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2016-02-29 03:32张轶妹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技进步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周 明,张轶妹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3)



科技进步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周明,张轶妹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710063)

摘要:科技进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人口就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等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了科技进步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与分析模型,并对科技进步在西安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3年期间,西安市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科技进步都呈递增趋势,科技进步显著促进了西安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且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今后,政策的重点方向应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升级传统产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技进步;新型城镇化;西安城镇化;指标体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城镇化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①数据来源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十八大报告指出,今后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对于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新型城镇化更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如何使科技进步在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中发挥作用,是当前学术界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文献回顾

城镇化一直是理论界和决策层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立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之后,城镇化问题成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梳理近些年的相关文献,关于科技进步与城镇化关系的问题,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科技进步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只是简单的对城市经济起到一定作用,而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与信息传播等方面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持[1]。在产业升级、生态交通、生态建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有利于推进生态城镇化,进而实现新型城镇化[2]。而张晓杰认为,以人口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协同是城镇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推动变量[3]。通过创新驱动,最终实现转型发展的结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4]。

第二,科技进步对城镇化影响的历史分析。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城市化是相互推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缩小农村扩大城市,提升城市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改变城市的功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物质生活质量,并不断创造新类型的城市。同时,城市化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必要条件[5]。丁明磊、陈宝明、吴家喜认为,科技进步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础,科技创新加速了人类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与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6]。刘培林对世界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若干新趋势新理念进行研究并指出,技术进步是影响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展望未来,能够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术突破[7]。

第三,区域城镇化中的科技进步。王文博、茹志强、薛国平等,对陕西省城镇化健康发展进行评价后认为,西安市在城镇化发展中应采取差异化战略,其差异化战略应包括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以西部地区科教中心、金融中心、国际旅游城市等高级功能的开发,以及全省行政管理功能的开发[8],尤其是要注重城乡统筹,推动西安的城镇化步伐[9]。吴中焕、黄琪康对广西城镇化进行分析,得出要运用科技知识,提高发展质量、管理水平、居民素质,完善机制体制,从而带动城镇化发展[10]。李曦、彭品贺认为,新型城镇化对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有新要求,地方科技创新要有利于“四化”同步发展,要致力于低耗、低碳、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要以人为本增强城镇和农村生活幸福感[11]。

科技进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正向作用被高度认可,但存在着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较少,定性分析科技政策导向的研究多,量化分析政策效果的研究较少。文章将以西安市为例,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科技进步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科技进步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及评价方法

(一)科技进步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被首次提出,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而科技进步不仅包括技术本身的发明、创造、模仿和扩散等硬技术知识的进步,而且包括组织、管理、经营等方面软技术知识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时代,使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第二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发生改变,进入工业化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经济高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历程来看,当落后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发达的工业部门便能以高出其一定的工资吸引农村劳动力,这样,农业人口流向城市[12]。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率提高,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流向二、三产业。同时,农村人口生活条件改善,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消费方式,使其对二、三产业的需求程度提高,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科技进步与人口素质和能力相互作用,培养科技型人才,带动就业转变,与此同时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作用,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科技进步促进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电子审批)和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金保工程等),使得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得以降低。同时,科技进步直接促进了节能减排,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进一步吸引了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从而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

从上可知,科技进步是通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人口就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等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体作用机理见图1。

图1 科技进步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二)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

1.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赵凯、王宁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13],根据前述作用机理,本文建立了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2.新型城镇化水平测算

采用无纲量化法进行数据前处理,通过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客观计算出城镇化的水平。对各个指标的原数据通过公式进行无纲量化。

(1)

(2)

(3)

其中指标Xi的数据为Zm,i=1,2,3…;m=1,2,3…。

(4)

(5)

(三)科技进步水平评价

1.科技进步评价体系构建

对于科技进步的定量测度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法:一为指标体系法;二为生产函数法。基于以上研究,科技进步从科技发展基础、投入、成果、与经济发展效益综合方面解释其水平是相对比较全面的。文章选取如下指标建立科技进步指标体系(见表2),该体系既能较好衡量科技进步水平,又能相对合理地解释其与新型城镇化方面的联系。

表2 科技进步指标体系

2.科技进步水平的测度

利用无纲量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变异系数法求权重,从而衡量科技进步水平。

对各个指标的原数据通过公式进行无纲量化:

(6)

(7)

(8)

(9)

(10)

(四)科技进步对新型城镇化影响模型

科技进步通过与产业结构、人口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及人居环境的作用机制,影响着整个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文章假设科技进步与新型城镇化存在以下关系。

lnURt=α1+α2lnAt+εt

(11)

其中URt代表城镇化水平,At代表科技进步水平。

四、科技进步对西安市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西安市城镇化水平测度

1.数据来源及指标统计口径说明

评价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4年《西安统计年鉴》。其中社会保障支出在2007年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2007年以前,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卫生经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之后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

2.城镇化水平测度

根据城镇化指标体系,搜集到2000—2013年西安市各指标的数据,见表3。

通过式(1)、(2)、(3)、(4)对各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并运用变异系数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4。

表3  2000—2013年西安市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表4 西安市新型城镇化各指标权重

