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呐鸥小说《风景》中的“铁路”初考

2016-02-25 18:24徐雪凡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铁路线戴望舒风景

“文史互证”是文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从史学角度考证文学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刘呐鸥作为上海“新感觉派”的代表,其作品中大量出现的“现代成分”是当今研究的又一大热点。1928年9月25日他发表在《无轨列车》上的短篇小说《风景》是以铁路这一现代成分为背景的,文本中对沿线的风景描写则是考证这条铁路的关键史料。根据资料初步推断,这条铁路线应该是由上海开往杭州的“沪杭线”,下文将以文史资料加以证明。

一、以文本描写为线索

《风景》中对于这条铁路沿途风景的描写如下:“原野飞过了。小河飞过了。茅舍,石桥,柳树”“拿着小竹竿的牧牛童……李树下的鸡群”“水渠的那面是一座古色苍然,半倾半颓的城墙。两艘扬着白帆的小艇在那微风的水上正像两只白鹅从中世的旧梦中浮出来的一样。”汇总这些景物可以发现,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初步推断这条线路是沪杭线。

沪杭线是由上海通往杭州的铁路,1906年动工,1909年建成,全长202千米。自上海南站起,经松江至闸口,是中国铁路运输的重要路线。

铁路沿线途经上海郊区及浙江省。上海郊区较市区远离了灯红酒绿,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较小。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典型的“山水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加上水网密布的冲积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两地充满农乡气息。

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作品来侧面证明这条铁路,在此引用徐志摩的《沪杭车中》。徐志摩的家乡浙江海宁是沪杭线的沿途路段,其父徐申如也为沪杭铁路的建成立下了功劳。“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节选)《沪杭车中》写于1923年10月30日,与刘呐鸥推测来上海的时间1926年相差大约三年,沪杭铁路的路线以及沿线景致并未发生大型变化,并且刘呐鸥的《风景》描写的是秋日清晨的早车,本诗也是写于秋季,故对于推测《风景》中的铁路线较有借鉴意义。本诗的景物描写与《风景》中相似度极高。若刘呐鸥经过这条铁路的假设成立,那么就时间推算,在20世纪20年代末起点为上海,又经过江浙地区的铁路线也就只有沪杭线了。

由相关文本作为线索出发,这条铁路为沪杭线的假设是成立的。

二、以作者经历为线索

若这条铁路线推测为沪杭线成立,刘呐鸥在写下本文之前是一定经过了这条铁路的。初来大陆的刘呐鸥选择的第一站就是上海。上海繁华的都市景象对于他这样一个浪漫主义青年是具有极大冲击力的,从他其他的小说《热情之骨》等就能看出。若刘呐鸥并未亲眼目睹江南地带还有如此超脱市区繁华之地,仅凭书籍记载、朋友口述是根本不可能在《风景》中将乡村景致刻画得如此细致入微。

据许秦蓁老师《摩登 上海 新感觉》推测,刘呐鸥来上海的时间应该是1926年的春天。《风景》这篇小说是在1928年9月25日发表于《无轨列车》第二期,那么刘呐鸥经过这条铁路线的时间应该在1926年春至1928年9月这段时间。

能够证明刘呐鸥经过沪杭线最有说服力的人便是其初来上海所结识的两位好友:施蛰存和戴望舒。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25年秋天转学进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班。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于1926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三个人关系一直特别好,共同商量创刊《近代心》、《无轨列车》,联合创办“水沫社”和经营“水沫书店”。由此,这两位刘呐鸥当年最好的朋友都是杭州人,那么推测在1926年至1928年期间他去过杭州是合理的。

据《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中的《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一文中记载,1928年再次来到上海的刘呐鸥首先便是邀请戴望舒与其同居。这不仅从侧面证明了两人关系已经非常要好的事实,同时也证明了戴望舒在1926-1927年间极有可能邀请刘呐鸥到自己的故乡游玩过。刘保昌所编写的《戴望舒传》中在写到戴望舒童年时期“待人接物方面开朗大方,朋友极多,圈子极大”。由此可得知戴望舒年轻时交友广泛,为人热情友好,故热烈邀请外乡人刘呐鸥赴家乡游玩是情理之中的。

综上,由文本分析以及作者经历出发,初证得这条铁路线是由上海开往杭州的“沪杭”线。“文史互证”实为文学与历史研究中重要的考证方法,关于这条铁路线的考证工作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来充实。

徐雪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铁路线戴望舒风景
戴望舒《雨巷》(节选)
邻近既有铁路线深基坑支护止水施工探讨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在天晴了的时候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论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感伤之美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