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管理中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

2016-03-01 14:25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五小学陈文良
新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校长办学育人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五小学 陈文良



在学校管理中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五小学陈文良

多年来,学校教育一直陷于“应考”的怪圈之中,校长除了关心“升学率”,就是在各种检查中疲于奔命,造成教育价值的本末倒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局部的改变已是杯水车薪,只有在管理中实现教育育人价值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面就在学校管理中如何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校长的办学思想是落实教育育人价值的前提

校长决定不了一所学校的发展,但校长的思想至少会影响一个学校的发展,校长的质量观念直接体现在学校的工作思路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刊、电视等媒体关于“某某学校连年教育教学质量攀新高”的报道,这个“教育教学质量”是什么?无非就是多几个学生升入重点中学。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知道,这个教育教学质量后面是无意识地对大部分学生的放弃。我们一直说“为了每一个学生”,但怎样才能落实到行动中呢?首先是校长要改变质量观念,改变办学理念。

我在任那大第五小学校长后,经过半年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从“办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学校精神”等方面提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

1.办学目标:以校本研训为切入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一支师德好、师艺精的教师队伍;以习惯教育为抓手,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特色追求,培养行为规范、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的新时代小学生;以文化建设为主线,积淀文化底蕴,打造富有书香韵味的和谐校园,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有特色的精品小学。

2.培养目标:养成良好习惯,夯实知识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努力培养有道德、会做人,有理想、会学习,有个性、会健体,有情趣、会生活的新时代小学生。

3.教育理念:培养良好习惯,夯实知识基础,发展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校训:厚德向善,勤学有为;

校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教风:善待生命,踏实工作;

学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为了贯彻这一办学思想,每一学年我都以“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家长进课堂”、“百名之星评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活动。同时,还加大对美术、音乐、科学、体育等小科目建设的投入,促进了各个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的重视。学校形成了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导,各学科教学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学校逐步由纯粹追求语文、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向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实践证明,校长的办学思想是落实教育育人价值的前提。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落实教育育人价值的关键

校长的思想最终是靠教师来落实的。因此,校长的质量观、办学理念是否得到落实和体现关键还在教师,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思想,那么教师的观念改变也无从谈起。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教书,他们追求的是任教学科的及格率,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对学生的智力因素缺乏有效的探究,对学生行为习惯与学业成绩的因果关系没有作理性的分析,往往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实,任何学科教学都是以教育性为基础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就是穷其一生也无法全掌握。从这一点上说,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还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个非常难的过程,它需要教师自身的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改变行为。因此,我们从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人文关怀等方面来提出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但我认为,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应该是行为改变思想。所以,我们要从改变管理方式、改变活动模式开始,来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我的做法有两点——

1.责权明确,让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为了发挥部门、科组和教师的自主作用,我在年级组、科组建设中一直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具体活动方案由组织者制定,二是活动经费由组织者按预算使用。我认为,做方案是要对整个活动负责,经费使用是给你充分的权力。明确的责权,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是学校的管理者。

2.团队评价,提升队伍的凝聚力。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一直坚持一条原则:对教师、班级的评价以团队为主。在我们的学校,不管是班级评比、学生活动评比还是教师活动评比,我们都以年级组为评价单位。例如,班级评比,我们评出每一个班的得分后,算出年级的平均分,以年级平均分来对年级进行奖励。这样一来,每一个班,每一个教师就不能仅考虑自己的事情,而是要考虑一个团队,考虑自己所在的集体。几年的经验告诉我,团队评价,确实是提升队伍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工程,是一个校长的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校长在提出自己的办学思想后,要通过具体的措施来改变管理的方式和活动开展的模式,要通过具体行为的改变逐步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才能真正落实教育的育人价值。

三、质量评价观的改变是落实教育育人价值的保障

评价一直是教育的瓶颈问题。长期以来,语文、数学等所谓主科的量化成绩是家长、社会认可的评价。学校、教师反馈给家长的学生学业情况也以此为主要凭据,造成了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片面认同。其实,整个社会对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首先应该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如果连学校、教师本身都没有大教育的观念,那整个社会也无从谈起。而要在学校改变教育质量评价观,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特色办学,改变教师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有人说,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我觉得这是对特色的高端要求。我认为,特色应该是基于现实,凸显学生个性的一种教育。

例如我们学校,一方面学校的面积仅有7亩地,面积小,而学生有两千多人。另一方面,我校名师资源丰富,教学研究氛围浓厚。有特级教师一名,语文、数学省级学科带头人各一名。因此,“校本教研特色”、“体育特色活动特色”、“校本德育课程”就成为我校特色办学的几个方面。为了落实特色办学思想,我们开展了以“礼仪之星”、“环境小卫士”、“讲卫生标兵”、“孝敬之星”、“友爱之星”、“进步之星”、“阅读之星”、“艺术新星”、“运动小健将”、“数学小博士”等十项奖励活动。通过十项奖励活动,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提出了“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奖状”的活动,要求按照学生的特长,从以上项目中给每位学生奖励。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位老师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

特色办学,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状态,改变了教师纯粹追求分数的教学观念。

2.“家长走进课堂”,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教育本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为了让家长深入了解教师的工作,了解学校教育的本质,我提出了“家长走进课堂”的家校沟通模式。要求每班物色一些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家长到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进行授课。几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部分家长从“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卫生”、“行为礼仪”、“学习态度”等方面开展专题教育。“家长走进课堂”,改变的不仅是教学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当中,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本质。家长走进课堂的过程也改变了家长对孩子培养的目标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观念。

“养成良好习惯,夯实知识基础,发展个性特长”,这是我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也是教育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小学阶段,任何学科教学都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过分地对一些传统的主要学科关注,就会忽略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学校教育要改变追求学科分数为目标,实现它的育人功能。这需要校长的办学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社会、家长的价值认同。

作者简介:(陈文良,海南省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校长)

猜你喜欢
校长办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