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2016-02-27 18:05文杜娟陈风波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新疆农垦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绿色革命劳动力学者

文杜娟 陈风波(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文杜娟 陈风波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以水稻和小麦品种改良为中心的农业技术变革,带来粮食产量显著增长,国际上将其称之为第一次“绿色革命”。针对绿色革命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的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文章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针对“绿色革命”给亚非洲国家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总结,这些影响包括对产量、劳动力需求、工资水平、收入和收入分配以及贫困的缓解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类似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评价应该得到关注。

[关键词]绿色革命;社会经济影响

一、引言

1943年,为应对拉丁美洲小麦秆锈病问题,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墨西哥农业部出资开发了一个小麦育种项目。美国农业科学家诺尔曼·艾·布劳格及其团队经过七年多的时间,利用日本矮杆小麦“农林10号”,与意大利小麦品种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矮秆的“墨西哥小麦”。新的矮秆品种给小麦产量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单产从每公顷0.75吨升至8吨[1]。1960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美国国际开发署和菲律宾政府推出了类似墨西哥小麦的水稻项目。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同样通过培育高产、抗病、抗倒伏水稻品种复制了墨西哥小麦的成功。同一时期,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困境,这为矮秆高产的小麦、水稻品种推广提供了契机。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大规模推广矮秆、半矮秆作物优良品种,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引进的农业变革所带来的史无前例的农业大发展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绿色革命”①绿色革命的含义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国内学者王立新认为绿色革命引发了一次重大的农业变革,它本身只是一种农业技术变革(王立新2007)。而Chambers(1984)认为绿色革命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农业和社会变化,而这些国家存在许多生态和社会差异,不应该一概而论。。据美国国际开发署记载,1950至1990年期间,种植新品种小麦、水稻带来的产量几乎是采取新品种前产量的三倍[1]。

对于“绿色革命”带来的影响,国外学者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环境影响。由于新品种需要更好的灌溉条件,使用更多的肥料,绿色革命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水田退化、水资源短缺。2007年农业水资源管理全面评估发现亚洲干旱区域接近40%的水田被盐碱化,许多国家不能负担起将多于2/3的淡水用于农业[2]。(2)营养价值影响。一些微观层次研究发现亚洲绿色革命带来更高产量的同时也使农户摄取了更多的蛋白质和卡路里含量[3-4]。而后学者们的研究范围变广,将注意力从营养消耗转移至微量元素缺乏和营养健康。他们认为绿色革命对农户健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5-7]。(3)社会经济影响。很多学者分析了绿色革命给某一国家或地区带来的某些社会经济影响,包括绿色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收入和就业的影响、贫困的影响等。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矮杆水稻品种和70年代中后期的杂交水稻的推广带来了水稻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这和国际上发生的绿色革命有着很强的类似性[8]。但国内和国际上对中国水稻品种革新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非常有限。本文将重点对绿色革命给亚洲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的文献进行全面回顾,希望能为系统研究中国类似“绿色革命”品种革新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国际上对第一次绿色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产量的影响;对劳动力需求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对收入、收入分配的影响;对贫困的影响。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归纳。

二、绿色革命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学者们从多方面的角度分析了绿色革命对产量影响。PinstruP-Andersen and Haze11认为绿色革命对水稻、小麦的产量影响是种植面积和每单位土地产量增长的函数[9]。他总结出11个亚洲国家种植高产品种的面积,估计这些品种在灌溉区和旱稻区域每公顷面积的产量增长量,最终得出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增产总量。Byer1ee and Siddiq认为产量增长来自于三部分:旱作区向灌溉区域转变带来的产量增长;高秆品种转换成现代或高产品种引起的增长;化肥使用和水供应增加等带来的产量增长[10]。他们使用了线性函数模拟了1964-1986年巴基斯坦旁遮普区灌溉、高产品种、化肥用量分别对小麦产量增长的影响。他们发现现代品种与传统品种相比产量增长显著。David and Keijiro统计了1987-1988年印度尼西亚楠榜省水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情况,发现第三代现代良种IR36产量高于传统品种产量的两倍[11]。

