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虎,卫 肖,崔莉萍,孟红秀
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雷前虎,卫 肖,崔莉萍,孟红秀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针对当前学界广泛关注西方现代学徒制研究、忽视本土化学徒制探索经验的缺憾,文章着重以历史脉络为依据,将中国学徒制的历史分为奴隶制时期世袭制、封建时期艺徒制、民国时期练习生制和建国以来学徒制等四个阶段,分别对各个时期学徒制存在的形式、特征进行总结提炼,为更好地实现中国语境下现代学徒制实践提供思考。
学徒制;历史演变;思考
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技术技能借助“师傅-徒弟”这一纽带传承和发扬,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学徒制也因产生的地域、时间、背景文化的差异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特征,但究其本质都是作为人类知识技能的累积与传递形式而存在的。我国学徒制,就历经了奴隶制时期世袭制、封建时期艺徒制、民国时期练习生制、建国以来学徒制等四个不同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中国有历史文献记录的最早的形成规模与症候特征的学徒制当出现在奴隶制时期。通常意义上认为,我国奴隶制时期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期,以青铜生产工具的出现为代表,青铜制铲、镰的出现与使用,使生产力摆脱了原有的石制工具的束缚,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奴隶主贵族集团为满足自身多样性的生活需求,便把所属奴隶划分为不同群体,从事不同职业,这些职业世代相袭,被称为“世袭职业集团”。据洪家义先生考证,殷商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上的徽号便是世袭职业集团的标志之一,成为标志家族出身和专业职守的象征[1]。这些职业集团以“职业为氏,行业为居”,技术技艺世代相袭,“宾裘相继”。正如《礼记》所载“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2]。在这种世袭制式学徒制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技艺世家,如长勺氏、尾勺氏、索氏、陶氏、繁氏等,长勺氏、尾勺氏为酒器工,陶氏为陶工家族,索氏为绳工家族,繁氏为马缨工等。
这种父子相继的学徒制关系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原始技艺的传承与延续的问题,在表面上看来是家庭内部一种自发的生活技能的传授,但究其本质来说,是技艺传播的初级单线模式,满足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它的主要特征有:(1)严重依赖血缘关系维系,技艺传承主要靠父子关系手把手教授;(2)存在严重的剥削关系,人身依附关系严重,为奴隶主无偿或低偿提供服务;(3)同一工种之间形成群居氏族,世代相序,形成世袭职业集团。
封建时期,随着官府手工业的兴起和技术的进步,原有的学徒制世袭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迫切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艺工人,而这是以家族世袭制为中心的学徒制无法完成的任务。艺徒制的出现、成熟适应了社会扩容发展的需求,成为流行于整个封建时期的最主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式。
艺徒制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职业教育形式[3],一般由工师和工匠组成,通过专业教材学习,规定一定的学习时限,达到培养学徒的目的。尤其是在宋代,艺徒制作为国家科技教育的有效承载形式,为宋代科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宋代绍兴初(1131年)仅御前军器监、军器所及东西作坊就有工匠8 700人,每年制造的铁甲多达32 000副,弓1 650多万张。诸州作院每年制造的弓弩也多达620多万,所造的戎具不仅数量多,且“精致犀利,近代未有”。[4]艺徒制还特别注重技术技艺积累,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成“法式”,著作成书供艺徒制教授使用。《元裕法式》《营造法式》《弓式》《天工开物》《镜史》《算法统宗》《园冶》等著作涉及建筑、军事、数学、园林、农业等多种生产门类,成为了艺徒制传授的较早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教材的出现改变了父子间口耳相传的学徒制传授形式,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学徒制的探索已经有了质的进步,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艺徒制这种由工匠和工师组成的学徒制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特征:(1)存在剥削关系,学徒工完成学习时限后,要无偿或低偿为师傅或行会服务一段时间;(2)规定一定的学习期限,教授对象为适龄儿童;(3)教授过程采用相应的教材或法式;(4)学徒工阶层出现流动性,技艺精湛的学徒工也可成为匠师,收徒授艺。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冒险家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经历过清末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浪潮,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大量存在着新兴工商业,原有的艺徒制在学徒数量和培养质量上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兴工商业规模化生产和管理需求,练习生制便应运而生了。练习生制虽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但产生于清末民初,流行于民国的练习生制探索却是一次有益的学徒制革命,可称之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世界上较早的现代学徒制雏形。
早在1915年,练习生制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新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形成了相当规模。正如著名近代史研究专家彭南生指出:“从学徒到练习生,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且标志着旧式学徒制度下宗法性师徒关系的废除”[5]。民族资本家、外国商人招收一定数量的练习生进行业务知识的培养,通过一段时间的管理考核,学成的练习生将直接晋格为企业员工,考核不合格者则被淘汰。如当时的中国银行一次分门别类招录练习生即达300人左右,在练习生招考、试题、评分、章程、职务提拔、惩处等管理方面已十分成熟,并在银行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6]。练习生制在练习生的产生、训练、考试、工作及出路等方面已经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练习生制主要特征有:(1)存在剥削关系;(2)招收学徒要经过严格的考试;(3)有严格的培训程序,发放练习生工资;(4)考核淘汰制管理。
建国以来的学徒制探索一直持续不断,1998年3月原劳动部下发《关于建立和实施名师带徒制度的通知》;2010年在教育部支持下江西省新余市出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区域范围内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城市;2011年,教育部发文指出“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这是国家部委的文件中第一次涉及现代学徒制概念;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公开遴选165家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从理论探讨迈向了实质性实施阶段。
