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晓,惠 宁
(1.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 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溢出效应——基于8个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王利晓1,2,惠宁2
(1.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710105; 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710127)
摘要:文章利用2009-201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分析8个高新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表明:FDI产业内技术溢出对整个产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存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和负“资本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应加大资本、劳动和R&D投入力度;内资企业要注重发展企业自身的创新驱动,合理利用外资。
关键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技术溢出; FDI ;内资企业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各产业R&D投入和吸引FDI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的R&D投入是否会促进其生产率提高?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是否会促进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这些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
关于产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文献,以中国为考察对象探讨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有:Liu和Wang(2003)[1]、陈涛涛和陈娇(2006)[2]、姜瑾和朱桂龙(2007)[3]、沈坤荣等(2009)[4]、王华等(2012)[5]、许鸿文(2013)[6]研究了外资对内资的产业内溢出效应,但多是以中国行业、地区或企业面板数据研究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溢出的研究相对较少,黄烨菁(2006)[7]对中国四大高技术产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机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重点研究了三资企业对国有企业的溢出,没有考虑对非国有制企业的影响。赵义淑(2008)[8]更倾向于研究FDI在高技术产业的“溢出效应”,但没有考虑“资本效应”。本文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视角,利用2009-2012年面板数据,将 FDI产业内溢出指标纳入生产函数中,考察高新技术产业FDI溢出效应,并同时重点考察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验证“溢出效应”与“资本效应”的存在性及相互作用。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由内资企业、国有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外资企业)构成。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溢出关系,不考虑国有企业与港澳台企业。近十余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企业个数从2000年9 758个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24 636个,主营业务收入由2000年的10 03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2 284亿元,其中2012年营业总收入占我国工业营业总收入(929 292亿元)的11%,利润总额和出口交货值同比例大幅增长。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呈不断扩大趋势(具体见表1和图1)。
表1 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情况表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图1 2000-2012年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情况图
1.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
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产品特征主要分为五大行
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促使市场主体积极采用各种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抢夺市场份额,进而加剧了技术溢出的速度。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市场结果的不完全竞争性质,也成为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的前提。近年来内资企业发展迅速,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内资企业个数(16 641)占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总个数(21 325)的78%。但比起外资企业来说,内资企业产出率相对较低,其主营业务收入(41 355.4亿元)只占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和(81 227.3亿元)的51%。由此说明,高新技术产业中,内资企业投入产出率较低,而外资企业投入产出率较高。
表2 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表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比较
投资规模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规模在迅速增加,其中,内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显著。如表3所示,2012年,高新技术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 622.58亿元,比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额(7 346.64亿元)增长了近45%,新增固定资产6 679.28亿元,比2011年新增固定资产(4 693.19亿元)增长了42%,施工项目个数13 941个,比2011年施工项目个数(11 385个)增加了2 556个。另外,2012年,高新技术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 264.98亿元,比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额(1 180.78亿元)增长了约6%,新增固定资产994.36亿元比2011年新增固定资产(916.7亿元)增长了8%,其中项目施工个数952个比2011年项目施工个数(1 008个)减少了56个。其中,2012年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91%,由此看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投资规模上存在差异,这和我国政策以及外资企业的性质相符。通过对表3中,2012年和2011年内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对比分析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迅速,相比外资企业而言具有绝对优势。外资企业投资规模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
表3 2012年高新技术内资与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情况表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3.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R&D活动比较
科研活动(R&D)是科技活动的核心。加大R&D的投入强度和经费投入力度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的R&D经费总额实现了高速增长,跃升至世界第三位。有R&D活动的企业个数、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R&D内部经费支出情况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投入的三个主要指标,标志着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经费支持力度。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内资企业五大行业有R&D活动的企业个数(5 976)占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有R&D活动企业总数(7 386)的81%,内资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11 571 178万元)占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之和(15 120 557万元)的77%,内资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407 750)占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之和(532 145)的77%。由此可以看出,内资企业的R&D投入强度和经费投入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表4 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R&D活动情况表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4.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专利和研发机构情况比较
