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教育的辉煌与挑战

2016-03-01 17:26本刊编辑部
今日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育部改革教育

本刊编辑部

01·立德树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立德树人”成为过去几年主流教育话语体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立德”即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2014年4月,教育部还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让教育回归育人原点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时代的呼声。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社会新常态下的教育发展有了明确的指向。

02·依法治教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依法治教,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层层深入。2012年底教育部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从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国高校章程制定工作也于2013年9月起正式启动。2015年6月,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率先全部完成章程核准发布工作。

位于大西南的重庆市,先后出台《重庆市教育督导条例》《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等5部地方性教育法规,核准颁发西南政法大学等首批6所高校章程,启动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构建“管、办、评”分离的治理结构和现代学校制度,加强依法治教“四个中心”建设,强化法治研究。

以“宪法日”为标志的法治教育,也在各地各校如火如荼开展。2015年12月22日,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开启专业化进程。

03·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要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过去几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于12月发布四个配套文件。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多元共治”。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从2016年起逐步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15年,重庆市已编制了未来五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规划和实施方案,从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教育治理体系3个方面确立了20项主要改革任务,确立了改革试点单位。

未来几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与依法治教,将构成教育改革发展的双轮驱动力,共同推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04·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关涉广大学生、家长、教师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教育改革中的硬骨头。

2014年被称为高考改革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探索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12月16日、17日,教育部连续发布四个配套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为高考改革保驾护航。

取消文理分科、英语实行一年多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图打破唯分数论以及一考定终身的困局。由困局到破局,新一轮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亮点频频,也被人们寄予极高的期望。高考改革先行试点的上海市、浙江省已经进入了新高考模式,成效如何,值得期待。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教育也将成为新常态。

05·减负提质

2015年央视街头采访“什么是最好的时光”,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回答“最好的时光是学习之余能睡会觉的时候”,直戳减负的痛点。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大如痼疾般难以消解。2011年,以义务教育19个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为标志,减少课程容量,降低课程难度,直击中小学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沉疴。2013年8月,教育部拟定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更是从“免试入学”“均衡分班”“不留书面作业”“取消百分制”等方面打出了组合拳。教育部推行的“绿色评价”也试图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

2011年,重庆市教委出台了“减负十项规定”,强化督导与责任追究。2012 年,出台“提质十项规定”。2013年,出台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以课堂增效为核心,以实践大课堂为重点,以科技、阅读、演讲、书法、英语等教育为抓手,整体推进减负提质行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1年度,重庆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成效满意度居全国30个主要城市之首,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满意度居第二名。

未来,课程改革将从课堂模式建构转入深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直指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核心问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将为学生提供多元整合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0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0年,在教育公平上升为一种国家教育战略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便成为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

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成为破解义务教育均衡难题的重要抓手。

2013 年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吹响了“全面改薄”的集结号。

在经费保障方面,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通过统一“两免一补”政策、统一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经费分担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费保障机制。

2011、2012年,教育部分别与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2014年,上海市17个区县一次性通过,率先成为所辖县(区)全部通过国家认定的省份。

重庆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适龄儿童“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杜绝了择校乱收费,出台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标准,开展“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截至2015年12月重庆市有15个区县达到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标准。

未来几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十分紧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布的《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市区仅为27.4%。如何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体系,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任重道远。

07·教师职称评定改革

2015年7月,网络发起评选“教师十大烦恼”,结果“评职称”赫然名列榜首。

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给1270万名中小学教师送上了一份“大礼包”。

这次教师职称评定改革被誉为“条条干货”“红利多多”:打破“天花板”,中小学教师也可评正高职称;重师德实绩,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通过同行评审评出真水平;评上即聘用,工资待遇及时兑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要让中小学教师充分享受职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还需加大行政评审制度改革,进一步去行政化。

直面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问题,顺应一线教师的呼声,这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被老师们寄予极高期望。各省市如何将这项制度落实到位,考验管理者的诚意和智慧。

08·乡村教师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挥之不去。乡村教师是诸多乡村问题的集中承受者,由此衍生出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问题。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八项举措。

很多省市也分别出台了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有关文件。其中重庆市规定:“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和发表论文要求。”“在乡村学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5年或20年,分别具有大专或中专文凭的教师可破格申报高级教师资格。”重庆的举措,也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认可。

而早在2013年,国家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中央财政下达综合奖励补助资金43.92亿元。同时,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加快建设。截至2014年,中央安排预算内资金141亿元。

在民间,“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暨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在2015年9月启动,每年将向100名乡村教师提供总金额为1000万元的奖金资助和持续三年的专业发展支持。

为支持乡村教师,从政府到社会企业、民间机构都在持续发力。乡村教师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乡村师资问题,既需要教育层面的政策扶持,也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关注,以及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解决。

09·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

2012年、2015年贵州省毕节市先后发生5名留守男童一氧化碳中毒身亡,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事件。2015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后李涛通过田野调查,揭秘了乡村底层孩子从留守儿童到“乡村混混”的日常“江湖”。湖南邵东留守少年弑师案更是震惊全国。这一系列的事件,引发了舆论对留守儿童身心安全、心理需求以及教育问题的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异地高考问题同样引发热议。

“留守儿童”与 “流动儿童”是近年来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两个教育边缘群体。对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应对措施。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孤儿、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辅导。

近年各地异地高考方案陆续出台,异地高考门槛也从苛刻向宽容转变。流动儿童在流入所在地参加中、高考也逐渐成为可能。

由民间发起,中央政府接力向全国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也让众多留守儿童受益。

对这两类儿童而言,除了要在政策上、投入上保证其最基本的教育与生活保障,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状况以及心理需求。其实,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付出代价的教育边缘群体而言,他们获得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10·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在2015年初的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成为2015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一方面,互联网如催化剂,催生新的行业形态及行业生态;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对传统行业形成诸多挑战,倒逼传统行业的变革。

“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

慕课、翻转课堂、微课这些都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2012年由美国著名大学发起慕课,随即红遍全球;北京大学在2013年10月推出的全球共享课引起广泛关注。2011年重庆市聚奎中学在全国首先开启“翻转课堂”课改模式,让聚奎中学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而早在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对教师而言,“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意味着自身专业创造价值的最大化。2015年,“独立教师”引发关注。上海一示范高中教师出走体制,凭借互联网平台,找到了体制外生存的另一种方式。

“互联网+教育”不仅在从技术形态上重塑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以及强调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所带来的启示。是顺应潮流,主动求变,还是等待观望,裹足不前,结果将截然不同。

猜你喜欢
教育部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改革备忘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改革创新(二)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