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尽管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传统社会化主体功能弱化甚至缺失的状况,尽管网络化社会的崛起对传统社会化主体的作用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是,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以及传统媒体等传统社会化主体依然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自身独有的特性,互联网不是独立于其他社会化主体之外的社会化途径,而是渗透交织在其他社会化主体之中(见下页图),使各社会化主体之间有机联系,实现互动,协同完成受化对象的社会化任务和目标。目前,学校-互联网-家庭的协同模式较为多见,学校为每个班级建立班级社区,老师、家长、学生可从相应的客户端登入,老师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在校表现等定期更新,家长可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并可与校方就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在网络社区即时互动。

网络化社会中互联网与其他社会化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图

从受化内容来看,新型社会化范式要兼顾外在教化与自主内化的统一。不管哪一种社会化形式,都离不开受化对象的合作,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最终决定着社会化的结果。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化,是以个性的自由发展空间为前提的,外在教化与自主内化的统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理想模型,也是未来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外在和内在的关系,处理好社会性与发展个性自由之间的关系。

从受化路径来看,新型社会化范式是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有机融合。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前喻文化”的社会多发生长辈教导晚辈的正向社会化,“并喻文化”的社会多发生同侪之间相互学习的并向社会化,而“后喻文化”的社会会发生长辈向晚辈学习的逆向社会化。20世纪中期以来,科技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也使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屡见不鲜,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教育主客体关系和青少年的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后喻现象”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可见,传统社会化范式以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为主,而新型社会化必然体现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有机融合。

综上,网络化社会的到来引发了青少年社会化范式从传统向新型社会化的转变,这种转变既蕴含着机遇,也包含着挑战。一方面,我们不能把网络化时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部归咎于网络,要仔细甄别这些问题哪些是和互联网有关的,哪些不过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现实社会问题在网络上的投射。另一方面,又要着力于探索建立新型社会化途径与传统社会化途径的协同机制,不断完善本土化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积极应对新型社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境。另外,针对互联网上价值分化和思想多元的现实,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应成为青少年新型社会化范式的重要使命。

[ 参 考 文 献 ]

[1]詹姆斯·汉斯林:《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林聚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2]《城市邻里关系堪忧》,http://news.163.com/09/0708/03/5DLVP1UF000120GR.html

[3][4]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5]风笑天 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载《青年研究》,1999年第12期。

[6]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研究方式》,载《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7期。

(责任编辑:王俊华)

作者简介:王冬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青少年群体行为、社区与社会组织。

收稿日期:2015-10-25

猜你喜欢
网络化范式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基于最优树的网络化作战装备体系结构优化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基于HDS和CANopen多品牌PLC网络化控制实验平台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