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是R&D活动的直接产出指标。有研发机构企业数和机构经费支出可以有效衡量R&D的研发机构情况。这两类指标从技术投入回报和开发经费支出及机构建设两个方面反映了科研投入的产出。近年来我国企业的专业申请量和授权量一直呈现递增趋势。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专业申请和研发机构投入上呈现很大差距。2012年五大高新技术行业中,内资企业有研发机构数为5 325个,占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有研发机构总数(6 782)的79%。根据表5,内资企业申请专业数为88 332件,占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申请专利总数(110 924)的80%。对比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R&D活动投入情况(见表3)二者基本一致,说明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取得了较好的产出,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
表5 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专利与研发机构情况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三、高新技术产业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溢出效应问题假设
通过表1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人力资本、R&D投入、投资规模、出口规模等方面在不断增加。另外,通过表1至表5可以看出,五个高新技术行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外资比重较低,这与我国的政策和核心行业的发展策略有关。为了更好地研究外资对内资企业的溢出问题,下面的研究我们剔除掉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主要研究其他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子行业中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内资企业相对外资企业来说,R&D活动人力资本、经费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占绝对优势,但生产产出率明显低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特有的技术密集性和对高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决定了其市场结构的竞争不完全性,也促进了技术溢出的产生。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表明,外资企业的进入,在加剧了竞争程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通过示范模仿效应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扩散效应对内资企业产生技术溢出。但是通过对2012年生产经营情况的数据分析可知,相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内资企业产出率较低,现实数据并没有验证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
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企业一定会对内资企业产生技术溢出吗?内资企业在加大R&D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一定会提高其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吗?外资企业是否对内资企业存在着“资本效应”和“溢出效应”。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假设: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外资企业会通过示范模仿效应对内资企业有一定的溢出效应,但同时也会因为二者之间的技术差距使得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产生不了正的溢出效应。
四、计量模型构建
通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技术溢出效应。
Yit=AKitαLit1-α
(1)
公式(1)中,K为资本,L为劳动力,Y表示产出,α和1-α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A表示除资本和劳动力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新增长理论将知识、技术作为重要的要素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根据知识技术外溢理论,产业内知识、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意味着产业部门的产出不仅仅是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函数,还应该是产业内外商直接投资溢出程度的函数,因此将公式(1)扩展为:
Yit=AKitαLitβFDIitδ
(2)
其中,Yit为i产业t年产值,Kit、Lit分别表示i产业t年的资本、劳动的直接投入。FDIit表示i产业t年的外商直接投资FDIit对产业i的技术溢出效应,它也是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将其作为知识、技术要素引入生产函数中。由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FDI技术溢出效应更多表现在掌握科研技术的R&D活动人员的经验、技术扩散效应上,故此我们以外资企业R&D活动人员替代。α、β、δ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弹性,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性,则有约束条件α+β+δ=1。为了使生产函数具有更强的适用性,这里我们不做这一假设,对公式(2)两边取对数,等价地变形为:
lnYit=lnA+α1lnKit+α2lnLit+α3lnFDIit+εit
(3)
公式(3)中,各变量含义同上,公式(3)主要考察FDI产业内技术溢出对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状况。然而部分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是外资企业自身发展所带动的,FDI的进入并没有推动内资企业的壮大,相反,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内资企业一直在维持现状。为了更直接地就FDI对内资企业的作用进行考察,重点考察外资是否对本土企业产生了积极外溢效应,更一步深入地考察产业内技术溢出效应,并将其整理为公式(4):
lnYdit=lnA+α1lnKdit+α2lnLdit+
α3lnFDILfit+α4lnFDIKfit+εit
(4)
公式(4)中,Ydit、Kdit、Ldit分别为i产业t年的内资企业产出、内资企业资本投入与内资企业劳动投入。通过公式(4),我们主要考察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问题。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FDI对本土企业的溢出有“资本效应”和“溢出效应”两种方式,为了更真实反映“市场换资本”、“资本换技术”的初衷,从外商人均资本投入FDIKfit和外商R&D活动人力资本投入FDILfit两个方面来考察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问题,分别表示外资企业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我们将公式(4)调整为公式(5),同时考察外资企业人均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的交互影响。
lnYdit=lnA+α1lnKdit+α2lnLdit+
α3lnFDIKfit+α4lnFDILfit+α5lnFDIKfit
×FDILfit+εit
(5)
选用2009-2012年间8个高新技术产业*为使《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工业产业分类相一致,考虑到研究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数据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个大产业和五个子产业,医药制造业、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文化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等8个产业2009-2012年的面板数据。我们首先剔除了雷达及配套设备产业,在投入产出表中它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为0,相似度较低,溢出效应不明显,故将其去掉,另外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内外资比重比较低,也一并将其删去。部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来进行模型估计。由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数据在2009年以前和2009年以后统计的口径和内容略有不同,其中2009年以前有关利用外资的企业数据未区分外商独资企业、外商合资企业与外商合作企业,笼统地一并归为三资企业,并且未统计内资企业相关数据,大多研究都是以国有企业代替,并不能真实反映外资企业对本土非国有企业的影响。从2009年开始进行了内外资的区分,故选择2009-2012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公式(3)中的Y指标我们采用各产业的人均产值来衡量;K采用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避免因为产业的大小而造成的误差;L采用各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就业人数表示;FDI技术溢出指标我们选择三资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行业平均就业人口的比重来替代*由于公式(3)考察FDI产业内溢出效应,若利用外商投资额代理此变量会与行业固定资本投资额重复,故此我们选择更有代表性的科研活动人员占行业平均就业人口比重来替代。而公式(4)是考察外资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不存在重复问题,我们同时选择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两个指标进行估算。。为了动态反映8个高新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我们将当年的总产值按工业生产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缩减,价格缩减指数均以2002年为基期计量。