这一时期的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借鉴了西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经验,主要以政府推动为主,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供求关系的纽带。同以往的本土性的学徒制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的区别,由原来的“两方机制”转化成“政校企三方联动”。这一根本性的变化彻底颠覆了旧有学徒制自发性、剥削性、无规律性的教授关系[7]。现代“学徒制”主要特征有:(1)契约式合同关系,受到法律保护,不存在剥削关系;(2)国家顶层设计推进,政校企三方推动;(3)借鉴西方学徒制探索经验,教学过程更加科学有序。
通过纵向的梳理我国学徒制的探索历程,发现中国学徒制的悠久历史及其光辉成就,通过学徒制的知识谱系学建构,为中国现代学徒制提供历史参照与借鉴。
1.学徒制并不具有统一的制式,不能脱离现实土壤盲目向西方看齐。本质主义教育观认为,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必然存在一种区别于他物的质素,坚信此点的学者往往以西方现代学徒制为模板来衡量中国的学徒制实践,并作出“是”或“否”的判断。现在看来,这种判断依据存在巨大的问题与隐患,对事物的历时性、地域性特征视而不见。仅就我国学徒制而言,在每个时间点都有其代表性的呈现形式,有世袭制、艺徒制、练习生制等等各种形式。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就需要兼顾西方实践经验和本土化实践两个方面,不能削足适履,照搬照抄西方经验。
2.学徒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培养形式,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纵观中、西方的学徒制探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摸索阶段,理清涉及到学徒制的各种法律、教育教学关系。例如现行的《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参与企业劳动,成为学徒工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未成年人能否参与到学徒制中来尚需《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明确和修订,进而规范和保护未成年人成为学徒工的权利和义务。
3.学徒制并不是代际的替换关系,不是简单的以一种学徒制形式代替所有的学徒制实践,而是各种学徒制形式之间互补相融,共存同在的。如在封建时期,艺徒制是一种主流的学徒制形式,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广泛存在着世袭制。世袭制、艺徒制、练习生制固然存在历史糟粕,存在着剥削关系,呈现出教学效果差等不良因素,但通过对法律的规范、消除其剥削关系,对其教学过程进行改革,留其精华,也大有可为之处[8]。如借鉴练习生制,政府可以适当的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身学徒制招收与培养工作;如借鉴世袭制,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好父子间的技艺世袭传承工作,注重传承过程的科学化引导,鼓励其适度扩大传承范围[9],不失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一种有益尝试。
我国学徒制的探索历程表明,本土化的探索实践固然存在着历史的痕迹,但其自身也散发着古代工匠技师的智慧,需要人们剥去历史尘土,古为今用。培养助力中国梦实现的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迫切需要一代有眼界、有智慧的中国学者把眼光聚焦在中、西方的历史实践经验,而不可偏废,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需如此,构建中国特色职教体系更需如此。
[1]洪家义.从古代职业世袭看青铜器中的徽号[J].东南文化,1992(Z1):95.
[2]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24.
[3]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7(7):74-77.
[4]吴莹.宋代科技教育及其空前繁荣之因素探微[D].郑州:河南大学,2006.
[5]彭南生.近代学徒的社会状况及社会流动[J].近代史学刊,2006(3):78.
[6]中国银行.中国银行总管理处通知考取预备员练习生启[J].中国银行通讯,1915(9):102-107.
[7]张弛.职业能力培养路径选择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创新[J].职教通讯,2015(28):30-35.
[8]刘奉越,孙文杰.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成人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5(12):43-47 .
[9]刘奉越.职业教育在职业流动中的功能及其实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社会科学版),2012(6):105-108.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China Apprenticeship
LEI Qian-hu,WEI Xiao,CUI Li-ping,MENG Hong-xiu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Xingtai, Hebei 054035, China)
For the current widespread concern in academic study of focusing on Western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neglecting localiz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s the basis, Chinese apprenticeship history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hereditary slavery system, the feudal period apprentice system, the trainee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pprenticeships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providing better reference for modern Chinese apprenticeship practice.
Apprenticeship; historical evolution; consideration
(责任编辑 张 弛)
G710
A
1008—6129(2016)05—0020—04
2016—07—24
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课题——“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201604040120;2015年度河北省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中实践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H151067。
雷前虎(1987—),安徽阜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