Otsuka等将水稻品种分为三类:传统品种、第一代现代水稻品种、第二代现代水稻品种,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三类品种对水稻产量的贡献,最终得出第一代现代品种相对于传统品种优势不明显,而第二代现代品种相比于第三代现代品种对产量增长有着更显著的贡献[12]。第二代现代品种的推广才导致绿色革命的大变革。国际水稻研究所在进行品种产量对比试验时也发现水稻品种的产量是有差异的。对照品种IR8的单产为每公顷7.2吨时,IR20、IR5分别为6.9吨和6.3吨,单产最高的是杂交种IR825-23,为8.1吨[13]。而另一学者研究菲律宾拉古拿省的现代品种推广情况时发现品种改良对作物产量增长并未有显著的影响[14]。

从宏观统计数据来看,亚洲谷物单产增长显著。1965-1982年间小麦、水稻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比为4.1%、2.5%。1965年粮食单产为2.03吨,1982年上升至3.04吨[15]。Rosegrant and Haze11统计了1967-1982年间亚洲谷物生产的增长比率[16]。这一时期小麦、水稻和玉米单产每年分别增长4.07%、2.54%和3.57%,谷物总产量每年的增长率为3.57%。可见绿色革命给亚洲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等谷物产量带来了显著增长。

三、绿色革命对劳动力需求、工资水平的影响

绿色革命一方面增加了作物管理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引进了节省劳动力技术。对于其总体上是否显著增加劳动力需求各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现代品种的采用增加了作物种植环节,如除草、化学药品使用、脱粒的劳动力需求,因此增加了每单位面积的劳动力使用[17- 21]。Joh1对比了小麦、棉花等七种作物的当地品种、现代品种的劳动力需求差异,农户采用现代品种后,会加大对灌溉设施、化肥等的投入而增加对劳动力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农户收入[22]。有部分学者分析了现代品种对某个具体地区的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如Otsuka等对菲律宾吕宋岛区域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分析了具体种植环节上劳动力使用变化和拖拉机、直播技术、脱粒机使用等三种节省劳动力技术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他们发现吕宋岛地区每公顷面积劳动力使用的增加仅仅发生在绿色革命的早期[23]。Chaudhry对巴基斯坦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作物种植的劳动力就业和种植面积、劳动力密度变化有关,而劳动力使用密度变化是种植模式和每单位面积投入品变化的函数[24]。绿色革命带来的生产期较短的现代品种采用增加了复种,改变了种植模式,增加了每单位面积的劳动力投入从而提高了种植业的劳动力使用。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需求的上升,农村工资水平也会相应地上升或者至少保持稳定。Joh1分析了印度旁遮普地区的农业工资情况,认为绿色革命期间此地区农业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的工资得到了提升[22]。而Bardhan研究发现1960-1961和1967-1968年旁遮普和哈里亚纳邦农村临时劳动力的工资实际上是下降的[25]。由于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会相互影响,笔者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可能会对当地农业工资水平产生影响。整个国家或地区的非农就业的工资和农业工资水平会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供应情况,进而影响当地劳动力供求关系,最终导致本地工资率的变化。所以分析农业工资水平时应先分析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情况。

四、绿色革命对收入、收入分配的影响

家庭收入是衡量农户收益的重要指标,绿色革命对农户家庭收入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话题。Estudi11o and Otsuka认为绿色革命提高了农地利用效率而带来了更高的农户收入[26]。他们将家庭总收入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其中农业收入主要来自三种要素投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现代高产品种的采用会对雇佣劳动力的需求产生重大影响,会促使雇佣劳动力替代家庭劳动力的发生。这种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会影响农村地区的工资水平并进一步影响农户家庭收入。Ramos et a1.使用Tobit模型对农户收入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现代品种和灌溉的采用对农户收入产生了正面影响[27]。

收入分配不均等性不仅依赖于技术特性、规模中性化程度,而且和资源分配、财政政策有关。绿色革命对收入分配造成的影响,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比较消极的观点是虽然现代品种和化肥等相关投入品具有可分性,但因大农户和地主能获得更多信息、拥有更多的财力,他们会垄断绿色革命带来的大部分利益。有印度学者指出新技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非中性的,需要确保水供应和使用昂贵的现代化农场设备[28]。这无疑剥夺了大多数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机会。Srivastava等研究发现农场规模大小会影响技术的采用率,进而影响收入分配[29]。他们分析得出消费需求弹性的变化不会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大农户和小农户面对新技术的机会不平等性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渐变大。

