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做到二读四要

2016-02-25 02:13张桂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读书课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标》(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自身的独立的阅读能力,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吸收大量的间接经验是完全必要的,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蓄,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所以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为此,提出了语文“二读、四要”的教学模式。

一、自读

自读是切入文章的第一步,要根据文章情况制定自读提纲、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的介绍,给学生的自读创造环境,制造气氛。自读的方法可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可采用朗读、轻声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自读时边读边想,读通全文,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并在文章中点画出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导读

根据学生自读所反馈上来的情况及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教师设计导读过程中应依次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议,解决疑惑,领悟文章内容实质。本环节可采用细读、精读两步来完成。

1、细读,即从语言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包括:分段、分层读,逐字逐句的读;对文章的语言、结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进行细琢、细磨的读,将课文作者的思路、情感理清、读懂,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口、动手、动脑。

2、精读,即在理解、评析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在已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所做的深入研读。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探寻作者的立意、构思和语言表达特点,体会、感悟、欣赏和记取精美和规范的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已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在学生掌握文章基本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语段中找出中心语句和关键词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教师可根据不同语段,采用不同方法,如朗读、领读、対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并指导学生把语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并且不失时机的校正学生的思维方向,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正确轨道;指导学生指出题目中的中心词,分析体会题目、行文与中心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联想归纳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意思正确即对,不求统一口径,切忌用死框框束缚学生思维。

“多读多背”时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之一,人们熟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精辟概括。为给学生创设自读的阅读环境,依据大纲要求,在阅读中还需体现“六要”:

首先要把课文读通。清代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需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强求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阅读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读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发音要清楚响亮,要把字读准确,把句子读完整、读通顺;学生读错时要及时纠正,直到读对为止;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读,听完后作出评价。

其次,要把课文读懂。只有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领会文章的基本思路,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语气;反过来,朗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去体味,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并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较高层次的理解;同时,还要进一步弄清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这样,才算读懂了文章。

再次,要读出感情来。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有感情。唐代的韩愈认为,在读书时要完全沉浸到书中情与理的芬芳中,让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延伸,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完美。而对其绝妙之处,需反复揣摩与仔细品味,才能在获得爽口怡心愉悦的同时,深切领悟大文章的精华。

第四,要给学生创设“多读”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几个学生。教师只让几个学生读,全班同学听,听别人读多少遍也不如自己动口读一读。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多读的条件,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在读上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弱读者“更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照。

“多读”包括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多方面。提倡多读目的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始至终在读中想、想中读,读书想书,达到烂熟于胸的地步。

张桂云,教师,现居河北唐山。

猜你喜欢
读书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