公式(4)与公式(5)中的Yd采用内资企业人均产值来衡量;Kd选择内资企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衡量;Ld选择内资企业R&D活动人员占行业R&D活动人员比重来衡量,综合考量内资企业的人力资本与R&D投入情况;FDILf指标采用外资企业R&D活动人员占行业R&D活动人员比重;FDIKf采用外资企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衡量。同样,Yd的核算方法同公式(3),内外资固定资产投资额按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缩减,各类价格缩减指数均以2009年为基期。本研究的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五、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因此估计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选择变量时通过检验尽量排除变量之间自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以及内生性等问题。基于前面公式(3)、公式(4)和公式(5)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估计。面板数据估计方法包括:聚合最小二乘回归(Pool OLS)、固定效应(Fixed Effect)和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模型等三种形式,各形式都有特定的前提假设,若数据不符合模型的前提假设则会出现错误的估计结果。对于本文的面板数据由于T较小,每个个体信息较少,无从讨论扰动项是否存在自相关,我们一般假定其独立同分布,在此沿用国内外大多学者的方法分别使用混合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6、表7中第一、第二、第三列所示。究竟采用哪种模型,我们首先采用LM方法对模型(3)、(4)、(5)进行随机效应检验,结果均显示应该拒绝不存在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排除混合回归模型,然后采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具体使用固定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对模型(3)Hausman检验结果为:Prob>chi2 =0.192 9,即不能拒绝原假设,随机效应估计更好。如表6中第二列数据,从估计结果看,8个高新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取决于各行业自身的人均资本投入的增加,也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但是 FDI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这说明FDI对产业内技术创新与生产率提高几乎没有什么促进作用,这也与国内外一些研究结果一致,本土企业中存在着不利于FDI溢出效应发生的情况,更多的是与外资企业存在关联的当地企业自身技术能力限制构成了吸收溢出效应的约束,如果本土企业与进行投资的外资企业所使用的技术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的话,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和扶持也不足以能够带来技术的溢出效应(Blomstrom和Kokko,2001),尤其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技术密集度较高,FDI溢出效应的技术门槛更是明显。
表6 8个高新技术产业间与产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回归结果
注:因变量为lnY,括号内数据为随机效应变量的弹性系数,*、**、***分别在表示10%、5%、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对模型(4)Hausman检验结果为:Prob>chi2=0.849 2,不能拒绝原假设,随机效应估计更好,估计结果如表7第二列数据。
表7 8个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溢出效应的回归结果
从随机效应估计结果数据可以看出,内资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其人均资本投入与R&D活动人力资本投入,尤其R&D活动人力资本投入是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这也充分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研发人员的技术依赖性。外资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溢出效应符号为正但结果不显著,外资企业人均固定资产投入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符号为负,说明外资企业人均资本投入不但不能促进内资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和资本溢出,反而是一种阻碍。
我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外资企业的“资本效应”与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往往不是单独作用,二者有没有交互影响?外资企业对于内资企业的发展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是阻碍还是促进?对模型(5)Hausman检验的结果为:Prob>chi2 =0.004 6,拒绝原假设,固定效应估计更好,结果如表7第四列数据,在交互作用下除内资企业R&D活动劳动投入、人均资本投入显著正向促进生产率提高外,外资企业R&D活动人力资本投入也在1%统计水平上对内资企业的生产率和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外资企业资本与劳动投入交互项在5%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通过对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一方面会通过人力资源的合作、流动与经验交流、技术扩散产生“溢出效应”,促进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外商投资的增加并不能产生“资本效应”,外资更注重自身的发展与利润的攫取,反而可能加强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固性与人力资源长期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薪挖走内资企业的优秀人才,从而提高了内资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门槛,进一步拉大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阻碍内资企业生产率提高与技术进步。一些外资还会通过多种手段抑制内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比如在合资条款中,外方一般会要求内资企业只有生产许可权而没有产品设计确认权,不少内资企业在与外商合作的过程中,原有的研发机构被拆分,造成技术力量大量流失。“资本效应”与“溢出效应”并没有相互促进而是显著具有负效应。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产业内技术溢出是企业间技术溢出问题的一个延伸,企业间的技术溢出往往发生在同行业或者相似度较高行业的企业之间[9]。本文建立生产函数模型,考察了产业内技术溢出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从8个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情况看,产业内技术溢出效应估计结果均为正值,但是不显著,说明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甚微。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技术密集度和门槛较高,初始可以通过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技术模仿以及产业间的R&D投入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若不注重产业自身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长远创新、发展,终将逃脱不了慢慢衰退的命运。