另外一些学者对绿色革命在收入分配上产生的影响持乐观态度。Hayami and Ruttan通过研究发现农场规模的大小不是限制现代品种采用的重要因素,其中学者在分析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水稻种植以及肯尼亚的玉米种植情况时得到同样的结论[30]。Estudi11o and Otsuka引入基尼系数分析了绿色革命对菲律宾农户的收入分配影响,发现现代品种的使用影响了其他作物与水稻的替代关系,农民通过其他作物种植的收入缓解了收入不平等的困境[26]。Joh1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大型农户相比于小农户受益更多,但低收入群体农户的比例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绿色革命改善了收入分配的不均状况[22]。Chaudhry通过比较租户与土地持有农户的收入、无地农民工与农业工人的收入得出绿色革命缓解了收入不平等的难境[24]。除此外,绿色革命能降低粮食价格从而改善收入分配不均等的情况。贫穷消费者能从较低的粮食价格中获得大部分的利益[31][32]。技术改变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因无地农业劳动者、小规模农户和无技术的城市工人在粮食上花费的收入比例大于富人,其收入情况会得到更大的改善[11]。

也有学者分析了各学者分析绿色革命给收入不均等带来不同结果的原因。Freebairn认为收入集中与否和方法论特征,如学者的起源地、研究的区域、方法论、研究的地理扩展有关[33]。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会研究多个国家地区,他们更可能得出收入不平等恶化的结论;而亚洲学者会将研究对象定位在印度和菲律宾,他们会总结出新技术不会引起收入不平等的结论。

五、绿色革命对贫困缓解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推行绿色革命的目的不仅仅限于粮食增产,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绿色革命的“神奇”种子让几乎所有的人认为它是解决世界粮食紧缺问题的钥匙,其带来的高产量能给农户带来高收入将让农户摆脱贫困。然而第一次绿色革命是否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PinstruP-Andersen and Haze11认为绿色革命可以通过改变贫穷者的资产、收入或食品价格来影响贫困问题,而且这种影响会因分析对象有所改变[9]。他们分别分析了绿色革命给贫穷生产者、无地劳动者、贫穷消费者带来的影响:绿色革命初期贫穷生产者的利益受损;无地劳动者在技术改变中境况变差;绿色革命给贫穷的消费者带来利益,粮食产量的增长使得食物的价格降低,改善了他们的收入分配。Estudi11o等在考察绿色革命对菲律宾贫穷境况的影响时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教育程度的变化[34]。他们研究发现绿色革命带来的收入增长会增加农户对子女的教育的投资;伴随着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受良好教育的子女会选择在非农领域工作,最终导致这个国家贫困人数下降。

但部分学者认为第一次绿色革命对贫困问题并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在印度,绿色革命兴起后三分之一的人口仍然忍受着贫困。虽然这次技术变革带来了产量增长,但是穷人没有购买粮食的能力[35]。实际上印度实行第一次绿色革命后,因国内的粮食市场不完善,粮食出现积压现象,饥饿问题未得到很大的改善。Haze11认为南亚的绿色革命虽然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长,但贫困、饥饿问题依然存在,营养不良问题逐渐突显[36]。

很显然,影响贫困问题的因素很多,如资源禀赋、收入分配、市场完善程度、宏观政策等,绿色革命对贫困缓解的影响会因国家或区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学者们应将对象细分至区域,做出更详细的研究。

六、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相关的研究的较为全面的回顾,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绿色革命使亚非洲地区粮食作物产量发生了显著增长;同时绿色革命增加了劳动力需求,提高了农户收入;其对农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绿色革命带来了农业工资的提升,改善了收入分配的不均等性;另一些学者认为绿色革命期间有些区域的农业工资不升反降,大农户与小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大。除此外,大部分学者认为第一次绿色革命对贫困的缓解影响不大,因粮食市场不完善,穷人购买粮食能力的缺乏导致了粮食积压现象。

