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关键能力做好阅读过渡
——三年级阅读教学实施建议

2016-03-01 14:20杨树亚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7期
关键词:年段自然段关键

杨树亚(特级教师)

中年段的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明晰段的概念,并逐步向篇章过渡。笔者认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努力落实以下核心要素,以体现三年级在学生阅读素养形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一、聚焦学生基本阅读品质的持续涵育

经历低年段浅近文本的阅读,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体验,累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把学生在低年段形成的阅读体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资源,要把学生在低年段累积的阅读方法及时巩固,努力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于低年段阅读的童话、寓言、故事等文本而言,三年级教材中呈现的文本,更具有鲜明的典范性:或文本结构鲜明,或文章用语鲜活,或故事情节丰满。面对这样的文本阅读,“读懂”是目标,但比“读懂”更加重要的是阅读的过程。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一方面更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阅读习惯,涵育阅读品质。三年级阅读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如下品质的持续跟进:

1.坚持用普通话读书、表达。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用普通话交流感受,应该成为三年级学生的基本习惯。这一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在阅读课上不断强化,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2.不断提升默读的质量。二年级阅读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跳读。三年级,要引导学生“运用默读的方法,更有质量地阅读”。能够带着问题默读,并能尝试着在默读过程中形成问题的答案,能适当做圈点批画,捕捉关键信息。

3.读书看报,诵读经典。课内阅读授之以“渔”,课外阅读着力捕“鱼”。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一方面要目光瞄准课本,让学生接触丰富的文本样式,悟得更多的阅读方法;一方面要放眼教材以外,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读书看报,让学生与不同的文字相遇,用丰富的文本故事打开学生的阅读视界,养成与文字相伴的阅读品质。三年级学生要努力做到每天读书看报不少于半小时,背诵经典诗文不低于35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6万字。

二、培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关键能力

小学生词语的理解能力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词语意思的把握,即用得“对不对”;第二层次是对词语使用效果的感知,即用得“好不好”。三年级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二年级“把握意思”基础上的“效果感知”,即从巩固“对不对”,走向感知“好不好”。因此,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习惯(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意思),更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积累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语境中感受文本用词的精准、生动,直至变化)。

根据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目标表述方式不同,就是告诉我们两个年段教学着力点的差异:中年段更多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会文本词语的“精准性”,第三学段则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感受文本用词的“生动性”和“变化性”,两个年段各有侧重,又有延续,不可混淆和割裂。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开始,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力训练的重点是用词的精准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揣摩、咀嚼,求意会、领会、感知,而不能机械地把词语的“理解”窄化为“解释”。

三、构建篇章阅读从段到篇的一般路径

低年段的阅读侧重于在读懂一句话的基础上构建“段”的概念,中年段的阅读侧重于在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形成“篇”的概念。中年段“段”的概念建构也应该循序渐进:三年级侧重于读懂自然段,四年级更加关注读懂意义段。因此,三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中有独特“这一个”的自然段,如常见的总分、分总、并列、概括与具体等自然段落,借助特殊的构段方式读懂自然段的意思,进而在读懂的基础上,巩固、内化基本的构段方式,为学生自主阅读和书面表达积累基本经验。在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意义段的概念,尝试在阅读中遇见文本中的“意义段”。

在读懂自然段的策略指导中,引导学生从形式上抓住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去读懂内容,这只是三年级学生的一种阅读路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从内容切入,引导学生捕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核心词语,咀嚼、品味,在读懂关键语句的基础上,把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鉴于此,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把读懂关键句子、理解重点词语作为读懂一段话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具体语景中进一步巩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

四、夯实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途径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项基本的阅读能力,对于读懂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贯穿于中高年段的阅读教学。

在实际的阅读实践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目标不明,途径失当。许多教师把“把握主要内容”等同于“概括主要内容”,无意之中拔高了阅读要求。其二,教学时机不当,许多老师总是在学生对整篇文章还没有全面了解和认知的情况下,牵拽学生去整体感知。另外,忽视了文体的差异性,不能因生而异,因文而异地给予方法的引导和点拨。

三年级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要“降低目标”——强调“初步把握”;“提供路径”——教给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1.摘句法。直接从文中摘录一句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2.连接段意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串连起来,串连时要注意分辨主次,留下主要内容,删除次要内容。

3.抓关键语句法。抓住文章各个部分的关键语句,进行串连、补充、修改。

4.文题扩充法。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浓缩,因此可以把文章题目作为骨架,添枝加叶,适度扩充。

当然,文体不同,把握主要内容的视角和方法也不一样。中年段学生接触更多的是叙事性文体,教学中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要素去把握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五、搭建叙事性文本复述的基本支架

复述能力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是需要中高年段持续关注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善于放眼四年,系统谋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叙事性文本的复述,关键在于主要情节的把握和精彩语言的内化转用。引导学生复述时,一是“搭建故事骨架”——能够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基本顺序;二是“生成复述血肉”——汲取故事的精彩细节,内化文本的精彩语言,适度创生自己的表达;三是“提供自由空间”——鼓励学生把文本语言适度转化为适合交流的语言。三年级是复述的起步阶段,教学中要降低复述的要求:能够把故事的基本情节讲清楚,能够适当运用文本的精彩语言和重要细节,有条理地说清楚即可。复述,既不是背诵,也不是表演。因此,不可一味地拔高复述要求,一味地强调“生动性”,而让学生望洋兴叹,望而生畏。还要避免把复述等同于背诵,让学生的复述变得寡然无味。

猜你喜欢
年段自然段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高考考好是关键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把握年段特点 做好班级管理
秋天
美丽的秋天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