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路在脚下
——谈青年教师的专业修炼

2016-03-03 00:02王世发
新课程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语文老师

□王世发



志存高远,路在脚下
——谈青年教师的专业修炼

□王世发

【摘要】青年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塑造教师形象:做一个追梦者,有理想,心中就有了灯塔;做一个读书者,用阅读,为我们安神和取暖;做一个探索者,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前行;做一个写作者,教学与科研并行;做一个思想者,有思想,才有大智慧。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修炼

选择了教师这门职业,就选择了辛苦与奉献,同时也选择了智慧和高尚。作为青年教师,怎样认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汪国真先生的诗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对待事业,这就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那么,青年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塑造教师形象。怎样才能通过修炼专业来塑造自身形象呢?

一、做一个追梦者,有理想,心中就有了灯塔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有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个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习总书记提出“四有”要求,实际上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也是“好老师”的标准。这“四有”说出了当好教师的根本问题。

青年教师要树立理想。当老师,一辈子当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心中要树立一根标杆,这根标杆就是自己将要一直追求的目标。

个人认为可以把教师分为4类: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教育专家。

1.合格教师

能够胜任教学的老师。忠诚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有比较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胜任相应学段、学科教书育人的重任。

2.骨干教师

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专业能力比较突出,是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3.教学名师

名气大、知名度高的老师。师德高尚,智能足备,精通业务,业绩突出,同行公认,教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较广的区域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教育专家

在教育或某一学科内,有独立的教育思想,有成体系的教育管理或教学改革经验,是教育或者某一学科的领军式人物。

选择了教师这门职业,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心中亮起一座“灯塔”。

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要规划好自己的“蓝图”。这个“蓝图”至少包括三个内容:第一,自身情况分析。包括专业思想、专业基础、身体状况、工作环境等;第二,专业发展规划。拟定三年计划、五年目标、十年规划。包括读书规划、教改规划、科研规划、教学质量规划等。第三,具体措施。如专业学习、基本功训练、备课、上课、时间划分等。

青年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四个要素:①无私奉献的师魂;②热爱学生的师德;③和谐教育的师观;④教书育人的师能。这四个要素中,责任感是第一位的,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学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哪一个学生都耽误不起。因此,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我们的工作岗位,敬畏学生,敬畏教学,有了一颗敬畏之心,我们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二、做一个读书者,用阅读,为我们安神和取暖

青年教师刚刚步入教学的讲坛,这意味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开始了艰辛的跋涉。青年教师要作好准备,耕耘教学需要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来描绘自己奋斗与拼搏的轨迹。刚步入教坛,我们还年轻。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信念,就是读书。

古语说:“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读书是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巴尔扎克说:“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美好的结果,无过于读书。”日本池田大作指出:“不读书的人,不光人要变得浅薄,也将被社会的前进步伐所抛弃。”教师工作很忙。但是不管怎么忙,都应该把读书排到议事日程上来。青年教师读书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1.教育专著广泛读

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专著,了解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以及教学改革的过程和经验。教育部向全国教师推荐了100本书,我们虽然不能全读,但要尽可能选读一些教育名著,如《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过程最优化》《和老师的谈话》《大教育论》《陶行知文集》《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审美教育书简》《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国教育思想史》《外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理想与信念》《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等。

2.课文原著刻苦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是从作者原著中节选出来的,课文原著要下苦功夫去读。不读原著教学时往往捉襟见肘,如果你对原著了然于心,教学就会左右逢源。老师读了原著、熟悉原著,教学就有了底气。读课文原著不仅要通读,有些章节还要精读。要读全,读熟,读懂,这是语文教师的一种功夫!

3.专业杂志用心读

专业杂志是指学科教学研究的学术性杂志。这些杂志研究气氛浓,学术性强,充满着教学智慧。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去读,用研究的眼光去读,这样会促进我们教学研究意识的形成,拓宽教学思路,促进教学专业素养的提升。

4.书报时文经常读

时文一般都是时代性强、文学性强的精品美文,如散文、故事、杂文、散文诗、小小说等。经常阅读时文有利于我们把握时代脉博,陶冶情操,历练性情,厚实底蕴。

读书是可以分层次的。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读出“识见”。识见,即知识与见闻。书报中有很多知识和见闻,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第二,读出“预见”。预见,即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观点态度,如作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第三,读出“灼见”。灼见,即深透的理解,是一种独到的见解。“读书将以穷理”,意思是说,读书要敢于怀疑,追求真理,读出自己的见解。

