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省与坚守

2016-02-26 20:49许力双
学术交流 2016年6期
关键词:坚守内省主流意识形态

许力双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省与坚守

许力双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摘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明确的,它具有法理的权威性、理论的科学性、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需要性。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涌入对处于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巨大冲击,甚至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如何在深刻巨变的世界面前紧跟社会变迁步伐,深刻省思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各种挑战,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的发展,这是当今我国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所面临的一个理论与现实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省;坚守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它系统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看法、见解、信仰与追求。意识形态虽受物质生产活动的制约,但其一旦形成之后便会作为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而存在,调节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行为。不仅如此,意识形态也是一个党和国家在政治思想上竖起的一面旗帜,是判断这个党和国家性质的重要标志。因而,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兴亡,事关人民的福祉。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谋新图变,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之下,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也日趋凸显。

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式弱的背景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以宪法的形式从法理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这一权威性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觊觎却从未停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而不断丰富,但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低迷,各种社会思潮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涌入,再加上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这些都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一)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低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是继二战之后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它给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带来了强烈冲击。就广度和深度而言,苏东剧变之后世界上原有的15个社会主义国家锐减为5个,陆地面积由占全球的24%缩小为7%,人口总数由16亿减少为12.6亿,世界共产党员的总数减少了2 900多万,共产党组织也锐减了三分之一。[1]苏东剧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是深远的。首先,它动摇了原本对社会主义理想不懈追求的人民的信心,甚至于产生了否定的态度。由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原著,他们往往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简单地归咎于“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而没有把握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国情,以至于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和排斥。其次,苏东剧变为反马克思主义者诋毁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机会,苏东剧变一度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压马克思主义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推行其和平演变策略的一件利器,不仅使本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思想的混乱。第三,苏东剧变造成了一些国家共产党内部的分歧,在对马克思主义态度上的分歧既不利于共产党内部的团结,也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以至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乃至“妖魔化”的现象。历史总是辩证的前进历程,量的减少也伴随着质的提高,特别是对苏东剧变教训的总结、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实践问题的探讨,都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也将重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二)全球化所裹挟的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

自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人类便进入了由区域性的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化的变迁进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日趋成为一股强劲浪潮,并在20世纪末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就价值观层面而言,全球化进程一直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化。附着于资本和商品之上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它借助全球化浪潮,由西欧核心地区向非西方的边缘地带扩散。较之以往不同,现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传播不再是一种外显的、赤裸裸的形式,而是以一种更为内隐的、平易近人的形式,早已不再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肮脏的血”的样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早已被含情脉脉地融入到西方影视音乐、快餐文化以及名目繁多的西方国家奖学金项目之中。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一部分人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思潮的评价与选择上出现了困难,由此出现了在意识形态、思想信仰上的空白状态。可以说,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与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密切相关,而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分化、削弱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三)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组与转型时期的阵痛

一种意识形态总是代表特定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诉求,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2]。我国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总量不断提升,由此催生了诸如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与这些新生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相呼应的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对于这个时代影响最大的并不是表面上的政治变化,而是社会自身的变化。”[3]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渐成长为社会的强势群体,代表其利益诉求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而工人、农民阶层社会地位的弱化必然会使马克思主义流失雄厚的阶级支撑。

此外,中国的社会转型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境遇之中,即中国向工业社会的迈进与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以及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共时存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全世界传播在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及其必然灭亡规律的揭示,在于其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探索。而时至今日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反而愈发繁盛,再比较港澳台与内地、韩国与朝鲜、中国与美日,从经济社会发展到法制的完备性和人民权利的实现程度,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人们普遍的茫然不知所措。更为危险的是我国社会还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本质相悖的社会问题,如2000年我国贫富差距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而且仍在升高。而在网络化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境遇很快被放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并反映到意识形态中来。一个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对当下的社会制度、政策以及产生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为现行的统治及其未来提供合法性。转型时期社会思想紊乱、意识形态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紧随实践发展,契合民众心理和经验,积极应对民众思想上的紊乱,如果放任其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必将会被削弱。

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释义

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目前性质的信念和对未来希望的问题。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批判中发现了新世界进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门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的认识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政治、法律、哲学思想以及道德观念、宗教理论等都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或“国家意识形态”,主要在于我国的国家性质与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一致性。

意识形态就其内容而言,总是与特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特定的生产方式便不会有与之适应的意识形态;就其发展途径而言,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批判继承中改造旧的意识形态并适应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的要求创造出新的内容。苏东剧变之后,社会主义在苏东各国遭受重创,而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却焕发出勃勃生机,从思想理论建设的角度而言,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执政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而始终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原则。

在2013年8月19日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习近平在会议中提到的两个“巩固”,一方面阐明了我国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心和根本要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在讲话中就创新思路、话语表达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习近平通过“因时”“随事”而变的道理强调了思想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习近平在讲话中也提到“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传承至今,其根本生命力在于马克思主义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境况相结合。当前,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就是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就是要坚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步伐不断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在秉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凸显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风貌和理论探索的新概括、新提炼。其二,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构要有新的话语表达。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形势与内容,并参与到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交流互动之中。在话语的传递过程中,话语被接受、反馈,同时也会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指向的对立物(如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本身具有理论的先进性与话语上的优势,然而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先进性、话语上的优势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态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难免会造成我国人民心理上的迷茫,使得人民在利益表达上“失语”。再加之随改革开放之风潜入的多元社会思潮的僭越,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受到极大挑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关键在于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来解读我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适应当代中国实践而概括出的新概念、新范畴,必须具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三、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认同

