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新解

2016-02-25 02:13高天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于勒

人们一直认为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高度概括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实质,揭示了那个社会唯利是图的人际关系。教师在解读这篇文章时,一直把文章的主题定位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我认为,这样把握小说的主题并不到位。主要有三个理由。

首先,若瑟夫、于勒、菲利普夫妇他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在那个社会里,金钱主宰着人们的生活,人际关系包括家庭骨肉关系也无不打上金钱的烙印。小说确实也直接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生活的状态,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人际关系的浸润,对人性的扭曲。但我们应该注意到,菲利普夫妇并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的对于亲兄弟于勒的态度,也并不是资产阶级为富不仁的表现,于勒当然也就不是一个被资产阶级哥哥迫害得漂泊天涯的无辜者。弟弟于勒和哥嫂菲利普夫妇其实都是社会底层的贫穷的小人物,或者说都是无产阶级。这一对亲兄弟之间曲曲折折的关系,并不是资产阶级“纯粹的金钱关系”。况且,于勒还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是一个蜕化变质的无产阶级。他曾经“是全家的恐怖”,“当初行为不正,糟踏钱”,“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试想,已经如此这样最大限度地帮助了于勒的菲利普现在不“打发他到美洲去”,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于勒已经把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了如此困难的境地,还要让他逼上绝路?于勒到美洲后,在来信中说他赚了钱,“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对于一个贫穷家庭,那样一笔赔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盼望他也正在情理之中。而十二年后 ,菲利普夫妇遇到的于勒却是一个“又老又穷苦”的水手。让他回来,只能再一次连累这个深受他伤害的本来已经非常艰难的家庭,你说可怜的菲利普该怎么办?

这些隐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能解释清吗?

其次,这样的故事并不只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封建社会有,甚至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少。战国名人苏秦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妻不下机,嫂不为炊;他富贵后,妻嫂侧目不敢视,俯伏侍饮食。那倒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那是资本主义的吗?以此类内容为题材的小说戏剧更是不胜枚举。其实不用考证,在现实生活中,在老百姓的圈子里,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事情多得都让人麻木了,但那都与资本主义无干。所以即使菲利普夫妇是嫌贫爱富吧,那也是自古皆然的事。可见《我的叔叔于勒》这出悲剧不只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悲剧,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千古悲剧。

还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奴隶的母亲》、《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名篇中,典妻的丈夫鬻子的父亲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角色,为什么他们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我的叔叔于勒》中,改名换姓叫了个菲利普,同样因为贫穷而不敢兄弟相认时,就成了反面角色?这说不通!

这篇小说写的是社会下层人在贫穷逼压下生存本能的流露,是贫穷给社会下层人带来的辛酸,是贫穷的罪恶。

如果不是因为贫穷,菲利普有必要计较于勒这个花花公子弟弟花的那点钱吗?任他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能挥霍多少?索性把他侵占之余的遗产全部给了他也不打紧,更用不着打发他出去打工了,省得自己被良心的重负压得透不过气来。

如果不是因为贫穷,于勒的一封空口许愿的信会成为全家的福音书?于勒这个逼得一家人陷入困境的无赖亲人会成为望眼欲穿的救星?

如果不是因为贫穷,十二年后相遇正圆了团聚梦,何必躲避?

贫穷这只无形的巨手,它把小民菲利普夫妇像猴子一样播弄戏耍于股掌之间,让他们相聚而不能,只好分离;大度而不能,只好刻薄;多情而不能,只好无义;善良而不能,只好丑陋;幸福而不能,只好辛酸。

贫穷这只无形的巨手,让菲利普夫妇承受了生活的艰难,还要让他们承受心灵的煎熬;让他们穷形尽相地表演完傻子,还要让他们一本正经地去表演小丑。

假如菲利普富得流油,真的属于资产阶级,他们有如许委屈吗?如果我们以上对小说的理解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在阅读和教学这篇小说时,就至少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拓展:

一、莫泊桑批判的锋芒,其实不是孤立地指向哪个时代,哪种社会制度,而是指向所有时代,指向贫穷。只要有贫穷存在,就会有这样的悲剧产生,只有消除贫穷才是出路。

二、莫泊桑的解剖刀也不是单单指向菲利普夫妇,而是指向每一个人,指向人性中的自私。我们自己也不例外。每个读者都应该自省。

三、我们对于勒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对他挥霍无度的生活态度则要给予理直气壮的否定。要结合现实生活中那些为了自己享受而对亲人朋友进行敲骨吸髓般榨取的现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而以上三点,应该正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小说的意义所在。

高天帅,教师,现居甘肃民乐。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于勒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三度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