读书得静心,心神不宁,杂念重重,是读不进去的。只有沉下心来认真地去读书,书才会有温度,它温暖着我们,书才会变作营养,它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三、做一个探索者,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前行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学习、探索、总结。我们要学会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通过认真实践,走出一条符合自身教学特点与规律的路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经验。

1.善教须从备课始

备课是教学的“根”的工程。课教得好,首先是课备得好。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我对备课的重要性有三点认识:

备课是教师的“自重”。备好了课就是教师自己在尊重自己的人格,自己在塑造自己的形象,自己在谱写踏实的人生。

备课是教师的“自修”。备课是教师自修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很大程度就是在备课这一环节中落实的。如果一位教师坚持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备好每一节课,其专业素养必然稳步提升。

备课是教师的“治学”。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研究学问的过程。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就要在备课中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善于创新。只有这样,教学才可能得到升华。

如果我们在思想深处把备课看作是自重、自修、治学,那么我们就不会轻易草率地对待备课了。

2.潜心治教强内功

课堂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是教师德、才、识、能的综合展现,是探究专业奥秘、寻求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必由之路,是教师自我修炼、精神成长、生命成长的熔炉。因此,教师必须心怀敬畏之心,肩负责任使命,上好每一节课,磨练教学真功夫。

一是树立自信力。不少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信心不足,或缺乏信心,和一些优秀的教师比较,总觉得自己差距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怎么教才好。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流派众多,说法纷纭,莫衷一是,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怎么办呢?《道德经》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贵有自知之明。一方面我们要弄清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潜质与潜能,燃烧起心中“自胜”的火把,相信自己就是教学中的一道风景线。智者有勇、勇者前行、行者无畏,产生自我提升的自觉意识。

二是苦练基本功。青年教师要练好8项基本功:①写一手漂亮字;②说一口流利普通话;③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④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⑤独立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与难点;⑥独立地设计创新教学方案;⑦灵活处置教学,让课堂充满机智;⑧会写作,总结教学得与失。

三是探索教学艺术。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什么是教学艺术?卢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认为,教学艺术“就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一套有效方法”。教学艺术是一位老师教学成熟的标志。

在这里,我们看一看湖北荆州中学袁海林老师是怎样设计《涉江采芙蓉》一课的教学的。

2014年11月,袁海林老师代表荆州市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工会组织的“湖北省第四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她执教的《涉江采芙蓉》获得了湖北省高中语文第一名,荣获了由湖北省总工会颁发的“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这是目前荆州市中小学课堂教学竞赛获得的最高荣誉。

《涉江采芙蓉》是袁老师按照竞赛规则抽签而定的篇目,全文只有40字。课文内容如下: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写游子怀乡思亲,表现游子的苦闷与忧伤。这节课除了袁海林老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外,她在教学设计上有多个出彩的环节,体现了教学艺术的感染力。

第一,教学导入,诗情画意,妙语联珠。袁老师是这样导入教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是这个世界不停在上演的悲剧:与朋友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与爱人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父母别,“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与儿女别,“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古人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在我们的生命中,一直饱蘸着离别的泪光。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写离别的短诗,体味离情惊人的悲剧美。”

第二,这首古诗的教学使整个课堂充满着诗意。教学设计了五个环节,袁老师艺术地用五句诗将五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了课堂教学浓浓的诗意。五个环节是:①且听老师诉离情;②且由翻译辨主角;③且随想象入诗境;④且借背景传悲情;⑤且写小诗抒己情。这就是语文课堂设计的艺术!

第三,短文长教、纵横开掘、由浅入深。这节课的主要特色是: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纵横开掘,妙趣天成。①横向拓宽:这节课穿插了三首古诗——杜甫《月夜》诗、《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和“行行重行行”,三首古诗均为离别诗,进行横向比较,拓宽教学内容的宽度。②纵向加深:为了让学生理解诗的内涵,老师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围绕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这个核心点分四个层次纵向深入:诵读翻译,理解诗意——品读想象,进入诗境——简介背景,体悟感情——创作小诗,升华题旨。这样由浅入深,步步深入。这么一首短小的古诗,经过袁海林老师这样艺术地设计和处理,这节课被教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生思维极为活跃,带给学生和评委老师的的确是一种艺术享受!