从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资本效应”和“溢出效应”单独作用与交互作用两个方面的验证比较发现:单独作用下,“资本效应”为显著的负效应,“溢出效应”的促进性不明显;交互作用下,外资R&D活动人员对内资企业生产率提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资本效应”与“溢出效应”间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存在“溢出效应”并没有“资本效应”,换来的是一般技术,并不能换来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反而抑制了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以 “资本换技术”的战略目标没有真正实现,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正在慢慢呈现扩大趋势,这是本文的立论基础之一。
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各产业应加大R&D活动投入力度,提高R&D活动人员的比例。高新技术产业比传统制造业具有更高的技术门槛,需要更高素质的R&D人员,通过多种激励措施和渠道培训、提升R&D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技术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专业素质较高的R&D人才加入;降低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与资金依赖,尤其像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相似度较低的医药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等,产业间溢出效应较不明显,应通过提高自身R&D投入促进产业生产率提高[10]。
第二,内资企业要注重发展企业的自身创新驱动,应建立创新性的、战略实现性的知识、人才体系,通过创造良好的技术平台吸引优秀的外资企业人才,与外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内资企业的创新能力,符合条件的内资企业可以到境外发行证券、上市。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计算机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与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等三个产业的内资企业R&D投资比例相对其他产业较低,今后应加大R&D投入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对于技术水平接近且平均技术水平低于外资企业的内资企业,通过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阻碍,只有加大企业的研发力度、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内资企业的创造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留住企业优秀人才,才是提高内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最优方式和途径[11]。
第三,合理利用外资,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在吸引外资时应当选择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似度大的外资企业,着力促进以产业链配套和延伸为内容、以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目标的专题招商活动,尤其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在合作中应加大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设计确认权利,保证内资企业研发机构的独立性[12];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内资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鼓励公平竞争,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运用BOT方式引进外资,把利用外资与引进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正效应,避免“资本溢出”的负效应;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外资效应,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开展网上招商,突出相似产业技术合作的招商主题。
参考文献
[1]LIU X,WANG C.Do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acilita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3,32(6):945-953.
[2]陈涛涛,陈娇.行业增长因素与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6(6):39-50.
[3]姜瑾,朱桂龙.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1):112-150.
[4]沈坤荣,李剑.企业间技术外溢的测度[J].经济研究,2009(4):77-87.
[5]王华,祝树金,赖明勇.技术差距的门槛与FDI技术溢出的非线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4):3-15.
[6]许鸿文.产业内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内资企业溢出效果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3(3):89-101.
[7]黄烨菁.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06(7):9-17.
[8]赵义淑.FDI在高技术产业的溢出效应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114-120.
[9]胡健.如何评判经济增长——从任保平著《经济增长质量的逻辑》一书谈起[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5):127-129.
[10] 王立平,王健.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7):92-97.
[11] 严明义,唐文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轨迹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30-35.
[12] 朱福林.社会资本、国际R&D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3):63-68.
Intra-Industry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 to Domestic Enterprises
(责任编辑:任红梅)
in the High-New-Tech industries: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8 High-New-Tech Industries’ Panel Data
WANGLi-xiao1,2,HUINing2
(1.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in 2009 and 2012,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8 high-new-tech industries’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 that foreign capital enterprises put upon domestic enterprises from 2009 to 2012.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DI intra-industry technology spillover to the whole industry promoting is not obvious, while both the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 and the negative "capital effect" that the foreign capital enterprises put on domestic enterprises are significant.High-new-tech industries should increase capital input, labor input and R&D investment; Domestic enterpris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development their own innovation drive, and also use foreign capital in a reasonable way.
Keywords:China high-new-tech industries;intra-industry technology spillover;FDI; domestic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F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6)01-0005-08
作者简介:王利晓(1979-),女,河南洛阳人,西安翻译学院讲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集聚及技术溢出相关理论;惠宁(1962-),男,陕西清涧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11XJA790004);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环境规制与资源型产业发展研究”(2012JM9002);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对陕西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13D037);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内技术溢出与技术差距的门槛效应研究”(13D291)
收稿日期: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