总体来看,国外对东南亚、南亚绿色革命的影响研究集中在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这些国家,涉及绿色革命对非洲影响的研究不多,且大都集中在非洲成功推行绿色革命的条件方面,学者以后的研究应着重在绿色革命对非洲具体区域的影响。国内的研究主要以印度为研究对象阐述绿色革命的目标、内容以及带来的启示,有关绿色革命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有待国内学者进一步的研究。而对于水稻种植的大国,中国20世纪60年代矮杆品种和70年代中后期的杂交稻的推广和国际上广泛发生的绿色革命的技术特征并无不同,而且其产量增长的幅度更大,但针对中国的国内外研究较少,应该是未来学术界应该关注的重点之一。

但第一次绿色革命推行后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粮食营养元素缺乏、水资源供应不足、水源污染等。第二次绿色革命被提出要解决2025 年8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消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促进和提高贫瘠土地的生产能力;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市场和农村社区发展,解决妇女地位、农民素质等问题。第二次绿色革命相关的工作也已经开始在亚洲和非洲展开,但是否解决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达成设定的目标值得进一步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Mann,C. Reseeding the green revo1ution[J]. Science,1997,277,1038-1043.

[2]Via1a,E.Water for food,water for 1if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water management in agricu1ture[J].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2008,(22),127-129.

[3]PinstruP-Andersen P,Jarami11o M.The imPact of techno1ogica1 change in rice Production on food consumPtion and nutrition[D]. Edited by Peter B.R. Haze11 and C. Ramasamy,The green revo1ution reconsidered:The imPact of high yie1ding rice varieties in South India..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1timore,MD,USA,1991

[4]Ryan J G,Asokan M.Effect of green revo1ution in wheat on Production of Pu1ses and nutrients in India[M]. Internationa1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1977.

[5]Bouis H E.ImProving human nutrition through agricu1ture. Based on the meeting on ImProving Human Nutrition through Agricu1ture:the Ro1e of Internationa1 Agricu1-tura1 Research,he1d at the Internationa1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n Los Ba?os,Phi1iPPines,5-7 October 1999[J]. Food and Nutrition Bu11etin,2000,21(4,sPecia1 issue):351-576.

[6]Kataki P K.Shifts in croPPing system and its effect on human nutrition:Case study from India[J]. Journa1 of CroP Production,2002,6(1-2):119-144.

[7]Kennedy,Ei1een T.,and Howarth E. Bouis. Linkages between agricu1ture and nutrition:imP1ications for Po1icy and research[J]. Agricu1tura1 Economics,1993(Ju1y):1-9

[8]长青.印度的绿色革命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1995(10),95-104.

[9]PinstruP-Andersen P,Haze11 P B R. The imPact of the Green Revo1ution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J]. Food Reviews Internationa1,1985,1(1):1-25.

[10]Byer1ee D,Siddiq A.Has the green revo1ution been sustained?The quantitative imPact of the seed -ferti1izer revo1ution in Pakistan Revisited[J]. Wor1d Deve1oPment,1994,22(9):1345-1361.

[11]David C C,Otsuka K.Modern Rice Techno1og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Asia[C]. Lynne Rienner Pub1ishers,Bou1der,CO,USA,1994

[12]Otsuka K,Gascon F,Asano S.‘Second-generation’s and the evo1ution of the green revo1ution:the case of Centra1 Luzon,1966-1990[J]. Agricu1tura1 Economics,1994,10(3):283-295.

[13]IRRI.The Internationa1 Rice Research Institute:annua1 rePort[R],IRRI,1970

[14]Hayami Y,Kikuchi M. A rice vi11age saga:Three decades of green revo1ution in the Phi1iPPines[M]. Rowman & Litt1efie1d Pub1ishers,1999.

[15]IRRI,Wor1d Rice Statistics[EB/OL]. Avai1ab1e at httP://beta.irri.org/index.PhP/Socia1 -Science -DiviSion/SSD -Database/. 2009.