第四,创作小诗、创新思维、升华教学。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且写小诗抒己情”,老师要求同学们把读这首诗的感觉融入到自己的文字中,写一首小诗,抒发女主角或是男主角,或者是旁观者的忧伤!学生交流之后老师进行了示范。

教师下水诗:

梦殇

你站在开满芙蓉的河畔,

泪光中的背影有着梦一般的真实,

多想你转转身

让我擦干你眼角的绝望

你的忧伤像河水

蜿蜒成长长的叹息

叫我如何不心伤

一首短诗的教学,教师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精细地品味,丰富地联想,精美地解读,巧妙地穿插,独特地创作,使教学回环曲折、跌宕有致、妙趣横生、美不胜收。这种教学艺术的展示,不禁让人感叹:此非一日之功所能至!

四、做一个写作者,教学与科研并行

教师不但要善于读书、积累,还要善于写作。教师写作应该成为教师一生的“必修课”。叶圣陶先生说过:“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同哑巴差不多,对生活有相当大的坏影响。”有人曾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写作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写作者占10.16%,偶尔写作者占58.07%,从不写作者占31.77%。这说明,语文教师写作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教师为什么要写作?这是因为:①写作能促进教师自我学习。写一篇文章,你得读很多文章,这就会促进教师学习。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主要有三条标准:读书、上课、写文章。写文章是一种深层次学习与研究,教研文章是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的成果物化形式。②写作能促进教师研究教学。写作能深化对教学的认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③写作能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教学有两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学习,第二根支柱是实践,两根支柱的焦点是反思。写作能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的得与失。④写作能促进教师以身示范。尤其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如果老师不能写作,怎么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呢?

教师写什么?教师写作教研文章有10个角度:①阐述教学思想、教学主张;②研究教材;③研究课堂教学艺术;④设计教学创新方案;⑤总结教学得失;⑥参与学术争鸣;⑦名师课、示范课、公开课品评;⑧学科知识辨正;⑨考试命题研究;⑩名师经验研究。

教师写作要克服六种倾向:①自惭形秽,信心不足;②好高骛远,眼高手低;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④动机不纯,急功近利;⑤拾人牙慧,东施效颦;⑥机械搬运,投机取巧。

教师写作最好能将自己的教学与课题研究、小专题研究结合起来。做课题研究是一种比较规范的研究,这就要向教育科研借力。现在课题研究越来越规范,需要立项,评估,结题。在课题研究中,会不断规范研究的过程,完善研究的措施,提高研究的层次。

五、做一个思想者,有思想,才有大智慧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一位老师从刚上讲台到合格教师,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从骨干教师到名师甚至到教育专家,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自己,不断地构建自己的“思想”。

一些教师辛苦教学很多年,仍然停留在“匠”的位置上,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思想”,他们不过是在简单地重复前人的经验,简单地演绎前人创造,简单地复述前人的理论。要成为真正有智慧、有个性的老师,必须树立自己的观念,必须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要成为名师、专家,一定要勇敢地提出并且不断地践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主张。这不是为自己的教学“贴标签”,这是为自己的教学找“灵魂”。重庆市有一位叫李安全的老师,他在谈构建自己的教学思想的体会时说道:“我自己小心谨慎地提出了‘智慧语文’,其实就是30多年教学经历的一个笼统的‘概括’,未必科学,未必完备;甚至,打开网页,还会看到很多的‘智慧语文’,但是我的‘智慧语文’也必然会有我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但是,我心中有这样的向往,再逐渐地让它完整、完备、完善,这一个走向完善的过程就是我的成长的历程。”

一些名师、专家也是经过长期思考、实践、提炼,才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的。在这些教学主张的背后,都有他们从事教学探索与改革的故事,有他们艰辛的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和“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钱梦龙老师在回忆他提出的教学主张时说:“我执教中学语文40年,‘语文导读法’的提出虽然是近10多年(按:钱老师1996年说这一段话)的事,但‘导读’这一基本思路的酝酿和尝试,却是在我踏上中学讲台的时候就开始了。”钱梦龙老师1951年以初中毕业的学历走上中学讲台,“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提出却是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其间钱老师经历了30余年的探索,才建构和不断完善了他的教学思想体系。武汉六中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1955年黄冈师范毕业后留在师范附小教书,1982年提出著名的“变讲堂为学堂”的教学主张,1993年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教学思想并构建了“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由此可见,教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在这里,我要对青年老师说,当老师,要努力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有思想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有思想,才有大智慧。有思想,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年龄随着时光而老去,青年永远是青年!

(编辑:赵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7-0125-04

作者简介:王世发,湖北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湖北省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荆州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老师,节日快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