(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

“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5]统治阶级要维持其统治的“合法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在社会上获得价值认同,保持其在社会中的权威性。对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而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首要任务就在于确立并巩固民众对其主张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危机比其它危机更能动摇执政党的地位和国家根基。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多重语境中,多种文化样式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谱系相互冲突。在这种多元思潮冲突、激荡迭起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认同危机。

1.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在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主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曾被教条化的理解以至于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形象。而如今这些左的思想仍存在于一些人的思想中,主要表现为教条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思想保守等。再加之多元社会思潮的涌入,为我国民众提供了不同信仰的多种选择。与信仰选择的多样性相应而生的则是人们精神上的困惑,许多人似乎正陷入了“旧的神祇纷纷离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时代”。在政治信仰上,这种精神困惑往往就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质疑、面对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缺乏抵抗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心态一旦与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旧有信仰的眷恋相结合,则很可能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几十年的成果付之东流。

2.集体主义价值追求冷漠

市场经济的逐利原则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评判标准,物质利益正成为人们的最终实现目标。“人竟被赚钱的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6]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正被市场经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所侵蚀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正成为一种凸显的社会现象。此外,在多元价值谱系的激荡中,一部分人在价值选择中过于冷漠,而未表现出足够的警醒,在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诱惑下,少数人将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抛之脑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丧失使这部分人无视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协调,而只关注个体自身利益的实现。

3.转型时期社会认同失落

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以及利益阶层分化等一系列新兴问题。经济领域的利益分化使社会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而社会阶层的显化则阻碍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认同。这些局部问题的产生以及对社会整体的担忧,不仅使人们对我国的经济体制产生了疑惑,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更在于其实践的指导性,这种由局部矛盾引发的对社会整体的担忧显然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改变世界”的需求,如其不能很好地阐释、解决我国社会在转型时期所遇到的局部性、阶段性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将会大打折扣。

(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

造成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个中缘由有许多,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能有效面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流动性变快和问题突发性强的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手段和措施滞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方式重政治认同而轻理性认同等。其中主导方式上理性认同的缺失是造成马克思主义认同流失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理论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凝聚作用的发挥必然要经过宣传教育进而内化为民众思想、行为的过程。而所谓的主导方式便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巩固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和方法”[8]。政治认同与理性认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两种最基本的主导方式,其中政治认同主要依靠强制性力量来获得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并接受其规范,而理性认同主要依靠主流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理论魅力、感召力来获得民众的自觉信服。对统治阶级而言,通过政治力量来获得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必要的,它是维持思想秩序的必要手段。而主流意识形态要获得持久的合法性仅靠政治认同还不够,它还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核心机制理念、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完备性、理论演绎的逻辑严密性等对民众所产生的理论说服力。也就是说,主流意识形态既要具备政治的合法性又要具备理论的合法性。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过程也是这种意识形态被民众认可为合理的、道义的过程。而这种认可的形成,从本质上讲还是基于这种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合理性。这种基于意识形态本身科学性、合法性而形成的理性认同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即使因意识形态的激荡而出现暂时性的困惑也不会危及其在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主导性地位。而一种意识形态尽管本身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但在主导方式上过于倚重政治手段,其结果往往是丧失民众对这种意识形态发自内心的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而我国宪法也在法理层面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我们在实际地宣传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填鸭式”灌输、居高临下的说教以及缺乏对民众现实诉求的回应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我们在强化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过程中必须注重理性的引导,注重利用科学、严谨、逻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思潮;用发展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培育民众在心理结构中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自觉,用大众化的艺术性的作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亲和力。

四、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以宪法的形式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国的改革开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而言,也正是通过对真理问题的讨论,端正了思想路线,在思想上实现了拨乱反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坚守,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进一步发展。当前,面对全球化、信息化以及西方势力“西化”“分化”的情势,我们更应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丰富现代化建设理论

所谓理论创新是一种历史性的主体精神创造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式转换,才能巩固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由革命范式向建设范式的转换。创新马克思主义建设理论也成为摆在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难题:工业、农业现代化进程还未完成;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凸显;经济体制有待完善;民主法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而,“意识形态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是发展生产力,搞好以经济建设为主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从而弱化、消除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对立状况”[9]。在新的形势下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在建设范式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转换,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创造性放到发展先进生产力、繁荣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上来。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一种“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既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也是维护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手段。而敌对阶级进行国家政治制度的颠覆也往往会选择从意识形态入手。“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0]只要资本主义尚未灭亡,缘起于阶级立场差异的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就不会停止。在全球化浪潮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西方国家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试图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诋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社会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不容替代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仍将面临各种来自国际的潜在“渗透”与“演变”,我们仍会面临适应国内不同阶层利益诉求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威胁。要认清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用“软渗透”达到其“颠覆”的真正目的,就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力批判国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廓清思想、凝心聚力,实现社会稳定团结。

(三)坚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领域从来就不是一块净土,冷战结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形式上更加隐秘”[11]。自第二国际破产至苏东剧变无不留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诘难马克思主义的影子。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始终将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坚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道路问题、旗帜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代表的身份决定了其“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性思想贯彻始终,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严谨的逻辑性、系统的科学性、本质的实践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维护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执政党必须毫不含糊的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前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都必须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来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庆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5.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

[3]程镝,刘韬.德鲁克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行政论坛,2014,(2):97.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9.

[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7]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72.

[8]李淼.从意识形态批判上升到科学意识形态的构建——再论马克思意识形态论内涵[J].探索,2012,(4):11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责任编辑:余明全程石磊〕

[收稿日期]2016-04-11

[作者简介]许力双(1983-),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6-0064-05

猜你喜欢
坚守内省主流意识形态
“一三七”内省法助力学生高质量学习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下学生肢体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及探索智能的培养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如何书写民族内省视角的藏族电影——探赜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的自觉性藏族书写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