[16]Rosegrant M W,Haze11 P B R.Transforming the rura1 Asian economy:The unfinished revo1u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7]Johnston B F,Cownie J. The seed-ferti1izer revo1ution and 1abor force absorP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4):569-582.

[18]Barker R,Cordova V G.Labor uti1ization in rice Production[C].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new rice techno1-ogy sPonsored and Pub1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1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Los Banos,Phi1iPPines,1978:113.

[19]Barker R,Herdt R,Rose B.The rice economy of A-sia[M].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distributed b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DC,USA,1985

[20]UPadhyaya H K,Otsuka K,David C C. Differentia1 adoPtion of modern rice techno1ogy and regiona1 wage differentia1 in NePa1[J]. The Journa1 of Deve1oPment Studies,1990,26(3):450-468..

[21]ThaPa G,Otsuka K,Barker R.Effect of modern rice varieties and irrigation on househo1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NePa1ese vi11ages[J]. Agricu1tura1 Economics,1992,7(3-4):245-265.

[22]Joh1 S S.Gains of the Green Revo1ution:How they have been shared in Punjab[J]. The Journa1 of Deve1oP-ment Studies,1975,11(3):178-189.

[23]Otsuka K,Gascon F,Asano S.Green revo1ution and 1abour demand in rice farming:The case of centra1 Luzon,1966-90[J]. The Journa1 of Deve1oPment Studies,1994,31 (1):82-109.

[24]Chaudhry M G.Green Revo1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rura1 incomes:Pakistan,s exPerience[J]. The Pakistan Deve1oPment Review,1982:173-205.

[25]Bardhan P.Green Revo1ution‘and Agricu1tura1 Laborers[J]. Economic and Po1itica1 Week1y,1970:1239-1246.

[26]Estudi11o J P,Otsuka K. Green Revo1ution,Human CaPita1,and Off-Farm EmP1oyment:Changing Sources of Income among Farm Househo1ds in Centra1 Luzon,1966-1994[J]. Economic Deve1oPment and Cu1tura1 Change,1999,47(3):497-523.

[27]Ramos C G,Estudi11o J,Sawada Y,et a1.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1 economy in the Phi1iPPines,1988 2006[J]. The Journa1 of Deve1oPment Studies,2012,48 (11):1629-1648.

[28]Shah C H. Fa11-Out of Green Revo1ution[J]. E-conomic and Po1itica1 Week1y,1970:42-44.

[29]Srivastava U K,Crown R W,Heady E O.Green revo1ution and farm income distribution[J]. Economic and Po-1itica1 Week1y,1971:A163-A172.

[30]Hayami Y,Ruttan V W. The green revo1ution:inducement and distribution[J]. The Pakistan Deve1oPment Review,1984:37-63.

[31]Hayami Y,Herdt R W. Market Price effects of techno1ogica1 chang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semi-subsistence agricu1ture[J]. American Journa1 of Agricu1tura1 Economics,1977,59(2):245-256.

[32]Hans B,Quizón J. Mode1ing the imPact of agricu1-tura1 growth and government Po1icy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India[J]. The Wor1d Bank Economic Review,1986,1(1):103-148.

[33]Freebairn D K.Did the Green Revo1ution concentrate incomes?A quantitative study of research rePorts[J]. Wor1d Deve1oPment,1995,23(2):265-279.

[34]Estudi11o J P,Sawada Y,Otsuka K.The Green Revo-1ution,deve1oPment of 1abor markets,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the rura1 Phi1iPPines,1985-2004[J]. Agricu1tura1 economics,2006,35(s3):399-407.

[35]Rosset P,Co11ins J,LaPPe F M. Lessons from the Green Revo1ution[J]. Tikkun,2000,(39):11-14.

[36]Haze11 P B R.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agricu1tura1 research in South Asia since the green revo1ution [J]. Handbook of agricu1tura1 economics,2010,4(09):3469-3530.

(责任编辑:胡宜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BGL094)。

[作者简介]文杜鹃(1989-),女,湖北荆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经济;通讯作者:陈风波(1978-),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户经济与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绿色革命劳动力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学者介绍
庄稼的绿色革命
自行车的“绿色革命”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