通过式(5)求出2000—2013年西安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2000—2013年期间,西安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是逐年递增的,从2000年的7.78%,递增到2013年底的93.64%,增长速度较快。

(二)西安市科技进步水平测度

1.数据选取与来源

根据2001—2014年《西安统计年鉴》及调研,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见表6。

2.科技进步水平测度

通过式(6)、(7)、(8)、(9)对各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并运用变异系数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7。

表5 2000—2013年西安市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

表6 2000—2013年西安市科技进步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表7 西安市科技进步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式(10)求出2000—2013年西安市科技进步水平,结果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2000—2013年期间,西安市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是逐年递增的,从2000年的13.09%,递增到2013年底的89.06%,增长速度较快。

(三)实证分析

1.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经济系统的惯性作用,经济时间序列往往存在着前后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是序列预测的基础。为了深入分析科技进步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基于前述模型,对于所用时间序列数据必须先检验其平稳性,具体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科技进步(lnA)和新型城镇化(lnUR)序列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9。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说明,科技进步(lnA)和新型城镇化(lnUr)序列均为一阶单整的。

表8 2000—2013年西安市科技进步综合水平

表9 科技进步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序列ADF检验结果

2.OLS回归分析

由表5、表8的数据,分别将2000—2013年的科技进步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数据根据式(11)中的假定模型,对科技进步(lnA)和新型城镇化(lnUR)通过Eviews6.0进行回归,结果见表10。

表10 科技进步对新型城镇化的OLS回归结果

根据回归结果,得到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

lnURt=0.245 468+1.013 254At+et

(12)

R2=0.814 900

Adjusted R2= 0.799 475

Prob=0.000 0

拟合优度检验:此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R2=0.814 900,说明被解释变量观测值的总变差中有81.49%由所估计的样本回归模型做出了解释。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799 475,说明该方程拟合很好。显著性分析,Prob=0.000 0,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

以上结果显示,2000—2013年科技进步与西安市新型城镇化之间呈正相关趋势,且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3.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科技进步与新型城镇化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提取回归残差序列et,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1。

表11 残差序列ADF检验结果

t检验统计量值为-3.106 709,小于相应的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平稳,不存在单位根。科技进步(lnA)和新型城镇化(lnU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科技进步对新型城镇化作用机理的各变量相关性检验

由于科技进步通过与产业结构、人口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及人居环境的作用机制,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分别通过与这些方面的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X1~X14表示新型城镇化中各指标数据,通过SPSS19.0对其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2。

表12 科技进步对西安市新型城镇化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科技进步与人均GDP、非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平均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城镇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污水处理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894、0.875、0.933、0.847、0.871、0.958、0.945、0.910、0.816,达到较高度相关水平。与非农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燃气普及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0.524、0.672,为中度相关水平。但科技进步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相关度不明显。总体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人口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及人居环境等指标之间相关性显著,以上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文章中建立的科技进步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的合理性。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三个重要结论:(1)过去的十多年期间,西安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科技进步水平增长较快。(2)科技进步与西安市新型城镇化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显著,同时,二者处于长期稳定均衡关系。(3)科技进步通过与产业结构、人口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及人居环境的作用机制,影响着西安市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目前,西安正处在建立国际大都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往片面注重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作用的缺陷日益明显,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是今后政策的重要方向。(1)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发挥西安市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完善校企联合、院企联合机制,抓住产业西移的战略机遇,建立促进技术创新政府采购制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西安市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升级;(2)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制度,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3)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发展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4)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着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西安市也面临着同样问题。今后要重点扶持发展环保、资源低消耗产业,建立科技进步定期评估机制与结构分析机制,建立有利于资源、技术和人才向科技企业聚集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周民良.县域城镇化与科技进步关系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7(6):65-71.

[2]黄娟,李枥霖.生态城镇化及其生态科技创新驱动[J].管理学刊, 2013(4):22-27.

[3]张晓杰.新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协同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3(11):5-12.

[4]孔令丞.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政策研究[J].理论学刊,2014(12):60-67.

[5]王铭.科学技术与城市化进程[J].社会科学辑刊, 2007(6):202-208.

[6]丁明磊,陈宝明,吴家喜.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4):18-21.

[7]刘培林.世界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若干新趋势新理念[J].理论学刊, 2012(12): 54-57.

[8]王文博,茹志强,薛国平.陕西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及政策建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65-70.

[9]王建康.城乡统筹视角下西安城市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4):28-32.

[10] 吴中焕,黄琪康.科技进步对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13(8):31-32.

[11] 李曦,彭品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8):27-30.

[12] 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2(2):139-191.

[13] 赵凯,王宁.陕西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1-65.

(责任编辑:马红鸽)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to

New-type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n Xi ’an city

ZHOUMing,ZHANGYi-mei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Xi’an 710063,China)

Abstract: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to spe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other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ization.On the basis, establishes an index system and analysis model to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n the role of Xi’an city.The study foun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13 years, the progress of new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echnology Xi’an city have increased.Significant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new urbanization positively related and the effect of high.

Key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new-type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of Xi’an;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6)01-0086-07

作者简介:周明(1970-),男,安徽定远人,西北政法大学应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张轶妹(1992-),女,甘肃平凉人,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GL117);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3D086)

收稿日期:2015-04-13

猜你喜欢
科技进步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