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文眼品语言悟写法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谈

2016-03-01 14:20伍云龙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7期
关键词:陈忠实生命力柳树

伍云龙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状物散文。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的风景画。课文描写的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要抱怨命运,也不要畏怯生存之艰险,而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课文语言华丽,篇幅较长,内涵丰富,写作方法鲜明独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带领学生品读、涵泳文字,感悟柳树的神奇,获得生活启示,习得写作手法?教学中,我紧扣本文的文眼“神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柳树的顽强形象,体会作者对比衬托、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层层推进,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层次分明。

一、扣文眼,品柳树外形之“神奇”

“神奇”是本篇课文的“文眼”所在。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导入新课后,我直奔课文中心:“这到底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然后引领学生阅读课文重点段第五自然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第五自然段,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圈画出关键词句,在有感想的地方写上批注。”

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以读促悟,以评促读,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这两组数字,品读柳树的外形粗壮、高大;通过“粗实而坚硬”等词语感受柳树的粗糙坚硬;通过“生铁铁锭的色泽”“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独特锻铸”“巍巍然撑立”“强大感召”等词的品读涵泳,勾连课文前面描写青海高原环境恶劣的词语“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外形的神奇,进而感受这株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最后,回环诵读中心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在一次次的朗读、品味、涵泳的过程中,这株柳树外形的神奇、生命力的顽强已悄然无声地浸润到学生的心里。

二、读句子,品柳树生长过程之“神奇”

这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不光外形神奇,作者猜测想象的生长过程同样神奇。如何让学生读懂作者的猜测和想象,并从中感受到柳树成长背后的艰辛、不易,以及这株柳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地抗争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再次生发对柳树的崇敬之情呢?通过迁移第五自然段的学法,引导学生紧扣六、七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柳树生长过程之“神奇”。如第六自然段,紧扣“恰遇好雨水”“有幸萌发 ”“ 全 毁 了 ”“ 奇 迹 般 ”“ 熬 ”“ 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等词语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生命力的顽强。同时适时拓展关于青海高原生存环境恶劣的语段:

“青海高原,那里地势高,空气稀薄,人烟稀少。那里气候干旱,一年四季中降雨量很少,有时连续半年不下一滴雨。那里空气早晚温差大,土壤贫瘠,土壤里冻结形成冻土,植物很难在这样的土壤里存活。”这样的拓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株柳树生长过程“神奇”的体会,生命力顽强的感悟。如第七自然段,紧扣三个“多少”,体会柳树经受的困难多,但它依然那么顽强;紧扣四个“又”,引导学生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著,它的矗立是多么的顽强。通过引读、指读、齐读、想象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这段话,感受排比句式的一气呵成、想象的大胆丰富,感受这株柳树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巍巍然矗立在青海高原上的高大形象。一种望而生畏的敬意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这株柳树顽强的品质此时已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三、仿写话,品柳树精神之“神奇”

在课文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对柳树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想象这株柳树在狂风暴雨、大雪纷飞、雷轰电击的恶劣环境下,它仍然顽强地矗立着。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柳树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大胆的想象,设计了如下的写话练习:

1.盛夏,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连厚实的土层也渐渐裂开了缝,这株柳树_______。

2.一声霹雳在天空炸响,闪电划亮了高原的上空,惊雷滚滚而来,这株柳树_______。

3.刺骨的寒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在高原上肆虐,这株柳树_________。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学习作者大胆想象的写作手法,进行写话练习,进而引导学生在作者虚实结合的描写中进一步感受柳树的神奇、生命力的顽强。

四、悟写法,从“反衬对比”“借物喻人”中品“神奇”

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作者极力描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极易生长。看似作者的无意之笔,实则作者是通过家乡的柳树对比反衬出青海高原柳树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到作者的这种写作意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作者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用上这么多笔墨呢?继而引导学生再次品读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并学习一种新的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明白作者通过对灞河柳的描写,更加衬托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悟。我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句中的两个数字“九十九”“一”,体会命运给予柳树的条条都是死路但它却能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终于造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幅壮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紧扣关联词语“不是”“而是”,体会到青海高原上的柳树面对如此逆境时的人生态度,并适时勾连回忆前面学过的课文中和柳树同样具有顽强毅力和精神的人。结尾看似句句写柳树,实则字字能见到作者陈忠实的影子,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就是作者陈忠实。为此,我又拓展了有关作者陈忠实的资料:“陈忠实,当代著名作家,1942年出生于陕西农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酷爱文学,虽然贫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大学梦,却没有打破他的文学梦。高中毕业后,他白天务农,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坚持读书写作,经过长达18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创作出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小说发表后在文坛引起轰动,1994年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用他的艰辛和顽强为自己开辟了一片壮美的天地!”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课文学完了,但这株柳树已深深定格在学生的心中,它必将影响着学生对于困境、对于人生的诸多态度。所以,课堂结束之时,我引导学生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没有”“也没有”改成“不要”“而要”,作为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收获:“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不要抱怨命运,也不要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即便命运给予我们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我们也要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一片绿阴。”

猜你喜欢
陈忠实生命力柳树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3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参考资料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