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弹性研究的发展

2016-03-03 21:42张月荣
关键词:弹性定义个体

张月荣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浅析心理弹性研究的发展

张月荣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多年来,对于弹性问题的研究有着持久的争论。心理弹性研究经历了保护因素的确认、弹性形成机制的探索和心理弹性的干预三个阶段。心理弹性研究主要以变量为中心和以被试为中心两种范式。操作性定义难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分散是心理弹性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今后研究取得进展的生长点。

心理弹性 问题 特质 全球化研究

心理弹性是指人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并且使得心理健康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心理弹性是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已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美国心理学会定义心理弹性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一种良好适应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和干扰,系统所做出的反应取决于该系统的特定情境、不同尺度间的各种联系以及系统现状。系统情境各异,事物变化不定,我们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所以正确的利用心理弹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1]

一、心理弹性的定义

1.代表性观点

对心理弹性的概念,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心理弹性是个体身上所具备的某种能力或者特质,它可以使个体面对危机时展现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如Werner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是经历了大的创伤之后仍然产生了积极的适应性结果的现象,如Masten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处于高危环境中的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心理弹性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适应过程,如Luthar等人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重大的灾祸或者是生活压力之下成功适应的过程,它包括了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2]

2.诸多观点总结

诸多心理弹性概念的存在,使不少学者质疑心理弹性是否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甚至有学者主张取消心理弹性研究领域,因为他们认为心理弹性无非是“积极适应”的一种,它的存在不能对心理发展理论有任何推动。然而此类观点遭到了心理弹性研究者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积极适应”在描述那些似乎是违反经典预期的发展现象时是力不从心的,而心理弹性的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它可帮助研究者加深对逆境中的积极适应过程的理解,这样的发展过程在优越的条件下是观测不到的;深入研究那些不屈服与危险因素的心理弹性个体,可扩展我们关于危险因素作用过程的认知,从而起到丰富完善发展理论的作用。[3]

二、心理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1.概念模糊,如何界定操作性定义?

研究者对心理弹性至今未能达成清晰、一致的定义。三类心理弹性概念被认为是心理弹性的经典定义:(1)心理弹性指的是“逆境”,是个体内部的、具体的力量之源;(2)心理弹性指的是处于长期生活压(如贫穷)或应激事件(如丧失亲人)的情境时,个体并未受其消极的影响,而是成功地应对了这些压力;(3)心理弹性指的是经历创伤后的恢复,即从创伤中又“反弹”了回来。虽然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未能达成一致,但他们都认可心理弹性应具有两个要点:(1)个体要处于不利或危险情境;(2) 个体的发展状况良好。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心理弹性的操作性定义就更是随研究者立足点的不同而不同了。

2.心理弹性具有多维性还是本身不具有稳定性?

Luthar 认为,心理弹性应该在相近似的领域具有相通性,若两个领域相差很多,可能就会出现跨情景的差异性。比如一些处于高危情境的儿童,若在学业方面具备心理弹性,那么他们在教室中的行为表现也一定具有积极的适应性;但是要让他们在其他一些不相关的领域也能够表现出心理弹性,可能是不太现实的。[4]

三、心理弹性的全球化研究

1.全球化的研究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全球化的研究,可以以多种方式研究人类发展中的心理弹性的发展。首先,多样性的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对心理弹性和自适应的过程全面研究有重要作用;第二,多样性的文化有助于研究的创新;第三,会有不同理论的碰撞,从而引发重要的改进。

2.号召全球科学家参与弹性研究

多方合作,共同为心理弹性研究的发展提出观点。不仅对弹性研究有重要意义,也会使科学家在协作过程中,使自己得理论更加精密、完善。在各个理论共同发展的同时,使弹性研究更加完善,为全球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做贡献,使人类的未来更幸福。[5]

结语

心理弹性的发展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重视心理弹性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解决心理弹性存在的问题,使其能够向更多的领域发展。发挥心理弹性的特质,并使其与后天环境、教育与训练结合,是个体的弹性变大,也就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调控能力越强。曲格平曾说:“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6]

[1] [美]彼得·德鲁克著,吴振阳译.非营利组织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彭少麟等.弹性思维——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文德.用“新”教孩子——弹性的教育激活聪明的大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郭晓飞.心理调节的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 孙莹.先善其身再济天下——求索中国社会工作专业自身发展策略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C].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 年会论文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许书萍.心理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C].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2.

张月荣(1993.6—),女,满族,籍贯: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弹性定义个体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成功的定义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